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解码】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阶段评价练(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1.6(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解码】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阶段评价练(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1.6(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9:14:4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素养解码】浙教版 九年级 科学上册·阶段评价练(3)
物质及其变化·第1章6节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不属于盐类的是( )
A.消毒用的高锰酸钾:KMnO4 B.调味用的食盐:NaCl
C.刷墙用的熟石灰:Ca(OH)2 D.洗涤用的纯碱:Na2CO3
【答案】C
【分析】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据此结合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B、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Ca(OH)2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正确。
D、Na2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下列试剂可以用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是(  )
A.一氧化碳 B.盐酸 C.无色酚酞溶液 D.氯化钠溶液
【答案】B
【详解】A.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不能发生反应,不能鉴别,故错误;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冒出,可以鉴别,故正确;
C.酚酞遇碱变红,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不能鉴别,故错误;
D.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分别与氯化钠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错误。
故选B。
3.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他应施加的化肥是( )
A.KOH B.Ca3(PO3)2 C.K2CO3 D.CO(NH2)2
【答案】C
【分析】根据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详解】A、K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错误。
B、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D、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答案】D
【详解】A、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不完全对应,改为“无水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纯净物”,错误;B、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不完全对应,化学式改为“Na2CO3”,错误; C、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不完全对应,俗名生石灰改为“熟石灰”,错误; D、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正确。故选D。
5.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
A.La和稀盐酸 B.La(OH)3和稀盐酸
C.La2O3和稀盐酸 D.La(OH)3和氯化钾溶液
【答案】D
【详解】A、金属La的活动性比锌强,而锌排在氢之前,La可以和HCl反应制得LaCl3和氢气,不符合题意;
B、La(OH)3属于碱,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LaCl3和水,不符合题意;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La2O3和HCl可以反应制得LaCl3和水,不符合题意;
D、La(OH)3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钾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6.除去下列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溶液 杂质 试剂和方法
A NaOH Na2CO3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B KNO3 K2SO4 滴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CaCl2 HCl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D NaNO3 NaCl 滴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盐酸不仅能与碳酸钠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B、杂质硫酸钾和除杂试剂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在除去杂质的同时生成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C、碳酸钙与杂质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碳酸钙过滤除去,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正确;
D、 除杂完毕后,由于有多余的硝酸银存在,引入了新的杂质,选项错误,故选C。
7.如图表示向一定量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
A.混合溶液的pH 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 D.气体的体积
【答案】A
【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详解】A、加入碳酸钠溶液前溶液中含有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随着碳酸钠溶液的不断加入,稀盐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升高,稀盐酸恰好和碳酸钠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容易显中性,pH始终等于7,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溶液显碱性,pH升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加入碳酸钠溶液前沉淀质量是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加入碳酸钠溶液前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钠,因此质量应该是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加入碳酸钠溶液前气体的体积应该是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8.有一混合物是由盐酸、碳酸钠、硝酸钾、硫酸和氯化铜中的两种溶液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体积的变化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两种溶液是(  )
A.盐酸、硫酸 B.碳酸钠、硝酸钾
C.硝酸钾、盐酸 D.盐酸、氯化铜
【答案】D
【详解】
解:A、盐酸与硫酸中加入Ba(OH)2后,反应开始时硫酸会与之生成硫酸钡沉淀产生。与给出的曲线不符。故A不适合;
B、碳酸钠与硝酸钾中加入氢氧化钡,碳酸钠会与之反应生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且一开始就会产生,与给出的曲线不符,故B不合适。
C、当Ba(OH)2滴入硝酸钾与盐酸混合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所以与给出的曲线不符。故C都不适合;
D、把氢氧化钡加入到盐酸与氯化铜的溶液中,氢氧化钡能与两者都反应,当盐酸消耗完了以后,才会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与图象所示的沉淀情况相符。故D适合。
故选:D。
9.在下表物质①中加入过量物质②,产生的气体或沉淀质量与加入的②质量间的关系一定与如图不相符的是(  )
① ②
A 含H2SO4和CuSO4的溶液 NaOH溶液
B 含FeCl3和CuSO4的溶液 NaOH溶液
C 含NaOH和Na2CO3的溶液 稀盐酸
D 表面已完全生锈的铁钉 稀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无沉淀和气体产生,硫酸被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A与图像符合。
