第21练 我与地坛(节选)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触碰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1. 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让“冰冷”与“炽热”这一对具有矛盾性的感受共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__A__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__B__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C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__D__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①春天是漂浮着的祭坛上空鸽子的哨音,②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③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④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⑤因此这园子,⑥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肆意 映照 身临其境 甚至
B. 随意 映照 设身处地 甚至
C. 肆意 反射 设身处地 毕竟
D. 随意 反射 身临其境 毕竟
4.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仿佛我就是为了见到这座古园,见到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还是忘不了他
铁生,一个挂在余华嘴边的名字。铁生,即史铁生,和余华亦师亦友,感情至深。史铁生离世多年后,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生动讲述史铁生的一些往事时,大家不禁怀念起这位故友。无论是作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聊起文学,也总绕不开这位轮椅上的巨人。他生而命苦,却与苦难为舞,以满腔笑意,真诚地赞美世界。他豁达乐观,鼓舞着每一个人,朴素有力的文字,如惊雷,振聋发聩。这场雷响持续了 40多年,只在人们灵魂深处爆炸。
1969年,18岁的史铁生从北京来到延安农村插队。两年后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放牛,路上遭遇冰雹,回家后,身体开始发高烧,伴随着腰疼。起初他不在意,简单吃了一些药,哪知病情逐渐加重。回到北京,他被父亲搀扶着走进北京友谊医院,结果躺着从医院出来。史铁生双腿瘫痪了。21岁那年,热爱田径的他彻底失去了行走能力。不仅如此,败血症、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相继缠上了他。那场冰雹,砸碎了史铁生的青春年华,并带走他世界的全部色彩。面对命运重锤,他三次自杀未遂,看着窗外凋零的树叶、斑驳的墙体和被冷冻的麻雀尸体,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余华说,在成长过程中,人是需要自我革新的。遁入黑暗的史铁生,看不清远方的路。所幸他找到自我革新的方式——写作。他说那是苍茫左右时,唯一可以走的路,路无法用腿去蹚,只能用笔去找。
从1979年起,史铁生开始发表小说和散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命若琴弦》反响热烈,屡屡获奖。直到1991年,散文《我与地坛》问世,轰隆一声,中国文坛响起雷鸣。①作家韩少功评价:即使没有其他作品,这一年也因之而成为文坛的丰年。
史铁生的家在雍和宫附近的院子里。20世纪90年代初,凭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成名的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每每进城,都会路过雍和宫,偶尔看望史铁生。有一次去的时候,房间里,史铁生正靠着床写作,他看到余华非常高兴,停笔寒暄。那天,两人聊到经验对写作的束缚。史铁生对余华说,为什么要拧开瓶盖之后药才能够取出来?②如果一开始人类没有这样的思维,而是另一种思维,就是药片可以自己从瓶子里面出来,不用打开瓶盖,那么现在生活中可能就是这样。这段话让余华醍醐灌顶,许多年后他在书里写道:那天铁生没有表演,只是对我讲述。铁生不会魔术,但他的思想会魔术。
2010年12月31日,脑出血带走了史铁生的生命。人们遵从他的遗愿,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肝移植给了一位天津的病人。没有预兆,他突然离开,享年 59岁。曾有记者问史铁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病。他想了许久,说“敬重”。病痛就像与其博弈的九段高手,自己无可奈何,却不能气急败坏,“你只能接纳他,然后试试跟他周旋,说不定还能获得智慧。这样即使输了,也是赢”。和病魔战斗到最后一刻,史铁生确实没输。写作改变了他的人生,留下的“遗产”,还在惊醒着更多的人:③“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视他人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人们至今仍高频率地怀念史铁生,与他的才华脱不了干系。但抛开对文坛的贡献,史铁生个人的品质和魅力,同样为人称道。1995年,《大家》杂志社举办一个“大家·红河文学奖”,两年一届,每届一奖,每奖一人,奖金10万元。当时《大家》的主编李巍希望刊登《务虚笔记》,把奖项授予作者史铁生。然而,《务虚笔记》已名花有主,将在《收获》杂志发布。为了争取《务虚笔记》,李巍打电话给《收获》的主编程永新。程永新心想史铁生需要这笔奖金,把选择权交由史铁生。彼时,史铁生生活拮据,靠稿费难以维持,这笔奖金可解燃眉之急。程永新没想到,史铁生考虑了半天,拒绝了李巍的好意——“我也不知道能写几部长篇了,我还是希望能够在《收获》上登。”李巍不甘,打电话给史铁生的多位老友,包括余华,希望帮忙当说客。结果没有改变。
在《我在岛屿读书》中,余华和程永新你一言我一语,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拼凑完整,现场气氛变得沉重,众人的思绪飘向远方。余华说:“放弃十万块钱,对铁生来说很不容易。”④程永新感慨:“大家都敬佩铁生的为人,他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写作的纯粹性。”
怀念史铁生的,不只是老朋友。2023年 3月,余华在澳门城市大学演讲。演讲结束有个签名环节,他坐在椅子上,接过学生读者递来的书,一本又一本地签下“余华”。当他如肌肉记忆般地签完某本书时,忽地发现那不是他的作品,“这是铁生的啊?”然后签上“铁生”,划掉自己的名字。过去许多人拿莫言的书找余华签名,近几年,反而是史铁生的书迷更执着于此。以至于余华常说,如果书的签名是“史铁生”,很可能是史铁生本人签的,如果只是“铁生”,那肯定是他签的。
余华讲起史铁生写的一封信。当时他被分到一间四居室,特地向余华报喜。家里装了电话,他还在信里附上电话号码,不忘感叹,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余华激动地说:“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而且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
(选自公众号“最人物”,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讲述史铁生的一些往事,余华让大家在聊起文学的同时,也缅怀了这位与苦难为舞、豁达乐观的轮椅上的巨人。
B. 在成长过程中,当史铁生遁入了黑暗,看不清前路时,他幸运地找到了自我革新的方式,用笔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C. 看待自己的病,史铁生的态度是:敬重,就好像博弈时遇到的九段高手,面对他,并试着跟他周旋,并从中获得智慧。
D. 文章写到史铁生和莫言的书迷让余华签名之事,旨在于对比中凸显读者更加倾慕史铁生的才华并表达对他的怀念。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文坛的丰年”形象地说明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当年的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 句子②用假设“药片可以自己从瓶子里面出来”来说明虽然写作来自经验,但经验也会束缚写作。
