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3节 群落的演替(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3节 群落的演替(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一、单选题
1.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严重破坏,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即为群落的演替
B.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种类数逐渐增多
C.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Ⅰ~Ⅳ阶段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麋鹿喜食互花米草(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牧食行为可有效调控互花米草的时空分布格局,某滨海地区引入麋鹿对互花米草进行防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麋鹿和互花米草等所有动植物构成了滨海地区的生物群落
B.将互花米草引入滨海生态系统一定可提高当地物种丰富度
C.可通过调查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来分析互花米草的生态位
D.麋鹿的引入改变了当地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3.高速公路进行边坡修复时,优先种植草本植物。待护坡植被覆盖度为80%左右,再种植乔木、灌木,通过1至2年生长与繁衍后,可构成长效的、稳定的乔灌草生态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避免引入入侵种或种植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物种
B.草本植物覆盖能使土壤表层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乔、灌、草立体复合配置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D.人类对边坡的生态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4.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差异
C.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可能导致草原退化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草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5.在自然环境中,群落演替悄然发生。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火山岩浆冷却后,地衣开始在岩石表面生长
B.草本植物群落逐渐被灌木和小型乔木所取代
C.一片成熟的针叶林中,少数阔叶树种开始出现
D.一片成熟的阔叶林中,枫树因光照条件改善而明显长高
6.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BC阶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B.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可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7.下图是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方向总是由简单群落向复杂群落进行
B.上图各种群落中对阳光利用率最高的是青冈栎林
C.杂草群落结构简单,不具有垂直结构
D.发生在采伐迹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8.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山底到山顶的植被类型不同,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取决于温度
B.黄山松林中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到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C.黄山上不同群落类型区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的过程是群落的演替
9.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物种丰富度来区分群落演替类型
B.曲线①中的AB段是因为该群落可能遭遇了火山
C.曲线②为初生演替,依据是物种丰富度从原点0开始
D.不管是曲线①还是曲线②,最终的演替结果都是变成绝对稳定的群落
10.蜘蛛在茶园生物群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科研团队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个体数及茶园生物群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管理方式 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1次,采茶2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3次,采茶4次
蜘蛛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A.不同类型茶园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
B.有机茶园中的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为茶树提供物质和能量
C.频繁地采茶可能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D.荒废茶园发生的演替类型与从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类型不同
二、多选题
11.下表为研究人员对水葫芦入侵前后某水域群落特征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街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A.水葫芦入侵该水域后,该水域植物不再具有垂直结构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时段龙须眼子菜和水葫芦的数量
C.从时段I到时段Ⅲ优势种的变化可知,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为降低水葫芦的危害,应引入新的植物抑制水葫芦的生长
12.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如柱形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与优势种密切相关
B.频度为E级内的所有植物都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C.调查不同时期物种的频度可帮助了解群落演替的方向
D.若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0种
三、非选择题
13.在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人类过度开垦以及气候变化造成土地退化。科研人员对三片面积相同的弃耕农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和人工种植乔木等措施开展研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草本植物和节肢动物发生显著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类型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 )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 1.1 3.1 0.6
围封禁牧草地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地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地 1.6 10.0 1.1
注: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回答下列问题:
(1)题干科研人员的操作导致该区域发生了 演替,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 。
(2)物种丰富度指的是 。调查草本植物种数常用 。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 。人工乔木林地中草本植物种数比人工灌木林地低的原因是 。
14.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是 (填“S1”或“S2”)。为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科研人员在确定样地数量和大小后,还要注意做到

(2)群落演替是指 。山体滑坡后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属于 演替,判断依据是 。
(3)相对于原始林群落,恢复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请从群落水平加以解释: 。
15.I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
模型。
(2)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 ,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 。
II.根据所学种群和群落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两点)等。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 。
(4)垫状驼绒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条极短,枝叶被灰绿色茸毛,叶小而厚,伏于地表。垫状驼绒藜最可能生活在 (填“荒漠”“草原”或“森林”)生物群落中,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 的特性。
(5)调查生长在某草地数量较少的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采取 (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
2.3群落的演替 参考答案:
1.A【详解】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 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主要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即为群落的演替,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种类数逐渐增多,B正确;
C、据图可知,该群落的演替是火灾后开始的,说明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I~IV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
D、群落演替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2.D【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A、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故麋鹿和互花米草等所有动植物不能构成滨海地区的生物群落,还有应包括各种微生物等其他生物,A错误;
B、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缺少天敌和竞争物种,引入滨海生态系统会降低当地物种丰富度,B错误;
C、互花米草是植物,可通过调查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来分析互花米草的生态位,C错误;
D、麋鹿喜食互花米草,可有效调控互花米草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而改变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故麋鹿的引入改变了当地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3.B【详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人类活动可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A、应避免引入入侵种或种植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物种,以免造成物种入侵或栽种后存活困难,A正确;
B、草本植物覆盖能使土壤表层的有机物逐渐增加,为后续种植乔木、灌木做准备,B错误;
C、乔、灌、草立体复合配置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C正确;
D、人类对边坡的生态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4.B【详解】1、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在草原上。
2、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则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样方法为保证结果准确,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3、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样方法可以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可以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