B、氢氧化钠和氯化铁以及硫酸铜同时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故B与图像不符合
C、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和气体产生,氢氧化钠被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与图像符合。
D、稀盐酸先和表面的铁锈反应,无沉淀和气体产生,再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故D与图像符合。
故选B。
10.下列有关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是(  )
A.若要用BaCl2溶液证明某溶液中含有,应先在待测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无明显现象后,再加入BaCl2溶液
B.若某无色溶液中含有,往该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微热后能产生刺激性气体,并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原浴液中含有C1-
D.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含有
【答案】A
【详解】A.若要用BaCl2溶液证明某溶液中含有,应先在待测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无明显现象后,排除了硝酸银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正确;
B.若某无色溶液中含有,往该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微热后能产生刺激性气体,并能使湿润的(而不是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错误;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由于加入的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错误;
D.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不能证明该固体含有,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错误。
故选A。
11.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废水中含有、、
B.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
C.b处废水显蓝色
D.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答案】D
【分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说明甲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则不能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的铜离子、银离子存在于乙厂废水中,不能与银离子共存的氯离子存在甲厂废水中。两厂的废水中既含有阳离子,又含有阴离子,则甲厂废水中含有钾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乙厂废水中含有银离子、铜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处废水中含有K+、OH-、Cl-,故说法正确;
B、c处废水中含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组成硝酸钾,硝酸钾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与氮元素,可用作化肥,故说法正确;
C、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因此b处废水显蓝色,故说法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Ag+、,一定不含Cl-,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2.小科完成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可能含有氢氧化钙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有盐酸
C.最终,废液缸中可能含NaCl、HCl、三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
【答案】D
【分析】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甲中盐酸过量,乙中碳酸钠过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中盐酸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含稀盐酸和CaCl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乙中碳酸钠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题意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若氯化钙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不一定含有CaCl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根据题意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若氯化钙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 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CO3+H2O=Na2SO4+Cu(OH)2↓+CO2↑
次要反应是:CuSO4+Na2CO3=Na2SO4+CuCO3↓
(2)CuSO4溶液与Na2S 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S=Na2SO4+CuS↓
很难发生的反应是:CuSO4+Na2S+2H2O=Na2SO4+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 D.Cu(OH)2【答案】A
【详解】沉淀反应中,生成物的溶解度越小,沉淀反应越容易发生,CuSO4+Na2CO3中主要发生Cu2+++H2O=Cu(OH)2↓+CO2↑,次要发生Cu2++=CuCO3↓,可说明Cu(OH)2的溶解度小于CuCO3的溶解度;CuSO4+Na2S中主要:Cu2++S2─=CuS↓,次要:Cu2++S2─+2H2O=Cu(OH)2↓+H2S↑,可说明CuS的溶解度小于Cu(OH)2的溶解度,则溶解度CuS<Cu(OH)2<CuCO3。
故选A。
14.某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取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是和。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入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是滴加过程中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溶液呈中性),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开始无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增加,氯化钙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改变,故A正确;
B.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开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盐酸反应完全,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增加,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故C错误;
D.由于溶液中含有HCl,溶液一开始pH值小于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酸性减弱,溶液测pH值升高,当把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此时溶液的pH值等于7,当把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入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值又升高且大于7,故D正确。
故选C。
15.将一定质量的Ba(OH)2 溶液与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从图示看:原来的反应物中二者恰好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所以开始加入盐酸后没有立即产生气体,而是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当Q点后碳酸钡和氢氧化钡都恰好反应完,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和NaCl;所以此时的PH值为7,但是N点是盐酸过量,所以此时的PH值是小于7。故选C.
