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 认识古琴,了解古琴文化,记住古琴的音色及特点。 2. 品味琴曲意境,能哼唱作品第一段并表现音乐的韵味。了解并体验到琴曲的平衡之美。 3. 了解减字谱和古琴三种演奏技法,回顾中国五声调式。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琴相关文化,能哼唱作品第一段并表现音乐的韵味。了解并体验到琴曲的平衡之美。
教学过程
一、聆听导入,营造情境。 1.聆听琴曲第一叠,找出演奏乐器的音色特点,联想画面或意境 学生回答:什么画面、什么意境、什么样的音色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产生如此意境的原因: 音色特点——古朴、深沉、悠远 音乐特点——惆怅、伤感 2.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古琴。 点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欣赏琴曲,了解古琴艺术。 设计意图:引课环节浸润在悠远安宁的古琴琴曲中,由聆听和辨识入手,不仅为本节课奠定了淡雅高远的基调,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了解古琴文化,做好欣赏准备。 1.介绍古琴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蔡邕编撰的《琴操》中记载伏羲造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作为重要的礼器和法器,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古琴在周朝民间已经有很广泛的认知度,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2.简介传世名琴及古琴艺术地位 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琴、一池波琴、松石间意琴、东坡居士琴等。 古琴艺术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音乐文化及艺术的象征。 通过视频了解古琴外形特征。 3.指出本节课欣赏作品《阳关三叠》第一叠,并简介作品。 三叠是因为演唱或变奏了三遍。 唐朝就有此作品,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对古琴文化有多方面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古琴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后续学习环节激发学习热情做好准备。 三、赏析《阳关三叠》,感受中国古人审美追求 1.聆听琴曲《阳关三叠》上阕,看谱点拍,感受音乐的惆怅之情,体验其淡雅之美,思考音乐可以分为几段。 学生聆听体验作品,思考回答,分两段。 2.听乐哼唱乐谱,表现音乐中略带伤感的情绪。思考,音乐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绪的? 学生听音乐唱谱,表达伤感情绪。 学生结合乐谱分析音乐特点:其一,第二段音乐中有八度大跳;其二,旋律在高音区徘徊。因此音乐第二段更能表达出较强烈的哀伤之情。 3.学生看谱,寻找并分析值得关注的细节,领略作品的平衡之美。 (1)作品是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可以用do re mi sol la代替。 (2)引子与小结束:4拍;每一句诗句:6拍。 (3)六句的结尾分别是:do re re,do re re,do re mi re,sol la la,do re re,la do do。 分析小结:此段落中,引子与小结束遥相呼应,节奏统一,呈一问一答状。中间四乐句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整个段落展现出一种平衡之美,完全诠释了中国古人审美中追求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又与第二段旋律的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乐曲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随弹奏视频哼唱乐曲,配合抚琴动作再次体会音乐情绪及韵味,感受作品结构之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多听多模仿完成多读谱多分析的学习实践。在反复聆听作品,识谱哼唱作品中,记忆作品、感知作品、体验作品的情绪、领略作品结构的平衡之美、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初步认识和体会。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分析美的同时锻炼听觉记忆力、识谱读谱能力、音乐分析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四、了解减字谱和古琴音色分类,认识并模仿古琴弹奏三种技法 1. 结合教材示例初步了解减字谱,明白古琴曲多版本的原因。 2.古琴音色分为散音、按音、泛音三种。 3.通过视频学习古琴弹奏的三种基本技法:勾、抹、挑,并用皮筋模拟琴弦,体验弹奏古琴的三种技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性深入了解古琴相关文化,落实和深化学生对古琴艺术的理解及对基本技法的掌握。 五、课堂回顾,再现琴歌 1.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赏析《阳关三叠》、体验音乐哀伤惆怅的情绪及平衡之美、了解古琴文化及基本演奏技法。 2.学生模拟抚琴再次随乐哼唱琴曲,表现琴曲的韵味。 3.布置课后小组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小结,再次抚琴而歌,在回顾中得到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内化。布置课后小组任务的目的在于以任务为导向,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搜索归纳以及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