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1 21: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出师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重点)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难点)
情感
目标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教学备注】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崩殂(cú) 陟(zhì)罚 臧否(pǐ) 裨(bì)补阙(quē)漏  猥(wěi)自
夙(sù)夜忧叹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善道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②是以先帝简拔 (通“拣”,选拔)
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2)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指十分憎恨。
④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一词多义
①遗:A. 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 遗留:深追先帝遗诏
②效:A. 成效:恐托付不效。B. 任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所以:A. 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④以:A.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B. 来:以光先帝遗德
C.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5.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学法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子停顿。读准节奏,节奏要鲜明。
‖教学提示‖
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学法指导‖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试译课文。对于学生读不懂的句子,教师指导,或者生生讨论。
‖教学提示‖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组内存疑,仍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交全班共同解决 。教师点拨,注重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的词语的指导。
三、板书设计
出 师 表
            诸葛亮

        广开言路
提建议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而忠陛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叙身世    忆先帝
       寄希望    明责任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重点)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难点)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默读此文,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提问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提问2: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提问3:表文第五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明确: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刘禅亲信贤臣,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所以,这段文字不能去掉。
提问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提问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目标导学三:赏读表文,学习写法
提问6: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全篇以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目标导学四:延伸拓展,展示个性
提问7: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文本,待着问题勾画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教学提示‖
教师可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学法指导‖
学生读文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交流。
‖教学提示‖

‖学法指导‖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教学提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要进行点拨疏导,并加以总结归纳。
‖学法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教学提示‖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不足之处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