考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及其变化
16.如图,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其理由是 。
【答案】 产生白色沉淀 。 CO32- CuSO4+2NaOH== Na2SO4+Cu(OH)2↓ 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详解】(1)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他们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3)硫酸铜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硫酸铜遇氯化钠不能反应的原因是产物中没有沉淀、没有气体、没有水生成。
17.小明学习了盐的性质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铵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想: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那么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1)通过实验Ⅰ可以发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此实验证明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小明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的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1)NH4Cl溶液中的Cl-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
(3)
【详解】(1)实验Ⅰ中NaCl溶液含有Na+、Cl-,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此实验证明NH4Cl溶液中的Cl-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实验Ⅱ滴加蒸馏水,没必要做,理由是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
(3)实验Ⅰ已证明NH4Cl溶液中的Cl-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实验Ⅲ中NH4Cl溶液含有、Cl-,溶液变为红色,则实验Ⅲ证明溶液中的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8.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某学习小组开展了配置“无土营养液”的项目化学习。
(1)甲、乙同学配置的无土营养液主要成分如下。结合评价量表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 。
甲:KCl、K2CO3、CaCl2
乙:KNO3、Ca(NO3)2、KCl
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指标一 营养液中含氮磷钾元素,每种可加1分(同种不累加) 3分
指标二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一个反应扣1分 2分
小组同学结合酸碱盐的性质学习,建构了“皇冠图”模型表示物质间的反应情况。
(2)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由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钾,可用_______进行检验。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由茎中的 (填结构)进行运输。
【答案】(1)乙
(2)A
(3)导管
【详解】(1)甲:KCl、K2CO3、CaCl2中含有钾元素加1,K2CO3与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扣1分,得分0分;
乙:KNO3、Ca(NO3)2、KCl中含有钾、氮元素得2分,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扣0分,得分2分;
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乙;
(2)结合“皇冠图”模型可知: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碳酸钾中的碳酸根与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钾、氯化钾与稀盐酸均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反应,则可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符合题意;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Ba2+与碳酸钾中的碳酸根离子、硫酸钾中硫酸根离子反应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则无法探究是否含有碳酸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一系列管状结构,负责将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向上输送到植株的身体各处,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通过茎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19.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1)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
(2)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其中AgI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说明理由 。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使银离子全部沉淀 KI+AgCl=AgI↓+KCl 小于
【详解】(1)加入过量的氯化钠能保证将银离子全部沉淀;
(2)碘化钾能与白色氯化银反应生成碘化银沉淀和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KI+AgCl=AgI↓+KCl;
(3)因为氯化银能转化生成碘化银,说明碘化银的溶解能力小于氯化银。
20.为测量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1装置气密性良好,样品完全反应,通过称量B装置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其他杂质不与酸反应)。
(1)写出图1中仪器M的名称 。
(2)按图1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发现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 。
(3)小金重新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C的作用是 。
(4)图2实验中取纯碱样品质量为m,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n,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答案】 分液漏斗 装置A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未被装置B中的氢氧化钠完全吸收 除去通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设样品中碳酸钠质量为x,
x=
则该实验测定纯碱样品中纯碱的纯度为:。
【详解】(1)据图可知,图1中仪器M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装置A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未被装置B中的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导致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3)如图2的实验中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通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免进入装置B中被氢氧化钠吸收,造成实验误差;
(4)见答案。
21.竹麻通过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浸泡以及打浆、抄纸等步骤可制得纸张。某兴趣小组模拟古代造纸技术,他们将一定量的生石灰(CaO)、用足量的水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澄清溶液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含有;
