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尚作为秘书官吏出现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成为皇宫秘书官。汉朝时,尚书职权增大,初步建立官衙,东汉时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最终取代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隋唐时期,尚书所属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有执行政令之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尚书权力由小到大的变化 D.宰相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2.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3.汉代早期,“奏”是指尚书在御前宣读奏章的行为。魏晋以后,“奏”不仅是尚书宣读奏章,而且需要尚书根据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进行处理,重要的事务上报皇帝,一些常规事务则可以直接处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官僚制的发展 B.文书效能的提升 C.上计制的推行 D.三公权力的加强
4.《世说新语》中记载: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 ”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这反映当时( )
A.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B.门阀士族生活奢靡
C.品评十分注重仪服 D.统治集团存在矛盾
5.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空白处依次为( )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西汉
元
A.郡县制 行省制 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行省制
C.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节度使 D.郡县制 转运史
6.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7.西汉赋税缴纳的政策中有一项是这样规定的:“人顷刍(饲草)藁(禾秆),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藁皆二石。……收入刍藁,县各度一岁用刍藁,足其县用,其余令顷人五十五钱以当刍藁。”这表明西汉( )
A.赋税缴纳具有灵活性 B.政府尊重农时 C.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 D.农业精耕细作
8.下表为1972年2月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表(基数1971年4月30日),这反映出( )
货币名称 对美元升值百分比 货币名称 对美元升值百分比
比利时法郎 11.57 荷兰盾 11.57
法郎 8.57 瑞典克朗 7.48
联邦德国马克 13.57 瑞士法郎 13.88
里拉 7.48 英镑 8.57
日元 16.88 加拿大元 浮动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B.西欧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9.如图是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张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过高的福利加重了欧洲的经济负担 B.经济衰退导致欧洲福利水平降低
C.高福利直接导致了欧洲经济“滞胀” D.欧洲福利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10.周代,礼乐制度将德和礼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一看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各安其位,做自己的事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这说明,周代礼乐制度( )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B.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
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
11.下列中国古代医(药)学家与其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A.《千金方》——宋应星 B.《本草纲目》——李时珍
C.《唐本草》——孙思邈 D.《黄帝内经》——华佗
12.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13.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14.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已经从一种“欧洲现象”演变为一个“世界现象”。这说明二战( )
A.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B.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C.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 D.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实力
15.如图是民国二十二年颁布的一张甄别证书。下列有关这张证书的解读,符合史实是( )
A.证书来自于北洋政府时期 B.是文官考试后颁发的证书
C.女性不具备被甄别的资格 D.甄别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
16.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为了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的经济措施与手段有( )
A.实行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五十年前,西洋来华传道的教会机关里的医师,组织了一个“博医会”,由外人主持全中国的医学事宜,如促进医学教育,改良医学设施,灌输卫生知识等等,替吾国奠下了新医的基石。有识之士,便纷纷研究西洋新医学术,民众也渐知延请西医诊治疾病;于是西洋医术便在吾国萌起了嫩芽。当时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医界先进,认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由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精力和功绩,固然值得感佩,但究非妥善办法,国人应有自己的医学团体,中国的医学事业,应由中国人来主持,于是便组织了中国医学会,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自从中国医学会成立后,外人组织的博医会即形解散,外国医学家仍极力赞助中国医学会的长成。到现在已有三千会员,其中有六百个外国会员。这是全国的医学学术机关,在政府极力赞助之下,对于吾国医学事业贡献良多。
——《申报》1941年4月24日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医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18.“卖猪仔”是广府粤语中常用口头语,是指近代以来被欧美人通过本地蛇头以坑蒙拐骗的方式出洋做苦工,多数从事挖矿或修建铁路等。被诱拐的华工命运凄惨,充满了血泪。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摘编自裘伟廷《丁龙
——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
材料二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美洲各地华侨纷纷致电中国政府,要求政府开国会以拒绝日本的强求,华侨愿筹款以赞助国民政府。然袁世凯却于1915年5月签订“二十一条”,这使得美洲华侨社会掀起了抵袁运动,视袁为国家“走狗”。
——摘编自高金歌《中国民族主义传播与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研究(1912-1928)》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龙被贩卖到美国加州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卖猪仔”现象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繁荣、文化先进而军力孱弱的北宋和南宋,都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武力面前退出历史舞台的。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需要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困窘、挫折乃至惨败的后果,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值得注意的是。
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文化的生命力也得以提升和完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第二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明确,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度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
2.D
3.A
4.D
5.B
6.C
7.A
8.A
9.A
10.D
11.B
12.B
13.B
14.C
15.D
16.B
二、材料题
17.(1)背景:西医在近代中国逐步发展;博医会(由外人主持)推动近代医学教育、设施改良及卫生知识传播,为中国新医发展奠定基础;近代西方医学学会制度传入中国;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先进医界人士认识到中国医学事业应由国人自主主持,积极推动成立本国医学团体。
(2)影响:推动中外医学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医学知识共享;助力中国医学学术水平提升,推动本国医学事业自主发展;提高近代中国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设施与服务;向民众普及卫生与医学知识,有利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18.(1)背景:19 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全球人员与劳动力流动加剧;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太平洋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劳动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对廉价劳动力需求旺盛;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成为可供输出的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列强掠夺华工提供了条件。
(2)认识:“卖猪仔” 现象是近代列强对外殖民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张的产物,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地位;被贩卖的华工在海外从事高强度劳动,多数命运凄惨,其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暴露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与殖民统治的残酷性;部分华工如丁龙,在艰难处境中仍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近代美洲华侨积极参与反日、抵袁等爱国运动,展现了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卖猪仔” 现象也警示后人,国家强大是国民获得尊严与权益保障的根本前提,只有国家独立、国际地位提升,才能避免类似屈辱历史重演。
19.### 观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论述: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北魏由鲜卑族建立,初期虽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但在文化与制度上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孝文帝深受中原文化熏陶,为增强国力、巩固统治,主动推行一系列封建化改革:迁都洛阳,摆脱鲜卑旧势力束缚,更贴近中原文化中心;推行汉化政策,规定以汉语为 “正音”,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饰,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仿照汉族制度修订官制、法律,尊崇孔子,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思想。这些改革不仅使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体系,推动北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更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使汉文化吸收了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内涵与生命力。
又如辽朝,契丹族在建立政权后,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实行 “南北面官制”,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旧制治理契丹等少数民族,既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先进的统治经验;同时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仿照汉字创制契丹文字,传播儒家经典与佛教文化,推动了契丹族的封建化,也实现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
综上,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并非简单的 “汉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汉文化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发展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化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与发展,巩固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