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3:4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练 *哦,香雪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__①__!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__②__,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B. 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一树树金铃铛
C. 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一树树金铃铛
D. 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2. 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离别时,两个人都哭了,好像谁也离不开谁。
B. 谁心里都明白,在漫长的长征途中,这点炒麦意味着什么。
C. 亨利上校——那个谁,你出去,我要和上校好好干一杯。
D. 昨天你在动物园遇到了谁?他托人给你捎来了一束鲜花。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学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
4.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夸张、反问
B. 拟人、比喻、设问
C. 设问、比喻、反问
D. 引用、比喻、设问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改写成:“文学活动是作者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的创作过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香雪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有着丰富内涵,“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馒头”主要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B.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女生换铅笔盒,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C. 两则文本表现了不同时代感人的青春情怀,文本一侧重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
D.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牺牲”“献被”等情节连接起来,结构严谨有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并集中描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浓重的悲凉。
B.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有联系小说中人物的作用,白色百合花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美好的品质。
C. 文本二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如通过描写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表现了香雪坚定的性格特征。
D. 文本一和文本二有着相近的风格,既不以情节取胜,又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得清新美好。
8. 细节是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新媳妇为小通讯员“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两处文本细节,简要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学社新一期校刊的主题为“青春中国的时代印记”,小通讯员和香雪被推荐为“最美的中国青年”候选人,请根据他们的事迹,任选一个,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 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练 哦,香雪
1. D 后句中的“它们”承前指代,指的是“核桃叶”,所以此处主语应为“核桃叶”,排除A、B两项;C项,“卷起一树树金铃铛”不合逻辑,实际上“一树树金铃铛”比喻的是核桃叶,故排除。
2. B 文中加点的“谁”和B项中的“谁”都是任指。A项,特指另一个人;C项,单指身边的那个人;D项,特指遇到的那个人。
3. 示例:①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②急着见到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句可知,三句之间形成排比,句式保持一致,即“……原来是这样的”,再看前文所写有“大山”“月亮”“核桃树”,此处写作对象应是“月亮”,可补“月亮原来是这样的”。第②处,前文“她加快了脚步”表现第一次离开的她急于见到台儿沟的心情,而下句中的“它”指的是台儿沟,可补“急着见到它”。
4. D “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学效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此立文之本源也。’”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5. 不能。理由: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原句的主语“他”指代前文出现的“作家”,而改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与前文以“作家”为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不能很好地衔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不能。原句的陈述主语是“他”,改句“文学活动是……的创作过程”的陈述主语是“文学活动”,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结合原文“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可知,原句的主语“他”指代前文出现的“作家”,而改动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不能很好地与前文以“作家”为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相衔接。
6. D A项,“‘破洞’主要表现他的节俭”错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牺牲后新媳妇缝破洞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B项,“表现出山里姑娘们对物质的向往与追求”错误,铅笔盒在香雪的眼中是文化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所以是表现香雪对山外世界文明生活的向往。C项,“文本二侧重写改革开放时期女学生和香雪之间的美好情感”错误,应是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和文明的向往。
7. A “文本一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错误,文本一对通讯员牺牲的过程只是通过担架员的交代简短地从侧面展现出来。
8. ①丰富人物形象。新媳妇缝破洞的细节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惜、歉疚、悼念的复杂心理,展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香雪塞篮子的细节突出香雪为让对方收下鸡蛋的坚决心理,突出香雪自尊自爱的品格。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一针一针地在缝”表现了新媳妇的认真,使情节更真实;“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体现出香雪在那种情况下的机智反应,具有画面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两处细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9. 推荐词一:一枝野菊花,两个硬馒头,战火纷飞下,你的眼里是热爱,你的心里是温暖。一声快趴下,全身扑危难,青春绽放中,你的英勇撼旧宇,你的大义照汗青。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每一个伟大都不平凡。
推荐词二:四十个鸡蛋,只为一个自动铅笔盒;三十里夜路,只为返回台儿沟。你淳朴自尊,不占别人一丝便宜,保留着山里人特有的纯真;你渴望知识,无所畏惧,勇敢地向山外的世界发出呐喊,响起洪亮的回声。哦,美丽自强的香雪,你是觉醒的一代,你是新时代人们的剪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写推荐词,应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概括人物的形象和精神特征,以达到歌颂的目的。
  同学们,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时候,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能帮助你快速解题哦!①比较改句与原句的变化。判断变化情况,如用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不同、修辞手法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标点符号不同、风格不同、语气不同等。②分析不同之处具有的表现效果。③答案中要有关键词体现出改句与原句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