猜想二:含有、 ;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正确
2.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许溶液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
含有、的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小组同学对废水做如图处理。
C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说明水中已无、。
【答案】 /碳酸钾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红色刚好褪去)
【详解】猜想假设: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沉淀,过滤得到澄清溶液。当碳酸钾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澄清溶液中溶质是KOH,如果碳酸钾过量,澄清溶液中溶质是KOH、K2CO3;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澄清溶液中溶质是KOH、Ca(OH)2;故猜想二;含有KOH、K2CO3;
设计实验:
碳酸根与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猜想三正确,则有氢氧化钙,故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许K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反思:
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无色,故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红色刚好褪去)时,说明废水中已无KOH、Ca( OH)2。
2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稀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溶液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①②③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③借助指示剂判断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实质是 。
(3)通过实验,从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4)反应结束后,向试管①中继续加入适量 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 溶液前,试管①中的溶质有 。
【答案】(1)有气泡产生
(2)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H++OH-=H2O
(3)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气体产生
(4)碳酸钠和氯化钠 /Na2CO3、NaCl
【详解】(1)碳酸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试管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2)实验③借助指示剂判断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H++OH-=H2O);
(3)通过实验,从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水或沉淀或气体产生;
(4)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而氯化钠与氯化钙不反应;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试管①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取滤液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23.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小王对制作“灰水粽”的草木灰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糯米中加入食用碱可起到中和微生物生成的酸、软化食物纤维等作用:
②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还含有少量和KCI。
[实验探究]检验草木灰的成分,并测定草木灰中的质量分数。
(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草木灰的浸出液: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变 色,则说明草木灰的浸出液呈碱性。
(2)小柯用图示装置测定草木灰中的质量分数,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增加量来计算的质量(草木灰中其他成分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搅拌乙、丙中的反应物外,还可以 。
(3)有同学认为通过丙装置质量增加量来计算的质量结果会偏大,为了更精确的测量,该同学建议在乙、丙之间增加两个吸收装置,你认为装置中从左到右按顺序应盛放的两种试剂是___________。
A.NaOH溶液 B.浓 C.饱和溶液 D.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答案】(1)红
(2)将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吸收
(3)DB
【详解】(1)草木灰的浸出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说明草木灰的浸出液呈碱性;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缓缓通入空气可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在丙中充分吸收,减少装置内残留;故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搅拌乙、丙中的反应物外,还可以将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吸收;
(3)乙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所以会使结果不准,所以要在乙丙之间增加除水和氯化氢的装置,要先除氯化氢,后除水蒸气,所以先通过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再通过浓硫酸,故选DB。
24.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确定配方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一】取少量固体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色,写出可能发生该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探究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现象如图所述(设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E是 。
②小明认为由实验探究二可以确定该化肥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硫酸铵,一定没有碳酸氢铵。小强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为了使小明的结论正确,小强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 。
【答案】 蓝 NH 4HCO3+Ca(OH)2===CaCO3+NH3↑+2H2O 硫酸钡 步骤Ⅰ中加入的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钾的检验 将步骤Ⅰ中的稀盐酸换为稀硝酸
【详解】(1)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铵态氮肥遇碱放出氨气,可能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4HCO3+Ca(OH)2=CaCO3+NH3↑+2H2O或(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
(2)①硝酸钡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铵,白色沉淀E是硫酸钡;
②步骤Ⅰ中加入的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钾的检验,为了使小明的结论正确,小强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将步骤Ⅰ中的稀盐酸换为稀硫酸或稀硝酸.故填:步骤Ⅰ中加入的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钾的检验;将步骤Ⅰ中的稀盐酸换为稀硫酸或稀硝酸.
