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1 21: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及作用(重点)2.体会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重点)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难点)2.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理解肖像、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几首写故乡的诗词。如《静夜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夜忆舍弟》等,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在下面的括号内各填入一字。(
)故乡——(
)故乡——(
)故乡讨论归纳:回

离2.提问1:依据刚才所填的内容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3.提问2:试着给课文分层并概况层意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4、提问3: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示例:三个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因为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教学备注】‖学法指导‖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一、明确线索的类型1.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2.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3.以某个物体为线索4.以某件事为线索5.以某个人物为线索6.以时间为线索二、把握线索的特征1.线索是贯彻全文的。2.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三、经常采用的方法1.看文字归类2.看文章标题3.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4.看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5.看文章各段的开头6.通过对文章各段段意的概况,分析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提问4: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的人,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两个人?
闰土和杨二嫂2.分析闰土提问5:仔细寻找课文有关段落,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① 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小毡帽”──“破毡帽”“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原因: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② 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③ 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波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④ 神态变化:“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提问6: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问7: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提问8: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3,分析杨二嫂提问9: 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提问10: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4.分析“我”提问11:文章开头,故乡萧索的景象衬托了“我”怎样的心情?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提问12:当我发现,二十年后的闰土和杨二嫂与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我的心情又如何?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使“我”感到讨厌。
提问13:我离别故乡时,心情怎么样?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提问14:说一说,小说中的“我”的形象特点。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
( http: / / www.21cnjy.com )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肖像描写,体会人物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2.分析语言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精神境界。3.分析行为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特点。4.分析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列举中考中与线索有关的题型,并逐一教给学生答题要点。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
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
在这种叙述方式下,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教师提示‖
目标导学三:写作运用,描写人物
1.合作探究提问15:想一想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明确:(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写人物(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2.借鉴本文的写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引导学生区别“小说中的我”、作者、“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等几个概念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
三、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及作用2.体会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3.
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赏析景物描写
本文有两处集中写故乡景物的语句,请分别找出来。(1)回故乡时所见:“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2)回忆二十多年前的故乡时:“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提问1:任选一处,仔细品读,说说它写出了故乡的什么特点,又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示例:第一处:故乡萧索、荒凉
读起来很悲凉第二处:故乡静谧、美好
读起来令人神往提问2:同样是写故乡,为什么给人的感受如此之大呢?示例:所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了荒村、冷风、隐晦的天气;后者选取了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矫健的少年等。所选景物的色彩不同:前者昏黄、隐晦;后者碧绿、金黄。……提问3:在文章的结尾,再次出现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试体会这里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故乡未来的一种憧憬。
‖教学备注‖如何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它往往在文章中起交代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场面,指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3、渲染气氛。
4、衬托(烘托)人物心情(形象)。
5、为下文的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抒发情感,表达情怀。
目标导学二:探究对比写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本文处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对比中彰显人物主题,请找出本文中所有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明确:人物形象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1)外貌的对比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2)动作、语态对照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变成“迟疑麻木,痛苦难言”。(3)思想、精神对比①对我的态度由“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到“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② 对生活的态度由“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
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
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5)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闰土世代作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而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
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在生活旋涡中争斗。
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彼此隔着厚厚的墙。
人物关系的对比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谈。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的慨叹与思考。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作者虽然希望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但马上又清醒地认识到:“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原望茫远罢了。”事实上,在整个旧秩序未铲除之前,在封建的道德观念、等级观念以及一切封建思想意识未铲除之前,要谈希望,的确是茫远的、空洞的,同求神拜佛确有相似之处。
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
比。 这是一个虚比。用希望中的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反衬现实中的人与人的隔膜关系,从而使主题逐步丰满,色彩逐步明朗。环境的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
对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所谓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目标导学三:把握小说主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以下几种观点,谈谈自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示例: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法指导‖如何归纳小说主旨一:分析文章标题二:分析文中关键句A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B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C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D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四: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围绕“变”字来剖析文本,通过探讨变化的原因来理解本文的主旨,切入点很好,使得教学环节非常紧凑,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2.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此,本课教学,我把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主旨,符合小说的文体特点。不足之处:故乡的变化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如果不充分了解背景的话,本文的主旨将很难领悟,很明显,在结合背景分析文本的方面,本课教学做得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