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有哪些结构 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预防近视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游戏导入] 展示经典视觉错觉图(如“旋转蛇图”或“艾宾浩斯大小恒常错觉图”)。“图中哪条线更长 这些图案真的在动吗 为什么我们会被‘欺骗’ ”“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但视觉形成远比你们想象的复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的结构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实践导入] 将学生眼睛蒙上,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小道具(报时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来分辨。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证实:视觉获取信息最多。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而视觉的形成与眼球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眼球的结构是学习视觉形成的基础。
突破策略:
1.观察教材中的眼球结构图与模型,小组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讨论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对应的功能。
2.画眼球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掌握眼球结构。
3.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重难点二] 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1.视觉的形成,涉及物像的形成,这与眼球的结构中的视网膜有关,还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关。这些内容非常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
2.据调查,中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这是每个中学生急切关心的话题。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预防和治疗近视,相信每个学生都迫切想知道。
突破策略:
1.在学习眼球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你看到物体时,先强调视觉形成的完整过程,再进一步说明其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完整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的眼球结构完整却看不见的原因,学生总结人失明的情况有哪些 进一步消化难点。
3.调查并演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从而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神奇的眼睛
一个正常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和分辨出700万种深浅层次不同的颜色和1000万种不同的光强。人眼很敏锐,在没有月亮的黑夜,站到高处,可以看到80千米以外燃烧的火柴光。眼睛眨一次用时1/24秒;每天留下各种不同的影像高达5万种以上。
2.瞳孔调节作用的观察
3.晶状体调节作用的验证
4.“戴特殊眼镜”的实验
5.散光
什么是散光
散光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并不聚为单一点,而是形成不清晰或重叠的影像。
为什么焦点会散开呢
那是因为眼球不够圆的缘故。其原因包括视网膜、晶状体、角膜等密度不均或表面凹凸不平。
绝大多数人的眼球都不可能(刚好那么圆)完全没有散光,通常只是程度较轻。据研究,散光常因不良的用眼姿势而加重。例如躺着、趴着看书,甚至斜眼或眯眼看东西,都会造成眼皮不当压迫眼球,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发育,所以戒掉坏习惯才是防止散光、杜绝近视的根本做法。这些习惯也常是造成近视的原因,因此有些人以为近视会造成散光,其实两者是没有关系的。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教学分析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课标中相关内容要求“5.5.4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能够保护眼的健康”。 2.本节主要内容是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认识眼球的结构,理解眼球的功能,意识到眼球对人的重要性。介绍近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态度。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一次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3.八年级学生对“眼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叙写) 1.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其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通过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阐明视觉形成的过程。 3.通过调查,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学会科学用眼。
重点难点 重点 1.眼球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 2.视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难点 1.视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模型,PPT课件。
教学策略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仅通过阅读教材上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及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建议结合眼球的结构模型或者眼球的结构视频、视觉形成过程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大重难点。通过调查全班同学患近视的比例讲解近视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在用餐时,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香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还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这些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些部位 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眼和视觉。 学生思考回答: 眼睛——视觉; 鼻子——嗅觉; 舌头——味觉; 皮肤——触觉; 耳朵——听觉。 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了解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 构与功能 1.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自主预习教材P3~4,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人的眼球主要由哪两部分构成 (2)眼球各个结构分别有什么功能 (3)眼球的内容物有哪些 播放“眼球的结构”视频。 2.合作学习 让学生4人为一组,合作总结归纳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学法指导观察方法:从外到内,由前向后。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小组学生到讲台拿着模型进行讲解。 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问题,预习教材P3~4。 学生观看“眼球的结构”视频,进一步了解眼球的结构。 学生4人一组相互交流,共同总结归纳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同一小组的学生拿着模型到讲台讲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自学,使学生既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视觉的形成 1.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教材P4文字,并结合图4-2,尝试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播放“人类视觉的形成过程”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光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教师强调:对光起折射作用的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的像是倒像。 3.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 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 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小组合作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5.小组讨论 链接生活: (1)有个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好无损,但是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可能是哪部分结构发生了病变 (2)观察比较猫的眼睛在亮处和暗处的不同,并分析原因是什么 (3)瞳孔的变化靠哪个结构调节 人的眼睛是否也能同猫这样 阅读教材,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视觉形成过程。 思考并回答问题:物体反射的光依次经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角膜、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感受到刺激后,会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这些信息,形成视觉。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通过视频、图片、链接生活情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近视的成因 及预防 班级里有些同学戴眼镜,近视同学和正常视力同学看到的物像有什么不同 图片展示“近视”和“正常视力”同学所看到的物像图片。 你们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吗 展示近视的眼球成像情况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近视的成因是什么 如何矫正近视 应该戴什么样的眼镜呢 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展示近视眼经过矫正后眼球的成像情况的图片。 播放“近视的危害”视频。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教材P6~7中图片和文字,总结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 介绍人们捐献角膜以及人工角膜的研发情况,并播放“盲人眼镜”视频。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总结近视的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观察近视镜并总结矫正近视的方法:戴凹透镜。 观看视频。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 聆听讲解,观看视频。 探究近视的成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了解科技和爱心助力复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爱盲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本节课知识。 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回忆本节课的内容。 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及时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瞳孔视神经 三、近视及其预防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模型、图片等多种教学策略达成目标。关于眼的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其结构及功能。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近视的现象,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爱眼护眼的好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导学设计
探究点一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 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一些物体,眼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1.眼球的结构
眼球
2.视觉的形成
(1)过程:光→角膜(透光、折射光)→房水(折射光)→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玻璃体(折射光)→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瞳孔的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在强光下看物体时,瞳孔缩小,进入眼内的光量减少,保证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使成像清晰;在弱光下看物体时,瞳孔放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的刺激,使成像清晰。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
[课堂速记]
探究点二 近视及其矫正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 近视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预防近视的形成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1.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致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通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以看不清远处物体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称为近视。近视可以通过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2.预防近视眼: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定期检查视力;近视后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不用手揉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注意避免眼外伤;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科学作息;不在强光或弱光下,或走路、乘车及躺在床上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课堂速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