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伏尔加船夫曲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乐情绪特点。 2.理解作品的发展逻辑以及精神内核。 3.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在歌唱及表演过程中体验和表达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 1.请大家观察图片说出,人物的职业。 纤夫(简单介绍纤夫:是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在古代船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当船遇到险滩恶水或搁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纤夫这个职业由此而生。) 2.大家观察画作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思考人们处于怎样的劳动状态中。 师:这一幅画作非常的著名,叫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于19世纪70年代于河边野游的时候看到一群拉平地货船的纤夫慢慢向前进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帆是没有打开的,说明它是处于逆风状态。他们头顶炎炎烈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神态各异,于是列宾就把这苦役一般的劳动景象画了下来。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依旧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俄国有一首表现纤夫劳动的歌曲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精神内核极其相近并常常一同出现,它就是《伏尔加船夫曲》。 2.初次欣赏 (1)聆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a、感受歌曲风格情绪。(开放式问题) b、歌曲的整体速度。(缓慢) c、找到音乐中贯穿全曲的音乐片段。 (这一种音乐写作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重复:指把某一音乐材料反复一次或多次,以起到强化音乐形象的作用,是音乐创作中常用的发展手法。) (2)深化思考:那么它在强化什么音乐形象?某一个纤夫集体且具体的行为——口号。 (3)介绍劳动号子:是一种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最初为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用于统一步伐,调节呼吸。 (4)引导回答:全曲一直重复劳动号子动机,就是在说明什么?纤夫们持续劳动的过程。 3.再次聆听 (1)首次尝试跟唱:跟音乐唱一小段。 (2)聆听并跟唱劳动号子动机,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并在本曲结束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音乐具体地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情景?(纤夫用力拉船的情景) b、歌曲的整体力度是如何变化,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变化? pppppp (3)解释力度变化:这首曲子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写的,就像是作者看到队伍拉着沉重的货船,最初是一个小黑点,所以以ppp的力度进入(放视频),队伍迈着沉重的步伐缓慢前行,越走越近,走到跟前,音乐达到高潮,力度达到最强。(视频)之后,音乐慢慢的减弱,最后以一个弱音结束,队伍消失在远方(视频)。 (4)尝试以不同力度演唱劳动号子动机。 4.情景模拟 (1)用动画模拟拉船场景,学生使用“5363”伴唱,当纤夫变近变大,演唱力度力度随之变大,当其走远,声音变小,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走到一个力度记号唱一次)。 5.判断歌曲是由什么声部进行演唱,并简单介绍 男高音 高亢明亮 男中音 浑厚圆润 男低音 深沉有力 6.升华:为什么使用男低音声部进行演唱? 就要说到歌曲所蕴含的主题: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所以这种背负着重担,却仍然怀着理想信念脚踏实地慢慢前行的形象,更加适合男低音进行表达。正因这种精神,才创造了今天的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教材延伸:补充欣赏《黄河船夫曲》 1.切入黄河船夫曲: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也以顽强的毅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财富,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曲。 2.欣赏《黄河船夫曲》,老师作简短介绍。 这是一首混声合唱,常规配置为SATB四个声部,除了我们介绍过的男高音和男低音外还包含女高和女低(简单介绍女高女低音色特点)。 3.请谈谈两个作品的异同点。 四、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的歌曲,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所显示出的音乐特点与思想内涵也是不同的。但是就算如此,相同的点在于人们都拥有一颗向往光明未来的心。 设计意图:本课从画作引入,以劳动号子为切入点,一步步剖析作品的内核。后使用《黄河船夫曲》对比聆听,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