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深化课,聚焦“地球自转方向与不同地区黎明先后的关系”。教材通过“模拟实验(人体模拟地球、地球模型 ) 现象推理研讨验证”流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是衔接“昼夜交替成因”到“地球自转规律(方向、周期 )”的关键课例,培养“模型模拟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前课基础 ),但对“不同地区黎明先后差异(如北京和乌鲁木齐 )”的成因模糊。已具备模拟实验经验,不过在“设计有效模拟实验(体现地球自转方向与地区位置 )”“基于实验现象推理地球自转方向”上需指导。学生好奇自然现象的地域差异,需通过“模拟观察推理”突破“直观现象→ 科学规律”的转化难点,构建地球自转的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认识地球自转周期(约24小时 ),构建“地球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的科学观念,深化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科学思维 基于模拟实验现象(如“北京”先看到“太阳” ),推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锻炼“现象→ 规律”的逻辑推理;对比不同模拟实验的差异,归纳“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关联”,提升归纳与论证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设计模拟实验(人体、地球模型 ) 观察现象记录推理”完整流程,提升实验设计、操作与实证记录素养;学会用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运动规律,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地球自转规律对自然现象(黎明先后 )的影响,激发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理解科学规律需实验验证,增强“尊重证据、追求真理”的科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设计并完成“模拟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实验(人体模拟、地球模型 ),观察不同地区(北京、乌鲁木齐 )迎来黎明的差异。 2. 基于实验现象,推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理解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的成因。
教学难点
1. 设计科学有效的模拟实验(体现“地球自转、地区位置、太阳相对运动” ),突破“实验变量控制(如自转方向、地区东/西位置 )”的难点。 2. 深度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的关联”,实现“实验现象→ 科学规律(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黎明 )”的推理跨越。
教具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标注北京、乌鲁木齐位置 )、模拟实验材料(红色圆片“太阳”、贴纸“北京”“乌鲁木齐” )、地球模型(带经纬线、可旋转 )、手电筒(模拟太阳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北京天安门日出 vs 乌鲁木齐红山日出”的时间对比图(北京日出早,乌鲁木齐日出晚 ),提问:“为啥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和地球运动有啥关系?今天用模拟实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学生活动:观察时间差异,联系地球自转知识,猜想“地球自转方向影响黎明先后”,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真实地域黎明时间差异导入,制造认知冲突(时间不同 ),聚焦“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任务,唤醒前认知(昼夜交替 )。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北京与乌鲁木齐位置图”,提问:“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猜猜谁先看到太阳?结合地球自转,思考‘如何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引导明确“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猜想“北京先迎来黎明”,初步梳理探究方向(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东/西地区黎明差异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地域位置图,引发猜想与实验需求,聚焦“模拟实验设计与验证”关键环节。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实验材料,分步指导探究流程: ① 人体模拟实验: 角色分工:1人持“太阳”(红色圆片 ),若干人围成圈模拟地球,2人分别贴“北京(东 )”“乌鲁木齐(西 )”贴纸。 实验操作:“地球”按“自西向东”(逆时针 )和“自东向西”(顺时针 )转动,观察“北京”“乌鲁木齐”谁先看到“太阳”,记录现象。 ② 地球模型实验: 改进实验:在地球模型标注“北京”(东 )、“乌鲁木齐”(西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让模型“自西向东”自转,观察两地“黎明先后”;再反向转动,对比现象。 记录分析:填写实验记录单(转动方向先看到太阳的地区结论 )。 巡视指导,纠正“转动方向混淆(自西向东 vs 自东向西 )”“太阳位置固定性(需保持‘太阳’不动,模拟地球自转 )”;鼓励小组对比两种实验的差异,思考“哪种转动方向符合真实地球运动”。 学生活动: 小组实践:人体模拟实验中,发现“地球自西向东转时,北京(东 )先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转时,乌鲁木齐(西 )先看到太阳”;地球模型实验验证“自西向东转,东边(北京 )先迎来黎明”,初步推理地球自转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人体+模型”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历“现象观察方向推理”的过程,突破“实验设计与方向判断”的难点,落实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素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围绕以下问题深化研讨: ① 现象推理:“两次实验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转动方向如何影响结果?” ② 规律归纳:“结合实验,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为啥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 ③ 关联验证:“生活中哪些现象支持‘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太阳东升西落、汽车窗外树木西移 )?” 补充“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方向”的资料,强化“自西向东自转”的科学证据。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分享:“自西向东转时,北京先黎明;自东向西转时,乌鲁木齐先黎明。实验+生活现象(太阳东升 )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迎来黎明”;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决定黎明先后,周期约24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现象与地球自转方向的关联,归纳科学规律(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黎明 ),实现“实验现象→ 科学结论”的跨越,突破“规律理解”的难点。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拓展探究任务”(二选一 ): ① 地域黎明时间调查:查阅资料,收集“不同经度城市的黎明时间”,制作“时间差与经度关联”的图表。 ② 模拟实验改进:用LED灯串模拟“晨昏线”,改进地球模型实验,更精准展示黎明先后与自转的关系。 学生活动: 课后选择任务,行动探究:如调查发现“经度越东,黎明越早”,验证地球自转规律;或改进实验,提升模拟的科学性。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任务,延伸探究深度(地域时间差 )或精度(实验改进 ),强化“地球自转与黎明先后”的理解,延续探究兴趣。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地球自转方向是( ),因此( )地区先迎来黎明。 