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人教统编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百日维新
1、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
2、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02
03
01
知道公车上书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证实)
探究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原因(史料证实、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在国难当前矢志不渝,不畏牺牲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为国奉献的责任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程引入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二人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故又称维新派或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
1、康有为与梁启超
1、康有为与梁启超
2、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没有上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申报》1895年5月10日
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公车上书
1、背景
①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根本原因】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著)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火山大喷发”,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包括 荣宗敬、 荣德生(荣氏兄弟)、 张謇、 张弼士、 周学熙、 胡雪岩等。
2、开展方式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较大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上海《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天津《国闻报》
知识拓展
3、主张
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②严复主持《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前提是开办学校和变革科举制度。然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改变官制。因此,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改变官制。
这些宣传变法图强,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1898年6-9月
德军进入青岛
①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②年轻的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1、背景
2、时间
3、变法开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4、变法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5、变法的性质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除旧
布新
我选择“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的措施。这一措施,打破了僵化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同时推动了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对思想解放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拓展
6、变法的失败
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
②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学史崇德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操之过急、违背规律、脱离现实。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原因:
意义:
7、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课后活动
尽管在变法失败后,绝大部分新政诏令被废除,但也有些保留下来,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戊戌变法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日益高涨;此后,清政府也为了维持其统治,不得不进行一些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调整。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1、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
A.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D.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2、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
A.推行维新变法 B.实行洋务运动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C
A
巩固练习
4、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B.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A
3、“百日维新后,新学之风既昌,民智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 ( )
A.提高了教育水平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扩大了对外交往
C
巩固练习
5.在中国近代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先后发生。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由地主阶级领导 D.都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了
A
6.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B
巩固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