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张PPT。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 )
A.种植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
2.下列地区中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塔里木盆地
3.我国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一熟 D.两年三熟
4.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形条件 C.土壤条件 D.水源条件ADCA6.下列农业符合因地制宜观点的是( )
A.在干旱草原开垦耕地种粮食
B.在南方地区发展桑基农业
C.在西双版纳毁林开荒
D.在三江平原大面积植树造林
7.珠江三角洲把粮田改种蔬菜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国家政策 D.市场需求量DB5.下列四种农作物中,分布在华北平原的是( )
A.甘蔗 B.油菜 C.花生 D.甜菜
C8.以下我国商品粮基地中,均以种植小麦为主的( )
A.三江平原、成都平原 B.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松嫩平原、鄱阳湖平原
9.我国四大牧区在自然条件方面共同的特征是( )
A.都处在高寒地区 B.都处在干旱地区
C.降水都比较少 D.都有广阔的天然草场
10以下有关各地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B.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充足光热资源发展种植业
C.闽、粤沿海滩涂广阔,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
D.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所有的山区都应发展林业
C CDAC11.以下有关“基塘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塘农业”仅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地势低洼地区
B.针对地势低洼易涝的状况,趋利避害开发了“基塘农业”
C.为了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开发了“基塘农业”
D.“基塘农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阅读下列资料:
中国科学院在河南封丘、山东禹城以及河北南皮三个中、低产试验区,贯彻正确的农业政策,适当投入资金、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使粮食每公顷产量从1964年以前的750-1500千克提高到近年来的6000-10500千克。据此,为了保持农林牧及水产各业的稳步增长,必须:( )
A.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B.增加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C.开垦草原,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D.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力D
BD《4.1 稳步增长的农业》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们把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_________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它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而且还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所以说,农业是支撑___________建设与发展的___________。
2.我国西部地区___________广布,以___________业为主,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牧区、___________牧区、___________牧区和___________牧区。
3.___________业、___________业和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___________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如粮食作物呈“___________”的格局;糖料作物呈明显的“___________”分布特点;油料生产形成了___________带和___________区两大生产区;棉花的生产则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棉区。
5.利用当地___________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___________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_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之一。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农产品供销由___________到总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性转变。但也面临着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不断减少以及___________、自然灾害、___________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动物 植物 人工培育 原料 消费市场 国民经济 基础产业
2.天然草原 畜牧 内蒙古 青海 西藏 新疆
3.种植 林 长江中下游
4.“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长江油菜 黄淮花生 新疆南部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5.自然条件 布局 因地制宜
6.长期短缺 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 人口 耕地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教案
第一课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的“三农”问题,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指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资料展示]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开放提问] 你能从我国的国情分析,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吗?(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师承转] 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 看P74页图4.1“农业的生产部门”回答。
[师生小结]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农业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
[出示板书] 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补充解释] 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只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个大部门。
副业是指分别以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为主的农村,为搞活经济而发展的辅助产业,因各地的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地区分布上没有多少规律可循。(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学生活动]读P75页课文 P99改革开放后农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师生小结] 改革开放后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使我国的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供求量呈现出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第二课时 农业的地区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尝试运用已学习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在发给你们的中国轮廓图上大胆设计我国的主要农业部门的发展地区。
[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理解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教师承转板书]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二、农业的地区差异
[出示图片] 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你设计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释。(通过对比完善自己的知识,也进一步明确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开放式提问、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展示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学会提出问题,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师承转]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你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
[小组讨论、展示、评议、完善]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差异原因分析
北方
东北
华北
分界线
南 方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将原因的分析结合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已学知识上,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归纳的学习地理方法。)
[出示图片] P77页图4.4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些作物会生长在这些地方?
[教师小结]农业的地区差异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种农业的地区差异使得地方的传统饮食也各有特色。
第三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2.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的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就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出示图片] P79页图4.5 “黄土高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 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79页信息传递——水果分布与自然条件。
[出示板书] 2. 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 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 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第四课时 我国农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
2.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指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那么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出示板书] 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 根据大屏幕展示的图片图4.8“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你能说出我国七大农产品主产区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 省略。
[教师提问] 你能分析一下东北平原、长江流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省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出示板书]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关注地理热点,坚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 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哪些更好的办法吗?
[展示]图片:无图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课件23张PPT。地 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经济发展——强国富民之路稳步增长的农业同学们,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素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个产业生产或哪个产业提供原料的?农 业什么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农作物吗??不仅如此,农业还包括…… 这些图片表示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农业还包括哪些内容?渔 业种植业畜牧业林 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森林的种植、养育、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农业生产部门。主
要
的
农
业
生
产
部
门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饲养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水域,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
一种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获得的巨大进步,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力产生了飞跃式发展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提高?以畜牧业为主的省区以种植业为主的省区农业的地区差异北方、西部地区的牧业我国西部、北部草原辽阔,牧场宽广。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的四大放牧区,这里的许多地方水草肥美,气候适宜,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我国东部、南部畜禽养殖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饲养的牲畜占到全国总数的80%,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肉类、乳类产品。除养鸡外,大规模放养鸭、鹅等水禽,也是家禽饲养的一大特色。四川、湖南、河南是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我国的畜牧业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我国小麦、水稻分布我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北方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是不同的。下面两幅图,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主食各是什么?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要素热 量 地形土壤水 源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习惯国家政策市 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太行山洞庭湖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近年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在自然条件良好、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若干农产品主产区,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它们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棉油糖、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种田收入少,劳动生产率低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减产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
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 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节水农业高效农业高效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