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演唱《牧歌》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音乐》西大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演唱《牧歌》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音乐》西大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8-24 17:4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牧歌
教学目标
1. 学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唱二声部,用完美的和声展现出草原辽阔、旷远、沉静的景象。 3. 对比聆听短调《嘎达梅林》,体会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不同韵味,并分析总结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唱蒙古族长调《牧歌》及其二声部。 教学难点: 结合谱例分析总结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草原美景+马头琴演奏的《牧歌》),并提问:同学们请说说在这段视频里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学生:回答(略)。 2.介绍蒙古族 教师: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以牧羊为生,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就是用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演奏的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最广的民歌音乐《牧歌》。今天,让我们走进草原,学习、体会、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一同开启草原音乐之旅吧!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牧歌》: 1.聆听蒙语演唱的原汁原味的《牧歌》,感受长调的独特魅力 思考:这首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节奏:自由、悠长 。由两个乐句构成、拖腔、字少腔长 《牧歌》是一首长调作品,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流行于内蒙古的牧区,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向往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那么长调音乐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再次聆听,同时根据老师在谱例中的标识、提示,感受歌曲中的独特演唱方式 教师:歌曲中装饰性的演唱,是蒙古族特有的演唱方式叫做“诺古拉”。 《牧歌》: (1)节奏:自由。 (2)旋律:悠长婉转,起伏较大。 (3)调式:五声调式。 (4)演唱:装饰性的演唱“诺古拉”。 这也是长调音乐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二)歌曲学唱 1.发声练习(歌曲的二声部) 要求:用“wu”轻声哼唱,注意气息连贯 2.学唱《牧歌》一声部旋律 (1)教师范唱。 (2)识谱演唱:用连贯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演唱曲谱。 (3)带入歌词练唱,注意唱出长调的特点,句尾的拖腔。 (4)教师范唱歌词:注意听老师的换气口。 (5)完整演唱。 3.合唱练习 (1)分小组练唱一、二声部旋律,教师指导。 (2)合唱展示。 (三)拓展 1.对比聆听《嘎达梅林》,了解短调的音乐特点 聆听歌曲《嘎达梅林》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根据长调的音乐特点,对比分析总结短调的音乐特点 短调: (1)节奏:整齐。 (2)旋律:大跳音程。 (3)调式:五声调式。 (4)结构:一段体。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学习了蒙古族的民歌,知道了长调和短调,也学会了蒙古族流传最广的长调之一《牧歌》,感受到长调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特点,还通过聆听《嘎达梅林》了解了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的音乐特点。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下多听、多唱这些优美的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