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载乐(胡旋舞)》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
七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丝路载乐(胡旋舞)》是一首充满异域风情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由多段旋律和华彩部分组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音乐作品《丝路载乐》又名《胡旋舞》,收录在马久越的唱片《聆听中国·精灵》中。本曲由琵琶、古筝、二胡、铃鼓、笛子、笙、阮等民族乐器合奏而成。乐曲主调为G羽调式,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时而轻巧时而舒展,节拍为四二拍与四四拍相互交错的变化节拍。全曲结构大致如下,为自由曲式:A+B+C+A+B+D+C+E+A。
主题一(A部分)中乐曲在琵琶和铃鼓的演奏中拉开序幕,主题旋律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构成,节奏规整,曲调轻快,情绪欢快热烈。富有民族异域风味的切分节奏仿佛一下子将人带入广袤的沙漠中。旋律多采用二度级进的方式,曲调欢快、气氛热烈,表现出骆驼舞乐俑们欢庆表演时的热闹场面。
主题二(B部分)中二胡一改之前演奏伴奏音型进入了主旋律,音乐婉转舒展。主题二主要以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节奏为主,充分体现出弱拍重音的特点。旋律中级进与大跳相结合,变化音的使用使乐曲更加增添一丝神秘和新奇。
主题三(C部分)中主题旋律依然由二胡演奏,旋律悠长细腻,如歌般地向人们娓娓道来。伴奏声部主要由琵琶、铃鼓演奏,伴奏节奏音型具有跳跃感,以“”主要节奏型,与二胡一呼一应,声部互为补充,共同尽情演绎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学习内容
1.欣赏《丝路载乐(胡旋舞)》。
2.敦煌壁画中胡旋舞的造型。
3.听辨琵琶、二胡、铃鼓等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的学生在一单元学习了《<霓裳羽衣曲>中序》,对唐代宫廷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创造方面,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授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指导。本课学情分析如下。
(一)音乐素养
学生在音乐感知方面,能够通过聆听《丝路载乐》感受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在音乐表现力上,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演唱或演奏简单的旋律片段,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然而,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音乐特色。
(二)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丝路载乐》所反映的具体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拓展,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审美素养
学生在欣赏《丝路载乐》时,能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但在表达审美体验方面较为欠缺,需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音乐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音乐作品,拓宽审美视野。
(四)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在分工协作和沟通交流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符、节拍等有初步了解,在聆听音乐、分析节奏、感受旋律中完成度较高,对节奏型伴奏兴趣较大。但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积极性有待提高,还需教师多鼓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
2.通过唱、舞、律动等活动,体验丝绸之路的乐舞。
3.体会丝绸之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感受乐曲浓郁的异域风情舞曲风格。
教学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习问题:观看图片,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学习活动:观察骆驼载乐俑图片。
学习问题:骆驼载乐俑属于哪个朝代?他们在干什么?
学习活动:观看视频,了解骆驼载乐俑背后的文化。
(二)激趣导学
学习问题:节奏有何特点?
学习活动:节奏声势。古道连欧亚,商贸促繁华,千年的丝路,东西文明共传扬。
目标达成: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声势活动,准确的掌握主题一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
学习评价:
达标:感知节奏特点,并进行声势律动。
提高:能通过声势律动掌握并表现节奏特点。
(三)进行新课
1.聆听体验主题一
(1)聆听主题一
学习问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习活动:听辨音乐情绪,评述旋律、节奏等特点。
学习评价:
达标:学生能正确感知音乐要素。
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并能进行正确地评述。
(2)识读乐谱
学习问题:视唱主题一。
学习活动:随琴视唱主题一旋律。
目标达成:学生能准确演唱主题旋律,体会并表现情绪特点。
学习评价:
达标:学生能随琴视唱主题一。
提高:学生能通过视唱主题一正确表现音乐情绪。
(3)再次聆听主题一
学习问题:主题旋律由什么乐器主奏?出现了几次?主题第几次出现的时候加入了其他乐器?
学习活动:听辨主题及主奏乐器。
(4)了解琵琶、二胡的起源及音色特点
学习问题:琵琶、二胡的音色有何特点?
