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0: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语言里有生生不息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__A__。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__B__。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①闪烁着文化基因,②凝结着情感认同,③记录了时代风貌。④身处全球化时代,⑤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⑥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塑文明的脉络,⑧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⑨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⑩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蕴含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经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流动过程。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宅男”“山寨”等网络热词,还是“给力”“任性”“硬核”等网络词语在官方媒体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汉语网络词语的增生变化呈现日益明显的越界趋势。如果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还只是汉语口语越界进入书面话语体系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进入媒体语言甚至官方媒体或文件,则是实现了语域之间的跨界流动。一方面,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创造生成能力与动态适应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语言接触过程中,官方及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对私人或民间话语的包容与接纳。这既有利于反映社会及语言生活现实,也有利于规范引导网络词语、网络舆情的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打造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各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可能只有在当今网络社会,才大规模出现了这种借助技术手段将民间口语内容“转写”为生动形象、种类繁多的既便于识别又易于传承的书面文字。同网络日益打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一样,汉语网络词语自其诞生之时就已兼具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性,而今仍在不断地颠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语口语表达的书面化——其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范围更广,并越发能够记录社会发展变迁、抒写语言生活状况、弘扬时代精神文化。可以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及其越界,是网络赋予语言的新生命,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语言生活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本质上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化的体现,是网络社会发展中语言系统自身调整顺应的结果。无论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还是从民间到官方或主流媒体的流动,成功越界的汉语网络词语都需要符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范。这体现了从复制经顺应性变异,而直至生存选择的一般演化过程。正因如此,看待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不宜全盘接受,也不应一味消极抵制,而是要积极探索符合语言演化规律的语言规划政策,主动出击,进而发挥与扩大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近年来,一些主流媒体平台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新闻报道中,主动使用了诸如“甩锅”“宅经济”“打call”“内卷”“觉醒年代”“备考青年”等汉语网络词语。这有效拉近了主流媒体与网民的沟通交流距离,在强化服务民众意识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引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肃清网络詈俗词语、构建清朗和谐网络舆论文化的应有态度与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勇《探析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
材料二:
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融合了时尚性与主流性。“时尚”是网络语言的标签。网络语言能快速、灵敏地把握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的前沿事物,并以时尚个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科技推动和社会进步下实现“跃进式革新”。此种革新兼具包容性,这也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并且,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创新的时尚性和主流性也在不断趋于融合。在形式上,具有语言学专业背景的人士也更多地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二次创新中,在格式、修辞、文体上运用模因进行创新。在内容上,网络流行语也主动向时代主旋律靠拢。比如,“新赛道”“强国有我”“逆行者”“工匠精神”等,成为宣扬社会价值的“旗手”。
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兼有经济性与生态性。作为“键盘语言”,网络语言从诞生之初就面临手速不及语速的挑战。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促使网络语言不断趋简、趋快、趋新,从而使经济实用的缩略词语、字母缩写、数字谐音等大量出现。比如,“yyds”(永远的神)、“9494”(就是就是),既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实感,也以隐微的表达传递了情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符号日益图像化、声讯化、视频化,传达情感信息也更快速、贴切,从最初的颜文字、绘文字到个性化动态化的表情包,甚至可以用人工智能生成人脸表情包,从而更快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和情绪,提升了网络交际的经济性。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使得现代信息交流更具亲密性和趣味性,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如野马奔腾不拘一格。但同时,这也带来了语言使用的不规范与庸俗化,产生了不良的从众效应,增加了理解障碍。网络语言的“放任”式生长有可能破坏语言生态,因而保护网络语言生态成为时代课题。我国日益重视对网络语言的监测、规范和引导,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网络语言规范纳入法制体系,并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有效改善了网络语言生态。平衡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生态性,还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语言交流效率、优化数字文化生态等筑牢科技基础。
(摘编自康慧芳、尹兴《网络语言:情感与文化的表达》)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当今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
B. 材料一认为,在当今网络社会,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进一步打破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元对立的模式。
C. 材料二认为,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的前沿事物的反应快速、灵敏,各国语言的混杂表达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