A. 自东向西,西 B. 自西向东,东 C. 自北向南,北 答案:B(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先看到太阳,选B ) 2. 模拟实验中,“北京先迎来黎明”的现象支持( ) A.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 地球不动 答案:A(解析:自西向东转时,东边先黎明,现象支持A;B、C与现象矛盾 ) 3. 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是( ) A. 太阳东升西落 B. 四季变化 C. 昼夜交替 答案:A(解析:A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直观现象;B是公转导致,C是自转+公转共同结果,选A ) 判断题 1. 无论地球怎么转动,北京永远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解析:转动方向改变时,黎明先后会变化;真实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黎明,表述绝对 ) 2. 模拟实验中,“太阳”必须保持不动,才能模拟地球自转。(√ )(解析:模拟实验需固定“太阳”位置,体现地球自转导致的相对运动,符合科学逻辑 ) 3.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所以黎明先后的差异与自转周期关联。(√ )(解析:地球自转周期约24小时,决定了昼夜交替与黎明先后的时间规律,符合科学事实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探究了谁先迎来黎明,谁能说说地球自转方向和黎明先后的关系?” 学生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如北京 )比西边地区(如乌鲁木齐 )先迎来黎明,自转周期约24小时!”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核心结论(自转方向、黎明先后关联 ),强化科学观念,呼应单元“地球运动探究”主题。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1. 模拟实验: 人体模拟:自西向东转→ 北京先黎明 模型模拟:自西向东转→ 东边先黎明 2. 科学规律: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黎明先后:东边先迎来黎明,周期约24小时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双模拟实验(人体+模型 )”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现象观察方向推理规律归纳”的过程,多数小组清晰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黎明”;研讨环节关联生活现象与科学证据,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任务延伸探究深度,激发持续兴趣,课堂逻辑完整、实践与思维并重,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因“模拟实验操作不规范(如转动方向混乱 )”导致现象误差,需提前示范“标准转动方向(自西向东为逆时针 )”;研讨中对“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与黎明周期的关联”挖掘不足,知识广度可拓展。 科学思维培养侧重“现象推理”,对“不同纬度地区黎明时间差异(如赤道与两极 )”涉及不足,地球运动的复杂性体现不够。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提前示范“模拟实验标准操作”(如用“逆时针代表自西向东” ),提高实验准确性;增加“不同纬度城市黎明时间对比”的资料分析,深化地球自转对全球黎明的影响理解。 引入“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简化讲解,关联“黎明时间差异”与“地球自转周期”,提升知识整合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2.4 《地球的运动——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六年级
上
2.4 《地球的运动——谁先迎来黎明》
为啥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和地球运动有啥关系?今天用模拟实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新知导入
聚集
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猜猜谁先看到太阳?结合地球自转,思考‘如何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探究新知
北京先看到太阳,因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先迎日出。
模拟实验:用篮球代表地球(标北京、乌鲁木齐位置),手电筒模拟太阳。让篮球自西向东转,观察手电筒光先照亮标 “北京” 的点,即可验证。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 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 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1.北京和乌鲁木齐, 在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1.在地球仪上观察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
2.做模拟实验。
大家手拉手, 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 , 模拟地球。 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 "北京" 和 "东"的纸片 , 代表 "北京" ; 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贴上 "乌鲁木齐"和 "西" 的纸片 , 代表"乌鲁木齐" ; 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 代表 "太阳" 。大家按照由 "西"向 "东" 的方向慢慢转动, 看看 "北京"和 "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 "太阳" 。然后再按照由 "东" 向 "西"的方向慢慢转动, 看看又是谁先看到 "太阳" 。
2.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 周围的景物在怎样运动
设想我们坐在地球这个 "大转椅" 上, 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 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3.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 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旋转,另一同学从 "太阳" 的位置进行观察。
这两座城市,哪一座先迎来黎明呢
1.北京和乌鲁木齐, 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 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 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课堂练习
1. 地球自转方向是( ),因此( )地区先迎来黎明。
A. 自东向西,西 B. 自西向东,东 C. 自北向南,北
2. 模拟实验中,“北京先迎来黎明”的现象支持( )
A.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 地球不动
3. 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是( )
A. 太阳东升西落 B. 四季变化 C. 昼夜交替
A
B
A
(二)判断题
1. 无论地球怎么转动,北京永远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
2. 模拟实验中,“太阳”必须保持不动,才能模拟地球自转。( )
3.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所以黎明先后的差异与自转周期关联。( )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谁先迎来黎明,谁能说说地球自转方向和黎明先后的关系?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如北京 )比西边地区(如乌鲁木齐 )先迎来黎明,自转周期约24小时!
板书设计
2.4 谁先迎来黎明
1. 模拟实验:
人体模拟:自西向东转→ 北京先黎明
模型模拟:自西向东转→ 东边先黎明
2. 科学规律: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黎明先后:东边先迎来黎明,周期约24小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