25.小科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遇到溶有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生成什么呢?为此小科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①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反应生成;
②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④的溶液呈碱性,呈中性;
⑤与盐酸能反应,与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①溶质有NaOH、;②溶质为;
③溶质是 (填化学式);④溶质全部是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在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
(1)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答案】 Na2CO3、NaHCO3/ NaHCO3、 Na2CO3 产生白色沉淀 不需要,因为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Na2CO3、NaHCO3/ NaHCO3、 Na2CO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详解】[提出猜想]
(1)当部分氢氧化钠反应时溶质有NaOH、Na2CO3;
(2)当氢氧化钠恰好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a2CO3;
(3)当部分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溶质是Na2CO3、NaHCO3;
(4)当碳酸钠完全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溶质全部是NaHCO3。
故填:Na2CO3、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②该实验结论是猜想(4)不成立,即溶质不全部是NaHCO3,与不能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在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溶液,产生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
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理由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都显碱性;
[反思应用]
(1)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100g×5%=5g;
设:5g氢氧化钠完全反应需二氧化碳质量为x,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y。
x=2.75g
y=6.625g
因此二氧化碳过量,剩余二氧化碳的质量= 5g-2.75g=2.25g;
设:2.25g二氧化碳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z。
z≈5.42g
充分反应后,碳酸钠质量:6.625g-5.42g=1.205g,所得溶液的溶质有碳酸钠及其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
(2)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慢慢变澄清。
26.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 排除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正确
【详解】(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3)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说明沉淀不是碳酸钙,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沉淀是氢氧化钙,则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正确的。
27.学习完盐的化学性质以后,同学们做了一个趣味实验。如图所示,它们在倾倒过程中观察到烧杯左侧的无色溶液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倾倒并经过沉降后,他们对最终烧杯内上层清液中所含有的离子展开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Na+、Ba2+、K+、OH-、Cl-
乙:Na+、、K+、OH-、Cl-
丙:Na+、、Ba2+、K+、OH-、Cl-
(1)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2)为了验证溶液中的离子成分,甲取样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自己猜想错误,乙同学猜想正确的结论。请你完整的评价甲的实验及结论: 。
(3)在甲实验的基础上,乙同学取样向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过滤,向无色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上述实验观察 现象,最终,乙同学得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案】 和Ba2+不能共存 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因钡离子与碳酸钠会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说明甲猜想错误,但甲的实验只能说明溶液中不含Ba2+,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所以只能证明甲自己猜想错误,而不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变成红色
【详解】(1)和Ba2+在同一溶液中能够结合食醋碳酸钡沉淀,即和Ba2+不能共存,所以丙的猜想不正确,故填和Ba2+不能共存。
(2)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因钡离子与碳酸钠会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说明甲猜想错误,但甲的实验只能说明溶液中不含Ba2+,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所以只能证明甲自己猜想错误,而不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故填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因钡离子与碳酸钠会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说明甲猜想错误,但甲的实验只能说明溶液中不含Ba2+,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所以只能证明甲自己猜想错误,而不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3)乙猜想正确,则加入足量CaCl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无色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清夜中有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填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变成红色。
28.碳酸镁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在医药、食品、冶金、电子等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O 和SiO2)为原料制MgCO3·3H2O。。 其主要实验过程如图:
已知: SiO2不溶于水,常温下不与硫酸、碳酸钠反应。
(1)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时, 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2)"过滤Ⅱ"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 如果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会导致 。
【答案】 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2CO3+MgSO4=MgCO3↓+Na2SO4 Na+、、 碳酸镁中含有二氧化硅
【详解】(1)滤液Ⅰ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时,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MgSO4=MgCO3↓+Na2SO4;
(2)“过滤Ⅱ“所得滤液的溶质为碳酸钠、硫酸钠,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Na+、、;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如果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会导致碳酸镁中含有二氧化硅,产品不纯。
29.现有一固体混合物A,已知可能含有CuCl2、NH4Cl、(NH4)2SO4、CaCO3、Ba(NO3)2、KNO3物质中的两种或者多种。按图进行试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NH4Cl+NaOH=NH3↑+H2O+NaCl;(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1)混合物A加水过滤得到无色溶液B,可以推出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有 。