B、由图可知,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高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相对量远小于不放牧对照,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进而可能造成草原退化,C正确;
D、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相同时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自然演替大多是朝着物种数量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而人类过度放牧可以使演替朝着物种数量减少、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即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草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5.D【详解】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火山岩浆冷却后,地衣开始在岩石表面生长,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草本植物群落逐渐被灌木和小型乔木所取代,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一片成熟的针叶林中,少数阔叶树种开始出现,属于群落演替,C错误;
D、一片成熟的阔叶林中,枫树因光照条件改善而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D正确。
故选D。
6.C【详解】1.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的是优势物种替换而不是优势物种替代;
2.群落演替到顶级阶段,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竞争环境资源的能力最强,群落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A、B、C阶段,物种①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在B、C阶段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
B、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这是因为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
C、C点后,没有明确给出信息表明会出现乔木,仅根据目前所给的条件,不能得出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因为群落演替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
D、物种①和物种②在同一环境中生存,可能存在对资源的竞争,同时也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7.B【详解】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A、演替的方向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群落进行,也有可能环境恶化,导致群落向简单方向进行,A错误;
B、上图中,青冈栎林群落结构最复杂,垂直结构更显著,对阳光的利用率最高,B正确;
C、杂草群落结构简单,但依然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发生在采伐迹地的演替保留了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8.D【详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根据起始条件不同,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不是群落的演替)。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异越来越大,从山脚到山顶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A正确,D错误;
B、食物和栖息空间等因素会影响动物分布,黄山松林中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到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影响,B正确;
C、不同群落类型区分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
故选D。
9.C【详解】A调查物种丰富度无法区分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类型的图像来看,判断依据是否从原点开始。
B曲线①为次生演替,依据是曲线的起点不是从0开始,AB段物种丰富度下降,可能是遭遇到外界的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没有降到很低,因此不可能遭遇了火山。
C曲线②为初生演替,从裸岩开始,生物的种类为0,从原点开始
D不管哪种演替最终演替的结果形成的群落是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不是绝对稳定。
故选C。
10.B【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A、不同类型的茶园的物种数目不同,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A正确;
B、有机茶园中的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成无机物后可为茶树提供物质,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为茶树提供能量,B错误;
C、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机茶园每年只采茶1次,对茶园生物的影响小,每年采茶2次或4次,蜘蛛个体数会减少,物种数也会减少,故频繁地采茶可能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C正确。
D、茶园荒废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两者演替类型不同,D正确。
故选B。
11.BC【详解】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呈分层现象,充分利用阳光、空间等资源,动物依据植物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也有分层现象。
A、水葫芦入侵该水域后,该水域植物仍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龙须眼子菜和水葫芦生活位置相对稳定,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时段龙须眼子菜和水葫芦的数量,B正确;
C、水葫芦入侵前,该水域就有生物生存,从时段I到时段Ⅲ优势种的变化可知,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
D、引入新的植物又可能称为优势种,不能随便引入新物种,D错误。
故选BC。
12.BD【详解】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它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强的物种。
A、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与优势种密切相关,A正确;
B、优势种指的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频度等级高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并不代表其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一定是群落的优势种,B错误;
C、调查不同时期物种的频度来了解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进一步了解群落演替方向,C正确;
D、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按照柱状图分析,该群落的丰富度为15/0.09≈167,D错误。
故选BD。
13.(1)次生 速度和方向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样方法 围封禁牧草地 与灌木相比,乔木植株更高,争夺更多阳光,导致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长
【详解】据表可知,与弃耕地相比,围封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地和人工乔木林地中草本植物种数、节肢动物个体数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增加。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由题意可知,与弃耕地相比,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和人工种植乔木等措施均会导致草本植物种数增加、节肢动物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均增加,因此可说明科研人员的操作导致该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过度开垦以及气候变化造成土地退化,使物种丰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与该地区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及丰富度可用样方法。由表格数据可知,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围封禁牧草地;由于与灌木相比,乔木植株更高,争夺更多阳光,导致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长,因此人工乔木林地中草本植物种数比人工灌木林地低。
14.(1) S2 随机取样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合理即可) 次生 山体滑坡后植被虽被破坏,但还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
恢复群落的植被物种丰富度小,垂直结构不明显
【详解】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群落演替主要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比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变化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因素、人类活动等。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状态。
(1)分析题意可知,恢复群落植被生物量应少于原始林群落,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的是S2。为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科研人员在确定样地数量和大小后,还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山体滑坡后,土壤中可能存在以前存在的植物的种子、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且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据此可判断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相对于原始林群落,恢复群落的植被物种丰富度较小,垂直结构不明显,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
15.(1)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数学
(2)亚洲小车蝗 种间竞争
(3)温度、水分、地形、光照 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4)荒漠 耐旱
(5)样方法 随机取样、增加样方数量、增大样方面积
【详解】1、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调查,并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1)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产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2)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由于亚洲小车蝗与其他蝗虫都以牧草为食物来源,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3)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水分、地形、光照等。区别不同的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
(4)垫状驼绒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条极短,枝叶被灰绿色茸毛,叶小而厚,伏于地表,其最可能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这里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5)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通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可采取随机取样、增加样方数量、增大样方面积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