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黄莺吟
教学目标
1.巩固记忆古琴音色及古琴音乐意境,回顾古琴相关文化。 2.认识琴歌,能依字行腔吟唱琴歌《黄莺吟》,分析体会作品音乐形象,表现古人抚琴而歌的韵味和情怀,领略中国古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3.了解三分损益法,巩固理解五声调式当中的羽调式。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依字行腔吟唱琴歌《黄莺吟》,分析体会作品音乐形象,表现古人抚琴而歌的韵味和情怀,领略中国古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再次记忆琴曲的音色及韵味。 1.聆听古筝作品《高山流水》和古琴作品《高山》的开头段落,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学生听辨并说出古筝和古琴的音色特征。 2.回顾《阳关三叠》之所以叫三叠的原因,回答课后问题:三叠是变化重复的关系,一叠比一叠的情绪更加强烈,充分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3.老师和着古琴曲吟唱琴歌《阳关三叠》第一叠第一段,引出琴歌。学生感受琴歌的韵味及特点。 4.简介琴歌 琴歌,就是抚琴而歌,是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有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自古就有,《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战国的一首著名琴歌。 5.点题:今天一起来了解古琴艺术另一种表现形式——琴歌,学唱《黄莺吟》。 设计意图:回顾并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古琴音色及作品韵味的印象,同时锻炼音乐记忆能力,提升音乐审美体验。 二、学习《黄莺吟》 1.聆听《黄莺吟》,体验音乐特点,联想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追问引导学生谈谈依据和理由。 2.简介《黄莺吟》 《黄莺吟》又名《开指黄莺吟》,曲谱栽录于南宋陈元靓所编古琴谱集《事林广记》,常与南宋人姜白石的《古怨》并称为现存曲谱最早的宋代琴歌,歌曲意境清新,古朴雅致,歌声与琴声相和,更觉生动恬美,包拢大自然的无尽逸情。 3.学生识谱视唱歌谱,体验黄莺的俏皮活泼,分析音乐是怎样塑造黄莺这一音乐形象的。 (1)视唱中发现弹奏与乐谱有细微差别,老师作简单说明。 (2)分析塑造黄莺这一形象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看谱,用旋律线和视唱体验作品中的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纯四纯五度进行及下行三度的进行,指出正因为有这些明朗的旋律进行,即便音乐中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表达,我们仍然感受到黄莺俏皮活泼的形象。指出这种特点正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4.学生吟唱琴歌《黄莺吟》,感受作品呈现的中和之美。同时关注音乐与诗句的关系。 学生吟唱作品,在老师引导下发现歌曲是依字行腔:学生读一句词,唱一句词,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读歌词的语调与旋律走向一直。 5.琴歌歌唱性的进一步体验:学生依字行腔吟唱《黄莺吟》,歌唱中尝试体验并表达音乐的情绪,唱出韵味。 6.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是羽调式,请学生谈谈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在反复聆听模仿活动中内化对琴歌、作品韵味及中和之美的理解,不断感受古琴艺术之美,从而记住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古琴艺术,激发学生对古琴艺术的兴趣及热爱之情。在不同侧重点的多次体验中学生加强了分析作品、归纳特点、音乐记忆、表达交流等方面能力。 三、了解三分损益法 1.阅读教材,记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2.观看三分损益法视频,了解古人智慧。 设计意图:此环节尽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总结能力。对于课堂中生成的困惑可根据课堂情况由老师解答或引导学生解答。 四、课堂回顾,再现琴歌 1.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收获。 2.学生模仿抚琴再现琴歌《黄莺吟》。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小结,吟唱琴歌,本节课回顾中巩固和内化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