(2)气体F的化学式为 。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为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取样品30g,按上述流程图进行实验,产生3.4g气体D,4.4g气体F,白色沉淀H的质量为2.33g,通过计算,确定该混合物中还含有的物质为 。
【答案】(1)CuCl2
(2)CO2
(3)Ba(NO3)2+H2SO4=BaSO4↓+2HNO3
(4)解:气体D为氨气,设生成3.4g氨气需要氯化铵的质量为x
= x=10.7g
气体F为二氧化碳,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y
= y=10g
白色沉淀H为硫酸钡,设生成2.33g硫酸钡需要硝酸钡的质量为z
= z=2.61g
氯化铵、碳酸钙和硝酸钡的质量和=10.7g+10g+2.61g=23.31g,样品的质量为30g,所以样品中还含有硝酸钾,其质量=30g 23.31g=6.69g
答:该混合物中还含有的物质为KNO3。
【分析】氯化铜溶于水后溶于呈蓝色,混合物A溶于水得到沉淀和无色溶液B,则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铜;沉淀C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F,沉淀完全溶解,则沉淀C为碳酸钙,不是硫酸钡;无色溶液B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生成气体D,则D为氨气,说明混合物A中一定含铵根离子;溶液E中加入适量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H,说明H不溶于硫酸,则H为硫酸钡,即混合物A中含有硝酸钡;硝酸钡能够与硫酸铵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共存,则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硫酸铵,一定含有氯化铵。
【详解】(1)由分析可知,合物A加水过滤得到无色溶液B,可以推出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有CuCl2,故填CuCl2。
(2)由分析可知,沉淀C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即气体F为二氧化碳,故填CO2。
(3)由分析可知,溶液E中含有硝酸钡,则反应④是硝酸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Ba(NO3)2+H2SO4=BaSO4↓+2HNO3。
(4)见答案
30.“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一种新型化肥——硝酸铵钙,其有效成分为NH4NO3和Ca(NO3)2,进入土壤后,都成为可吸收的离子,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且钙离子可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小宁利用某品牌的硝酸铵钙化肥,进行以下实验:取化肥样品4.0g,与足量的NaOH固体充分混合,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生成0.17g氨气(NH3)。把反应所得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测得沉淀质量为8.0g。(已知:NH4NO3+NaOHNaNO3+NH3↑+H2O; 化肥中的其它成分不含Ca、N 元素,且不参加反应)
(1)作为氮肥,硝酸铵钙在植物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B. 使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C. 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 使枝叶长得繁茂
(2) 计算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
(3) 计算滤液中NaNO3的质量。
【答案】 C 设样品中含有硝酸铵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y,
x=0.8g
y=0.85g
则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100%=20% 沉淀为碳酸钙,质量为8.0g,设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的质量为z,
z=13.6g
因此滤液中NaNO3的质量为13.6g+0.85g=14.45g
【详解】(1)硝酸铵钙中含有氮和钙,是氮肥,氮肥在植物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故选C;
(2)见答案;
(3)见答案。
31.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NaCl)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5g样品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3次数据测定,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和生成的气体质量如下表:
测定次数 1 2 3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50 100 12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4.4 4.4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3)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Na2CO3与NaCl (2)70.7% (3)14.6%
【详解】试题分析:第1次生成气体的质量2.2g,第2、3次生成气体的质量4.4g,说明第1次中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及二氧化碳,所以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2CO3与NaCl;
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列比例式得:106:X=117:Y=44:4.4克 解得X=10.6克 Y=11.7克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克/15克×100%=70.7%
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5g﹣10.6g=4.4g
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1.7克+4.4克)/(15克+100克-4.4克)×100%=14.6%
考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2.技术员与小明一起分析由氯化钙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含量。现取 13.4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 96.6g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 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CaCl2+Na2CO3=CaCO3↓+2NaCl
(1)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消耗 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 g, 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3)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 100 10
(2)设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1.1g,
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13.4g-11.1g=2.3g,
答: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是2.3g;
(3)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7%,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
【详解】(1)由生成沉淀的质量曲线,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00g,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2)见答案;
(3)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素养解码】浙教版 九年级 科学上册·阶段评价练(3)
物质及其变化·第1章6节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不属于盐类的是(  )
A.消毒用的高锰酸钾:KMnO4 B.调味用的食盐:NaCl
C.刷墙用的熟石灰:Ca(OH)2 D.洗涤用的纯碱:Na2CO3
2.下列试剂可以用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是(  )
A.一氧化碳 B.盐酸 C.无色酚酞溶液 D.氯化钠溶液
3.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他应施加的化肥是(  )
A.KOH B.Ca3(PO3)2 C.K2CO3 D.CO(NH2)2
4.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5.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
A.La和稀盐酸 B.La(OH)3和稀盐酸
C.La2O3和稀盐酸 D.La(OH)3和氯化钾溶液
6.除去下列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溶液 杂质 试剂和方法
A NaOH Na2CO3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B KNO3 K2SO4 滴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C CaCl2 HCl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D NaNO3 NaCl 滴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
