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教学分析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课标中相关内容要求“5.5.4人体通过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耳能够保护耳的健康”。 2.本节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容,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耳和听觉》为第一节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其他感觉器官,并针对青少年自身实际情况,提倡注意用耳卫生。 3.通过上节课眼和视觉形成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眼和视觉形成的关系,为本节学习耳和听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有非常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具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叙写) 1.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模型,说出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通过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阐明听觉形成的过程。 3.学会科学用耳,保护耳的健康。
重点难点 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视频材料,PPT课件。
教学策略 在学习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方法,所以这节课就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耳的结构,采取让学生当教师的方法,准备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来学习听觉形成过程、耳的卫生保健。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设计 对应的“加注式”课件见电子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科技与听觉。 讲解: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信息的。 观看视频。 聆听。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主题。
耳的结构 与功能 1.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自主预习教材P8~9内容,并结合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耳的结构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外耳包括哪些结构 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3)中耳包括哪些结构 各有什么作用 (4)内耳包括哪些结构 各有什么作用 其内连接什么神经 2.出示耳的结构模型。 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 3.小组竞赛:快速指名称并说出其功能。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积极评价。 4.为什么当飞机起飞或下降时,乘客有时会觉得鼓膜难受,此时连做几个吞咽动作为何可以减轻不适感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问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 观看模型,认识耳的各个结构。 小组比赛。 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总结概括耳的结构和功能,巩固知识点。
听觉的形成 观看听觉形成动画。 观察耳的结构示意图并结合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耳蜗 阅读教材P8内容,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耳蜗→听神经→ 思考: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哪些结构受伤有可能导致耳聋 讲解人工耳蜗。 观看动画。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 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思考、讨论、总结。 聆听,感受科技给耳聋患者带来的福音。 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了解科技助力耳聋患者听到声音,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爱耳聋患者。
用耳卫生 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 什么是噪声 噪声有什么危害 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环境中,或者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耳朵 保护耳和听力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噪声及其危害。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总结保护耳和听力的注意事项。 了解影响耳和听力的各种因素及预防听力受损的措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他感 觉器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内容,思考:除眼和耳外,我们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了解人体其他的感觉器官。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本节课知识。 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回忆本节课的内容。 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时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一、耳的基本结构 耳 二、听觉的形成
课后反思 《耳和听觉》是在学习了《眼和视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以及耳的卫生保健等内容。本课时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学习内容较容易完成。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来完成本节的内容。
导学设计
探究点 耳与听觉的形成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 我们通过耳感知外面的声音,耳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1.耳的结构
基本结构 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递声波
中耳 鼓膜 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
听小骨 传递鼓膜振动给耳蜗
鼓室 里面充满空气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对鼓膜有保护作用
内耳 半规管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前庭
耳蜗 内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将声音 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波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课堂速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
新课导入
[多媒体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恩的心》的MV,教师面对学生,学着视频的手语动作表达《感恩的心》歌词给学生看。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呀 我们是怎么听到这美妙的音乐的呢 导入课题。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耳的结构。
[实践导入] 捂住A、B两位同学的耳朵,再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给其他同学听、猜;问A、B两位同学:刚才的感觉如何 播放《命运交响曲》,介绍耳聋的贝多芬。
教师点评: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教学策略建议
[重难点一] 耳的结构和功能(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学生对于耳比较熟悉,但仅仅停留在外耳(耳郭)的认识上,而对于中耳以及内耳会感觉很陌生,甚至会有错误的看法。所以,让学生能正确描述耳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策略:
1.做游戏和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说明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2.结合耳的结构模型,说明耳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并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3.小组合作,互相指认耳的结构并说出各结构的功能,进一步巩固这一重难点。
[重难点二] 听觉的形成过程(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学生对于听觉是很熟悉的,都有切身体验,但是对于听觉的形成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前面学习的耳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突破策略:
1.播放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在获取信息这一过程中听觉的重要作用。
2.观察图片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教师配以多媒体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情境素材建议 详见电子资源
1.晕动病
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引发的疾病。
内耳前庭器官是人体平衡的感受器官,除耳蜗外,内耳还包括三个半规管和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内有壶腹嵴,椭圆囊、球囊内有耳石器(又称囊斑),它们都是前庭末梢感受器,可感受各种特定运动状态的刺激。当汽车启动、加减速、刹车,船舶晃动、颠簸,电梯和飞机升降时,这些刺激使前庭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毛细胞产生形变放电,向中枢传递并感知。这些前庭电信号的产生、传递在一定限度和时间内人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的耐受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致晕阈值,如果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晕动病症状。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又很大,这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如空气异味)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只有部分人出现晕动病症状。
本病常在乘车、航海、飞行等运行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初时会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症状,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现象。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颤症状。严重呕吐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一般在停止运行或减速后数十分钟和几小时内减轻或消失。经多次发病后,症状反可减轻,甚至不发生。
2.人工耳蜗
3.“耳郭”是否应该改为“耳廓”
背记本/默写卷 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