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枕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一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爷爷说:“你的腿已经废了。”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
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署,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到下游去找吧。”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第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吗 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每空不多于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出主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 )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的。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3.为什么小说将“爷爷把条石扔到河心深处”的情节放在结尾处?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B.小说是按照倒叙的顺序来写小映治疗腿伤的事情的
C.是条石让孙子受伤的,爷爷生气就把条石扔了,事后怕提起让孙子伤心
D.使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小说结尾爷爷说:“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联系小说的情节,试着写出小映当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为什么用“石枕”,而不用“爷爷”或“名医”作为题目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哨 卡[注]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注释】 哨卡:在边境或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哨所。
【阅读链接】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中央电视台的《军事纪实》节目介绍了中国西藏军区边防哨所士兵们的生活。这个哨所的名字叫作詹娘舍(意思是雪山孤岛),它建在海拔4600多米的雪山之巅,四面都是悬崖峭壁。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战士们站岗的时候要用绳子绑在腰上来防止被风吹下悬崖!更令人担惊受怕的是哨所所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雷区,为了躲避雷击,战士们只要一看到乌云密布就要赶紧坐到木床上。
6.根据阅读链接,下面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詹娘舍”的意思是雪山孤岛。
B.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C.我国陆上国界线长2.2万多千米。
D.“詹娘舍”是雪山的名字。
7.通往哨卡的路太危险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路窄 ②路滑 ③没有路 ④路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将军不听大伙儿的劝阻,执意要顶风冒雪考察哨卡。从中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
A.性格固执 B.喜欢挑战
C.一意孤行 D.心系士兵
9.“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第③段这两句话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环境描写?( )
A.风雪的动作 B.风雪的声音
C.风雪的形状 D.门扉的声响
10.第⑥段中有两处对哨兵的外貌描写,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体现边境气候恶劣
③体现哨兵的生活艰苦
④体现团长不关心哨兵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第⑧段中“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上校“瞄”一眼想说什么?( )
A.千万别说。 B.嗯,对不起。
C.你就是我弟弟。 D.将军啥都不知道。
12.文章最后才点明哨兵和团长的关系,请结合文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文章和阅读链接,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节选)
我1955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但那时的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力与对读书的渴望。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读。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我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我为了读到这本书,经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推磨是让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种劳动,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我借到这些书之后,都是用最短的时间读完。当时我们家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书后,我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回到家难免要受到家长的惩罚,即便这样心里也不后悔。
现在回忆起来,像我刚才提到的红色经典小说,它们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童年确实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人的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我大哥家中留下的很多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我便躲到磨坊里去读这些课本。当时的语文课本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种教材,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
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它们打开了我这个农村少年的眼界。茅盾的《林家铺子》让我知道了民族资本家和民族资本走过的艰难道路,《雷雨》让我知道了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北京方言。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我”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十几岁就辍学回家。
B.“我”因为读书而耽误了放羊,受到了家长的惩罚。
C.得到一本书很不容易,“我”格外珍惜童年读书的时光。
D.“我”到现在还记得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因为“我”读过很多书。
15.下面对本文的中心意思表达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童年的“我”有很强的阅读能力。
B.童年确实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
C.童年的“我”热爱读书,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D.童年的“我”读过古今中外的很多书。
16.围绕本文的中心意思,下面叙述的具体事例中有误的是哪一项?( )
A.替同学推磨读《封神演义》。
B.帮老师放羊看革命小说。
C.在草垛里看红色经典。
D.在磨坊里读中学语文教材。
17.读了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至少谈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文中画“ ”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写一写你的读书收获。
这一本本书让我受益匪浅。《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捡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我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儿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中重复,她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19.文章中母亲为“我”找螃蟹的故事发生在( )。
A.春天 B.夏天线 C.秋天 D.冬天
20.下面哪一项不是母亲找螃蟹的原因?( )
A.母亲爱子心切,想满足孩子。
B.“我”久病初愈,想吃螃蟹。
C.春天的溪流里有很多螃蟹。
D.家在偏远山村,买不到螃蟹。
21.文章第⑧段画“ ”的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
A.说明螃蟹非常难抓。
B.表现母亲矛盾的心理,说明母亲很善良。
C.为后文写母亲抓回母蟹作铺垫。
D.表明母亲是一个拿不定主意的女人。
22.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阅读文本,请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溪水寒冽的春天”“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带着寒意的春日”……文章中有多处这样的描写这样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选择其中一处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示例:腿伤卧床度日向爷爷求救小映寻找条石 爷爷告诉实情
2.B 3.AD
4.示例:爷爷真是用心良苦啊!爷爷竟想到用这个方法让我对生活抱有希望,重拾信心进行恢复锻炼。谢谢您,爷爷!
5.“石枕”象征着小映的希望,是联结全文的重要线索。用“爷爷”或“名医”为题则体现不出小映为寻找黑色条石做石枕的艰难过程。而且以“石枕”为题目,更加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D 7.A 8.D9.B 10.B 11.A
12.文末点明人物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团长并没有苛待士兵,而是让自己的家人和自己一样,长期处于艰苦环境中,一同保家卫国。这样写让读者对坚守的士兵和团长肃然起敬,怀以崇高的敬意。
13.文章第⑩段写军人伫立在山峰上,犹如群雕,从中让我们感受到边防战士为了守卫祖国的边界,身处极恶劣的环境也毫不畏惧,为了祖国利益甘愿奉献自己的高大形象,高度赞颂了边防战士崇高的牺牲精神。
三、14.D 15.C16.B
17.示例:①我们要珍惜童年这个黄金时期,多读书。②读书能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快乐成长。
18.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懂得即使身有残疾,也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明白了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更应该努力学习小英雄雨来明白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人
四、19.A 20.C21.B
22.示例:母亲去溪边抓螃蟹母亲放走螃蟹
23.示例:“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通过描写春日溪水的冰凉,与下文“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形成对比,表明尽管天气寒冷,溪水冰凉,也不能阻止母亲让体弱的“我”吃上螃蟹的决心,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24.“母亲的心”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文章写母亲在寒冷的春日去溪边给“我”抓螃蟹体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指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文中母亲在经过内心挣扎后,最终放走了母蟹,表现了母亲很善良,对母蟹有同理心,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与体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