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2.6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
上
2.6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四季变化神奇又规律,地球除了自转,公转咋影响四季?今天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新知导入
聚集
地球公转有啥特点?公转咋让四季变化?
探究新知
地球公转特点:椭圆轨道绕太阳,角速度、线速度随距日远近变化,且地轴倾斜(黄赤交角约 23.5°),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
四季变化原因: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不同半球不同季节获得太阳辐射量不同,辐射多为夏季,少则为冬季。
1.了解地球公转。
通过观测,人们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从下图中,我们能发现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地球公转示意图
提示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
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我们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在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吗?
下面的一种办法可供参考。
(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4)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
3.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 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关于四季的成因, 人们常常以为, 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 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对吗
结合下面的有关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讨论。
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
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
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关于四季的成因,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1.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的运动的?
2.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课堂练习
1.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方向是( )
A. 一天,自西向东 B. 一年,自西向东 C. 一年,自东向西
2. 四季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
A.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移动 ) B. 地球距离太阳远近 C. 地球自转
3. 北半球1月是冬季,此时地球处于( )
A. 近日点(距离太阳近 ) B. 远日点(距离太阳远 ) C. 无特殊位置
A
B
A
(二)判断题
1.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会随公转改变,导致四季变化。( )
2. 模拟实验中,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重要条件。( )
3. 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远时是冬季。( )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谁能说说公转特征和四季成因?地球公转周期一年,自西向东,地轴倾斜;公转+地轴倾斜使直射点移动,导致四季变化,不是距离太阳远近!
板书设计
2.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公转特征:周期一年、自西向东、轨道椭圆、
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
2. 四季成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太阳直射点移动
→ 热量差异→ 四季变化
3. 误区辨析:四季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与直射点移动有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总结拓展课,聚焦地球公转特点及与四季变化的关联。教材通过“观察公转示意图模拟实验数据分析”流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周期、方向、轨道 ),并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非距离太阳远近,而是太阳直射点移动 ),是培养“地球运动系统观念”与“科学探究深度分析”的关键课例,衔接地球自转与四季现象的认知。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了解地球自转(昼夜 ),但对“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联”认知模糊(易误解“距离太阳远近导致四季” )。已具备一定逻辑推理与数据分析能力,不过在“理解公转特征(如地轴倾斜 )”“辨析四季成因的误区(距离说 vs 直射说 )”上需指导。学生好奇四季现象的本质,需通过“模拟实验证据辨析规律归纳”突破“抽象公转→ 具象四季”的转化难点,构建地球运动的系统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与数据分析,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周期一年、自西向东、地轴倾斜 );认识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 ),构建“地球公转与四季现象”的系统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对比“距离说”与“直射说”的证据(如近日点/远日点与四季的时间差 ),辨析四季成因的误区,锻炼“证据→ 结论”的逻辑推理;分析公转示意图与模拟实验现象,归纳公转特征与四季规律,提升归纳与论证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观察公转示意图设计模拟实验(自转+公转 ) 数据分析辨析”完整流程,提升实验设计、操作与实证分析素养;学会用模拟实验与证据辨析探究复杂科学问题,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地球公转规律对四季现象的决定作用,激发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理解科学结论需证据支持,增强“尊重证据、理性辨析”的科学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
教学重点
1. 探究地球公转的特征(周期、方向、地轴倾斜 ),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联。 2. 辨析四季成因的误区(距离太阳远近 vs 太阳直射点移动 ),构建科学的四季变化观念。
教学难点