D. 材料二认为,网络语言不断趋简、趋快、趋新,与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有关,也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网络词语的虚拟化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有利于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也有利于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B. 因为网络可以赋予语言新生命,所以汉语网络词语才实现了汉语口语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的口语表达。
C. 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应该符合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网络词语就是例证。
D. 网络语言符号中的个性化动态化的表情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各种“键盘语言”均应大力弘扬。
8. 下列选项中的网络词语,全都符合材料二“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融合了时尚性与主流性”的一项是(  )
A. 强国有我 工匠精神 国风国潮
B. 后浪 绝绝子(表示太好了或太差了) 凡尔赛文学
C. 退群 多巴胺穿搭 喇叭裤
D. 奥利给 yyds 鸭梨山大
9. 请根据材料一,给“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下一个简明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近几年“尬聊”“佛系”“最燃”“断舍离”“破圈”“文明互鉴”等网络热词纷纷涌现,有的已进入了主流媒体。对于这一现象,请简要分析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独树一帜。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献大多是晚商王室于占卜活动中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述文辞,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个方面。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区,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以其特有的形、义、音等元素,通过别具一格的组合规则和呈现方式,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据古代汉语专家和词汇学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可知汉语书面语从来没有中断过吸收外族语言的词语。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吸收进入的外来词,历来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要用汉字来转译。大体说,有以下情况:有时是译音,比如英语的“taxi”,译作“的士”。有时是译音兼译义,比如英语的“hippy”或“hippie”,译作“嬉皮士”。有时是半译义半译音,比如,把“ice cream”译成“冰激凌”,把“motorcycle”译成“摩托车”。有时是译音加类名,比如,把“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译成“艾滋病”。
在转译外来词的时候,汉语书面语往往还注意发挥方块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外来词汉化。比方人名的转译,尽可能在用字上分出男女。如美国作家Benjamin Franklin是男的,译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作家Willa Cather是女的,译为薇拉·凯瑟。再比方事物名称的转译,尽可能在用字上显示人们的好恶心态。如DDV(dimethyl-dichloro-vinyl-phosphate),转写为“敌敌畏”,凸显这种东西之可怕。又如TOF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转写为“托福”,带上了企求顺利的色彩。
当今,汉字出现了新的一景:使用英语字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的纯英文字母词,只是一小部分,没有汲取的还有很多很多。面对英文字母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其一,视觉引力。可以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显得醒目突出。比如报道足球比赛:“巴萨vs皇马”。谁对谁,特别明朗。其二,新知引力。可以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比如GDP。其三,心态引力。由于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局限性。在内容上,英文字母词具有较大的学科术语性和行业习用性。从受众方面看,绝大多数字母词是看不懂的。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者,能看懂的恐怕少之又少。从使用者方面看,个人分属不同圈子。甲圈中人使用的,乙圈中人不一定懂。孔子指出:“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朱熹《论语集注》解释道:“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宣布该法自2001年 1月 1日起施行。该法强调:“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商甲骨文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 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能够超越方言差异,进行信息传递,主要得益于汉字的表意本质特点。
C. 汉语利用表意功能,把“DDV”译为“敌敌畏”,凸显这种东西之可怕,汉化了外来词语。
D. 因为英文字母词能够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所以汉语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B. 汉字具有“通古今、达四方”的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C. 汉字的拼音依托于口语语音,与各方言之间的通解度较小,人们通过拼音难以沟通。
D. 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减少外来词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1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莒县和诸城发现了刻有“图象文字”的陶缸和陶缸残片。据考证,这些“图像文字”反映了大汶口人有祭社、祭祀酒神的习俗。
B. 在东南亚的众多国家中,汉字教育几起几落,甚至被消灭殆尽,但在马来西亚,汉字教育仍然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C. “孝”字,金文作“”,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表示年轻人搀扶着老人。《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D.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说来,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
14. 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外来词的冲击不可避免,外来词是否会影响汉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1. 示例:A凝结深厚情感 B留住了文化乡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里的“乡音”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无改”凝结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可补“凝结深厚情感”。B处,此处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这些文化正是被留住的地方语言文化,结合开头一句,应在总结句里照应“乡愁”,可补“留住了文化乡愁”。
2. ①将“闪烁”改为“流淌”;③将“了”改为“着”;⑦将“重塑”改为“沿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闪烁”与“基因”搭配不当,可将其改为“流淌”;③“记录了”使用不当,可将“了”改为“着”,表示进行时态;⑦“重塑”与“脉络”搭配不当,可将其改为“沿着”。