7.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
A.混合溶液的pH
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
D.气体的体积
8.有一混合物是由盐酸、碳酸钠、硝酸钾、硫酸和氯化铜中的两种溶液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体积的变化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这两种溶液是(  )
A.盐酸、硫酸
B.碳酸钠、硝酸钾
C.硝酸钾、盐酸
D.盐酸、氯化铜
9.在下表物质①中加入过量物质②,产生的气体或沉淀质量与加入的②质量间的关系一定与如图不相符的是(  )
选项 ① ②
A 含H2SO4和CuSO4的溶液 NaOH溶液
B 含FeCl3和CuSO4的溶液 NaOH溶液
C 含NaOH和Na2CO3的溶液 稀盐酸
D 表面已完全生锈的铁钉 稀盐酸
10.下列有关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是(  )
A.若要用BaCl2溶液证明某溶液中含有SO42-,应先在待测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无明显现象后,再加入BaCl2溶液
B.若某无色溶液中含有NH4+,往该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微热后能产生刺激性气体,并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原浴液中含有C1-
D.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含有CO32-
11.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K+、Cu2+、Ag+、NO3-、OH-、Cl-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处废水中含有K+、OH-、Cl-
B.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
C.b处废水显蓝色
D.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可能含有Cl-、NO3-
12.小科完成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可能含有氢氧化钙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有盐酸
C.最终,废液缸中可能含NaCl、HCl、CaCl2三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
13.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 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CO3+H2O=Na2SO4+Cu(OH)2↓+CO2↑
次要反应是:CuSO4+Na2CO3=Na2SO4+CuCO3↓
(2)CuSO4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S=Na2SO4+CuS↓
很难发生的反应是:CuSO4+Na2S+2H2O=Na2SO4+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 D.Cu(OH)214.某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入Na2CO3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是滴加过程中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CaCl2溶液呈中性),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5.将一定质量的Ba(OH)2 溶液与Na2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16.如图,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其理由是 。
17.小明学习了盐的性质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铵(NH4Cl)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想: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H+,那么NH4Cl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1)通过实验Ⅰ可以发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此实验证明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小明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NH4Cl溶液中的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8.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某学习小组开展了配置“无土营养液”的项目化学习。
(1)甲、乙同学配置的无土营养液主要成分如下。结合评价量表给甲乙两组打分,得分较高的是 。
甲:KCl、K2CO3、CaCl2
乙:KNO3、Ca(NO3)2、KCl
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指标一 营养液中含氮磷钾元素,每种可加1分(同种不累加) 3分
指标二 组内物质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一个反应扣1分 2分
小组同学结合酸碱盐的性质学习,建构了“皇冠图”模型表示物质间的反应情况。
(2)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由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钾,可用 进行检验。
A.方案①,滴加稀HCl溶液 B.方案②,滴加BaCl2溶液
(3)植物吸收的营养液中的无机盐,主要由茎中的 (填结构)进行运输。
19.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1)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
(2)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其中AgI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说明理由 。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为测量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1装置气密性良好,样品完全反应,通过称量B装置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其他杂质不与酸反应)。
(1)写出图1中仪器M的名称 。
(2)按图1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发现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 。
(3)小金重新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C的作用是 。
(4)图2实验中取纯碱样品质量为m,反应结束后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n,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21.竹麻通过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浸泡以及打浆、抄纸等步骤可制得纸张。某兴趣小组模拟古代造纸技术,他们将一定量的生石灰(CaO)、K2CO3用足量的水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澄清溶液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一:只含有KOH;
猜想二:含有KOH、 ;
猜想三:KOH、Ca(OH)2。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二不正确
2.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许K2CO3溶液 _______ 猜想三正确
【交流反思】
含有KOH、Ca(OH)2的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小组同学对废水做如图处理。
C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说明水中已无KOH、Ca(OH)2。
2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稀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溶液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如图①②③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③借助指示剂判断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实质是 。
(3)通过实验,从生成物角度可以初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4)反应结束后,向试管①中继续加入适量CaCl2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CaCl2溶液前,试管①中的溶质有 。
23.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清香软糯。小王对制作“灰水粽”的草木灰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糯米中加入食用碱可起到中和微生物生成的酸、软化食物纤维等作用:
②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K2CO3,还含有少量K2SO4和KCl。