C. 句子③表明史铁生坦然地接受了世界给予他的一切,然后用积极和超越的思考方式回应着世界。
D. 句子④“写作的纯粹性”,在史铁生身上体现为拒绝为金钱写作,以及不看重人情世故的特点。
8. 文章通过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中的讲述来写史铁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称赞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具哲学气质的小说家。请结合本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史铁生身上的哲学气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练 我与地坛(节选)
1. 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因此白花花的“花花”并不是虚化的修饰,而是指出其效果;“白”仅指颜色而已。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晦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层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白花花”一词的本义是白得耀眼,也就是说容易让人产生眼花的感觉。由文中“白花花的日头”可知,此处并不单纯指出其“白”的颜色;由文中“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触碰都无力承受的”可知,作者在这里用“白花花”一词,是在强调“白”这一特征的同时,说明河水的白还有让人眼花的效果。“凉幽幽”一词中,“凉”指凉爽、清凉,而“幽”则有昏暗、深沉之意,结合该词所在语句“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知,作者在这里除了指出“凉”这一层意识,还强调此处的幽深、寒冷。所以,这里用“凉幽幽”一词,包含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
2. ①多处用叠词,在写河水、空气、有阴影的地方的冰冷时,突出了真实触感。②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无动于衷”描写阳光“强烈炽热着”,形象地表达出虚幻的心理感受。③运用对比,将外界的冰冷与阳光、感受到的炽热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受并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作者在表现河水、空气、有阴影的地方的环境时,用了“凉幽幽”“飕飕飕”两个叠词。叠词的使用,充分强调了这些地方给人的冰冷的感受。同时“冰冷”“飕飕飕地蹿着”等描述,也突出了作者对于冷的真实触感。“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一句中,用“无动于衷”一词来形容阳光照射的状态。“无动于衷”本是用于形容人的成语,意思是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无动于衷”描写阳光“强烈炽热着”,形象地表达出虚幻的心理感受。第一句中,作者极力表现冰冷的感受。而第二句中,作者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强烈炽热”。这一冷一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导致作者产生“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这一感受。
3. A A处,语境强调的是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雕琢,应用语义较重的“肆意”。B处,结合“落日”可知,此处说的是霞光照射,应选“映照”。C处,语境是指亲自到味道所在地去闻味道,而不是去设想,应选“身临其境”。D处,由前文“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可知,“味道是难于记忆的”与“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应是一种递进关系,应选“甚至”。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肆意”比“随意”的语义要重。映照:照射。反射:光线、声波等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界面时返回原介质。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4. ①将“漂浮着的祭坛上空”改为“祭坛上空漂浮着的”;⑤将“因此”改为“因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①语序不当,应将“漂浮着的祭坛上空”改为“祭坛上空漂浮着的”;⑤不合逻辑,应将“因此”改为“因为”。
5.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意义),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生命的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看到了时间永恒、窥看心魂、感恩命运”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把“古园”人格化,“等我”体现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已经“四百多年”“历尽沧桑”的古园被人“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生命的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原句施动者是“这古园”,受动者是“我”,“等我”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与作用。而修改后的句子的主语则是“我”,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6. D “旨在于对比中凸显读者更加倾慕史铁生的才华”错误,原文并无此意。
7. D “不看重人情世故的特点”错误,应该指史铁生是用生命在写作。
8. ①表现了史铁生在写作和人格等方面给他人带来的深刻影响。②亲历者的讲述,增强了关于史铁生的往事的真实感(可信度)。③便于多方面、全方位地刻画出史铁生的形象,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大家不禁怀念起这位故友。……这场雷响持续了40多年,只在人们灵魂深处爆炸”可知,史铁生在写作和人格等方面给他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原文“在《我在岛屿读书》中,余华和程永新你一言我一语,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拼凑完整”可知,亲历者的讲述,增强了关于史铁生的往事的真实感。由原文“余华说,在成长过程中,人是需要自我革新的。……路无法用腿去蹚,只能用笔去找”等可知,便于多方面、全方位地刻画出史铁生的形象,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9. ①生而命苦,却与苦难为舞。面对瘫痪和其他疾病,他“敬重”病痛,并以写作进行自我革新。②用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你只能接纳他,然后试试跟他周旋,说不定还能获得智慧。这样即使输了,也是赢。”③以满腔笑意,真诚地赞美世界。“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而且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他生而命苦,却与苦难为舞,以满腔笑意,真诚地赞美世界”“余华说,在成长过程中,人是需要自我革新的……路无法用腿去蹚,只能用笔去找”“曾有记者问史铁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病……还在惊醒着更多的人”,可归纳出第一点。由原文“你只能接纳他,然后试试跟他周旋,说不定还能获得智慧。这样即使输了,也是赢”,可归纳出第二点。由原文“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而且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可归纳出第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