学习活动:探究琵琶、二胡的音色特点,了解演奏姿势及乐器的起源。
目标达成:学生能了解琵琶、二胡的音色特点,体悟丝绸之路对音乐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习评价:
达标:能听辨琵琶、二胡的音色特点。
提高:了解琵琶、二胡的演奏姿势及起源。
(5)聆听主题一、观看教师铃鼓演奏
学习问题:铃鼓演奏了什么节奏?
学习活动:聆听并观看,思考铃鼓的节奏
学习问题:为什么要加入铃鼓?
学习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并回答。
目标达成:学生能听辨主题一的主要演奏乐器,并随音乐哼唱,了解丝绸之路上外来乐器的传入与发展。
2.聆听体验主题二
(1)聆听主题二
学习问题: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习活动:感知音乐情绪、听辨主奏乐器音色。
(2)模仿二胡演奏
学习问题:为什么这段音乐用二胡作为主奏乐器?
学习活动:模仿演奏,体验并感受音乐舒展的特点。
学习评价:
达标:能模仿二胡的演奏。
提升:能通过模仿演奏二胡,表现音乐舒展的特点。
(3)再次聆听,观察谱例
学习问题:旋律、节奏有怎样的特点?为括号里填入正确的音乐记号。
学习活动:观察谱例,了解旋律进行方式,感知节奏特点。听辨升sol,感知音乐的旋律特点,体会阿拉伯音乐风格特点。
(4)对比聆听
学习问题:升sol渲染了怎样的色彩?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学习活动:对比聆听,探究临时变化音记号的作用。
目标达成:通过对比聆听,感知临时变化音记号对作品风格色彩的影响。
3.聆听体验主题三
(1)聆听主题三
学习问题:旋律、节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习活动:聆听音乐,感知旋律、节奏的变化,展开联想。
(2)演奏
学习问题:节奏练习
学习活动:为音乐伴奏
目标达成:通过为音乐进行节奏伴奏,学生能感知旋律、节奏的变化,体验主题三的情绪特点。学习评价:
达标:能感知旋律、节奏的变化。
提升:能根据旋律、节奏的变化,展开音乐联想。
4.聆听体验主题四
(1)小组编创
学习问题:让文物“活”起来。
学习活动:小组自行分配模仿任务,进行排练。
(2)随音乐表现骆驼载乐俑
学习问题:随音乐表现骆驼载乐俑载歌载舞的场景。
学习活动:小组展示。
目标达成:通过小组成员对文化造型的模仿,结合音乐进行展示,体验音乐浓郁的异域风情舞曲特点。
学习评价:
达标:能随音乐模仿文物造型。
提升:能根据音乐特点,结合文物造型,与小组同学表现载歌载舞的场景。
5.聆听体验主题五
(1)聆听主题五
学习问题:旋律有何特点?
学习活动:随音乐画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学习级进与模进的旋律进行方式。
(2)观赏视频
学习问题:胡旋舞的动作特点是什么?
学习活动:探究并了解胡旋舞动作轻盈、极速旋转、节奏鲜明等特点。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跳跃和蹬踏动作。
(3)观赏敦煌壁画
学习问题: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你认为胡旋舞的造型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学习活动:探究胡旋舞的造型特点。
(4)学习壁画造型
学习问题:请根据壁画模仿造型。
学习活动:模仿并表现“S”造型特点
目标达成:学生能随音乐画旋律线,感知旋律走向,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舞蹈造型特点,加深对主题五的记忆以及对音乐旋律特点的认识。
学习评价:
达标:能感知音乐旋律走向,模仿壁画造型。
提升:能根据音乐旋律走向,推断胡旋舞的造型特点,并能表现出壁画中的“S”造型。
(5)完整聆听
学习问题:五个主题的出现顺序是?
学习活动:听辨曲式结构。
目标达成:学生能听辨主题旋律的出现顺序,感知自由曲式结构。
(四)完整表现
学习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主题。
学习活动:随音乐,进行演唱、演奏、律动等。
目标达成:学生能随音乐完整表现,感受、体验作品的异域风情。
(五)拓展延伸
学习问题: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活动: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元素。
目标达成:学生能评述音乐中所体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