1. 深度理解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的协同作用(如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 ),突破“抽象运动→ 四季现象”的思维跨越。 2. 理性辨析四季成因的证据(如近日点在1月,北半球冬季 ),实现“误区→ 科学结论”的认知转变。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示意图PPT、模拟实验材料(塑料小球“地球”、圆盘“公转轨道”、手电筒“太阳” )、四季太阳直射点资料卡、近日点/远日点数据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四季景观延时摄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提问:“四季变化神奇又规律,地球除了自转,公转咋影响四季?今天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四季景观,联系地球运动知识,猜想“公转轨道、地轴倾斜可能导致四季”,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直观四季景观导入,制造认知冲突(规律变化 ),聚焦“公转与四季关联”任务,唤醒前认知(地球运动方式 )。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四季树木变化图+公转示意图”,提问:“地球公转有啥特点?公转咋让四季变化?” 引导明确“探究公转特征与四季成因”的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猜想“公转周期一年、地轴倾斜”,初步梳理探究方向(模拟实验+证据辨析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图示,引发对公转特征与四季成因的好奇,聚焦“公转探究”关键环节。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实验材料,分步指导探究流程: ① 观察公转示意图,梳理特征: 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讨论“公转周期(一年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形状(椭圆 )、地轴状态(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 )”,填写“公转特征猜想单”。 ② 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用塑料小球(画“赤道” )模拟地球,圆盘模拟公转轨道,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小球“同时自转(地轴倾斜 )+ 公转(沿轨道 )”。 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记录“公转位置直射点模拟季节”的关联。 ③ 辨析四季成因误区(距离说 vs 直射说 ): 发放“近日点/远日点数据单(1月近日点,7月远日点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资料卡”,讨论“北半球1月(近日点 )是冬季,7月(远日点 )是夏季”,思考“距离太阳远近是否是四季成因”。 巡视指导,纠正“模拟实验中地轴倾斜角度错误(未保持空间指向 )”“误区辨析偏离证据(主观臆断 )”;鼓励小组对比“直射点移动与温度变化”的关联,推理四季成因。 学生活动: 小组实践:观察示意图→ 梳理公转特征(周期、方向、地轴倾斜 )→ 模拟实验(发现直射点随公转移动 )→ 辨析误区(1月近日点却是冬季,否定距离说;支持直射说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模拟辨析”实践,让学生亲历“公转特征探究四季成因推理”的过程,突破“公转理解与误区辨析”的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围绕以下问题深化研讨: ① 公转特征:“模拟实验中,地轴倾斜和空间指向不变对四季有啥影响(如直射点移动 )?” ② 四季成因:“为啥‘距离说’不成立?太阳直射点移动如何导致四季(直射→ 热量多→ 夏季;斜射→ 热量少→ 冬季 )?” ③ 关联验证:“生活中哪些现象支持‘直射说’(如夏季正午太阳高、影子短 )?” 补充“太阳高度角与热量分布”的资料,强化“直射点决定热量差异”的科学证据。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分享:“地轴倾斜使直射点移动,导致热量季节差异;1月近日点但北半球冬季,证明距离说错误,直射说正确”;理解“直射点移动是四季成因,公转+地轴倾斜是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公转特征与四季成因的科学逻辑,实现“模拟现象→ 科学结论”的跨越,突破“四季成因深度理解”的难点。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拓展探究任务”(二选一 ): ① 公转模拟改进:用LED灯串模拟“晨昏线”,改进公转模拟实验,更精准展示“直射点、昼夜长短与四季的关联”。 ② 地域四季调查:查阅资料,分析“赤道、两极地区的四季差异(如赤道全年高温,两极四季不分明 )”,制作“地域四季对比表”。 学生活动: 课后选择任务,行动探究:如改进实验,深化公转与四季关联的理解;或调查地域差异,拓展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任务,延伸探究的精准性(实验改进 )与广泛性(地域差异 ),强化“地球公转与四季现象”的系统观念,延续探究兴趣。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方向是( ) A. 一天,自西向东 B. 一年,自西向东 C. 一年,自东向西 答案:B(解析:公转周期一年,方向自西向东,选B ;A是自转特征 ) 2. 四季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 A.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太阳直射点移动 ) B. 地球距离太阳远近 C. 地球自转 答案:A(解析:公转+地轴倾斜导致直射点移动,热量差异形成四季;B是误区,C导致昼夜,选A ) 3. 北半球1月是冬季,此时地球处于( ) A. 近日点(距离太阳近 ) B. 远日点(距离太阳远 ) C. 无特殊位置 答案:A(解析:北半球1月是冬季,但地球处于近日点,证明“距离说”错误,选A ) 判断题 1. 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会随公转改变,导致四季变化。(× )(解析:地轴倾斜方向空间指向不变,是四季规律变化的关键,表述错误 ) 2. 模拟实验中,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重要条件。(√ )(解析:地轴倾斜使直射点移动,热量差异形成四季,符合科学逻辑 ) 3. 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远时是冬季。(× )(解析:北半球夏季对应远日点(7月 ),冬季对应近日点(1月 ),“距离说”错误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探究了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谁能说说公转特征和四季成因?” 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周期一年,自西向东,地轴倾斜;公转+地轴倾斜使直射点移动,导致四季变化,不是距离太阳远近!”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公转特征与四季成因,强化科学观念,呼应单元“地球运动系统探究”主题。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公转特征:周期一年、自西向东、轨道椭圆、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 2. 四季成因: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太阳直射点移动→ 热量差异→ 四季变化 3. 误区辨析:四季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与直射点移动有关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模拟实验+误区辨析”为核心,让学生亲历“公转特征探究四季成因推理”的过程,多数小组清晰理解公转与四季的关联;研讨环节深化证据辨析,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任务延伸探究深度,激发持续兴趣,课堂逻辑完整、实践与思维并重。 (2)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因“模拟实验中地轴倾斜角度控制难”导致现象误差,需提前制作“地轴倾斜固定支架”;研讨中对“南半球四季与北半球相反”的分析不足,知识广度可拓展。 科学思维培养侧重“成因推理”,对“公转与其他地球运动(如极昼极夜 )的关联”涉及不足,地球运动的系统性体现不够。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提供“地轴倾斜固定支架”(如用黏土固定倾斜角度 ),提高模拟实验准确性;增加“南北半球四季对比”的案例分析,深化公转对全球四季的影响理解。 引入“公转与极昼极夜、五带划分”的关联讨论,强化地球运动的系统观念,提升知识整合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