3. 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也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是指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相照应,凸显天地的完整和空旷;又反复强调在这茫茫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侏儒也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很有顶天立地之感(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是指在广袤的大地、无尽的天宇下,“我”又是渺小的。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
4. ①“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②“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的烟迹”,“烟迹”一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刚刚化雪的山脊若隐若现的特点。由前文“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丢盔弃甲后的军旗……”可知,“烟尘”一语双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历史的滚滚尘烟。
5. 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中的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得出结论,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突出强调了“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6. C “各国语言的混杂表达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于文无据,由材料二第一段“网络语言能快速、灵敏地把握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的前沿事物……此种革新兼具包容性,这也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可知,是网络语言的革新具有包容性,文中没有提到“各国语言的混杂表达”。
7. C A项,“汉语网络词语的虚拟化”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可知,本句的主语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而不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虚拟化”。B项,“所以……”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汉语网络词语自其诞生之时就已兼具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性……其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范围更广”可知,本项前后句子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D项,“因此对于各种‘键盘语言’均应大力弘扬”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使得现代信息交流更具亲密性和趣味性……但同时,这也带来了语言使用的不规范与庸俗化,产生了不良的从众效应,增加了理解障碍”可知,“均应大力弘扬”说法绝对。
8. A “网络语言的创新发展融合了时尚性与主流性”即网络语言以时尚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主动向主旋律靠近。B项,“后浪”两者兼备,而“绝绝子”“凡尔赛文学”仅具有时尚性,不具备主流性。C、D两项的内容均仅具有时尚性,不具备主流性。
9. 汉语网络词语越界是汉语网络词语经过自身调整顺应,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赋予语言新生命,从而实现从口语到书面语、经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自下而上的流动的语言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概念和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下定义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一种语言现象,故表述为“汉语网络词语越界是……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材料概括相关属概念,注意答题时使答案在句式上符合下定义的基本要求。
10. ①有选择性地接受,积极探索符合语言演化规律的语言规划政策,引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构建清朗和谐网络生态。②重视对网络语言的监测、规范和引导,避免其不规范与庸俗化,将网络语言纳入法制体系,推行网络实名制,借助高科技手法分析语言,优化数字文化生态,改善网络生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看待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现象,……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一些主流媒体平台……应有态度与积极作用”,可概括出第一点。由材料二第二段“我国日益重视对网络语言的监测、规范和引导……有效改善了网络语言生态”“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筑牢科技基础”,可概括出第二点。
11. 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错误,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另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局限性……绝大多数字母词是看不懂的”“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可知,英文字母词无论是使用的数量,还是使用的圈子都有局限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12. B A项,“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程度失当,材料一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C项,“汉字的拼音依托于口语语音,与各方言之间的通解度较小”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可知,是方言“口语通解度较小”,而不是“汉字的拼音”。D项,“有利于减少外来词语”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于使用汉语汉字有一些规定,根据文章内容无法推断出“减少外来词语”的目的和结果。
13. B A项,能够证明“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B项,体现的是汉语在其他国家的使用情况,与材料一无关。C项,能够证明汉字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D项,能够证明“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
14. ①文章由中华文化引出汉字文化,指出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②以甲骨文为例,论证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③然后分析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④最后讲汉字书写系统(汉字的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四段,答题时分别概括这四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然后用“首先”“其次”之类的词语连接起来。
15. 不会。①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本身有稳定的一以贯之的系统,其文化底蕴不会因为外来词而失去。②汉语吸收外来词要用汉字转译,发挥方块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外来词汉化。③外来词只是配合汉语汉字使用,汉字是主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汉字在公务用语用字、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中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需结合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肯定外来词不会影响汉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然后分别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和历史,汉语在外来词转译中的作用,汉字在使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汉字在公务用语用字、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中的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