[实验探究]检验草木灰的成分,并测定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
(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草木灰的浸出液:取少量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酞试液变 色,则说明草木灰的浸出液呈碱性。
(2)小柯用图示装置测定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增加量来计算K2CO3的质量(草木灰中其他成分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搅拌乙、丙中的反应物外,还可以 。
(3)有同学认为通过丙装置质量增加量来计算K2CO3的质量结果会偏大,为了更精确的测量,该同学建议在乙、丙之间增加两个吸收装置,你认为装置中从左到右按顺序应盛放的两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浓H2SO4 C.NaHCO3饱和溶液 D.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24.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确定配方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一】取少量固体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色,写出可能发生该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探究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现象如图所述(设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E是 。
②小明认为由实验探究二可以确定该化肥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硫酸铵,一定没有碳酸氢铵。小强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为了使小明的结论正确,小强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 。
25.小科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生成什么呢?为此小科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①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②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③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④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⑤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①溶质有NaOH、Na2CO3;②溶质为Na2CO3;③溶质是 (填化学式);④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 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②在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_____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 (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
(1)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26.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7.学习完盐的化学性质以后,同学们做了一个趣味实验。如图所示,它们在倾倒过程中观察到烧杯左侧的无色溶液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倾倒并经过沉降后,他们对最终烧杯内上层清液中所含有的离子展开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Na+、Ba2+、K+、OH-、Cl-
乙:Na+、CO32-、K+、OH-、Cl-
丙:Na+、CO32-、Ba2+、K+、OH-、Cl-
(1)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2)为了验证溶液中的离子成分,甲取样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自己猜想错误,乙同学猜想正确的结论。请你完整的评价甲的实验及结论:

(3)在甲实验的基础上,乙同学取样向其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过滤,向无色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上述实验观察 现象,最终,乙同学得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8.碳酸镁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在医药、食品、冶金、电子等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O 和SiO2)为原料制MgCO3·3H2O。其主要实验过程如图:
已知: SiO2不溶于水,常温下不与硫酸、碳酸钠反应。
(1)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时, 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2)"过滤Ⅱ"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
(3)"反应"步骤前后均有过滤, 如果省去“过滤Ⅰ”只进行“过滤Ⅱ”会导致 。
29.现有一固体混合物A,已知可能含有CuCl2、NH4Cl、(NH4)2SO4、CaCO3、Ba(NO3)2、KNO3物质中的两种或者多种。按图进行试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NH4Cl+NaOH=NH3↑+H2O+NaCl;(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1)混合物A加水过滤得到无色溶液B,可以推出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有 。
(2)气体F的化学式为 。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为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取样品30g,按上述流程图进行实验,产生3.4g气体D,4.4g气体F,白色沉淀H的质量为2.33g,通过计算,确定该混合物中还含有的物质为 。
30.“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一种新型化肥——硝酸铵钙,其有效成分为NH4NO3和Ca(NO3)2,进入土壤后,都成为可吸收的离子,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且钙离子可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小宁利用某品牌的硝酸铵钙化肥,进行以下实验:取化肥样品4.0g,与足量的NaOH固体充分混合,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生成0.17g氨气(NH3)。把反应所得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测得沉淀质量为8.0g。(已知:NH4NO3+NaOHNaNO3+NH3↑+H2O; 化肥中的其它成分不含Ca、N 元素,且不参加反应)
(1)作为氮肥,硝酸铵钙在植物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B.使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C.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2)计算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
(3)计算滤液中NaNO3的质量。
31.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NaCl)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5g样品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3次数据测定,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和生成的气体质量如下表:
测定次数 1 2 3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50 100 12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4.4 4.4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2.技术员与小明一起分析由氯化钙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含量。现取 13.4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 96.6g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 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CaCl2+Na2CO3=CaCO3↓+2NaCl
(1)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消耗 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 g, 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 g。
(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3)当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