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期末模拟考试卷
考生须知: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工程是人们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有月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下列属于工程的是( )
A.物联网 B.人工智能
C.大数据 D.建造中国空间站
2.为探究日食产生的原因,小可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把A、B两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视线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球A 和球B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球A模拟的是月球
B.日食发生当天一般是农历初一
C.要模拟日环食,小球A须向箭头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D.要模拟日偏食,小球A 须向①或②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2025年3月28日,在缅甸发生7.9级地震,我国云南也有明显震感。地震常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本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
A.亚欧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美洲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交界处
4.青蛙成体用来在陆地上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 ( )
A.口和鼻 B.皮肤和鳃 C.肺和鳃 D.肺和皮肤
5.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一个温度计,小宁进行了如图的模仿实验:细玻璃管的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设计的
B.玻璃泡大小会影响温度计的灵敏度
C.A点所示的温度应该大于B点所示的温度
D.为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
6.小宁用量筒量取液体,开始俯视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小宁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应( )
A.大于5mL B.小于5mL C.等于5mL D.无法确定
7.下列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 )
A.①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⑦
8.“义乌小鲵”目前仅见于浙江省少数地区,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下列关于“义乌小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无脊椎动物
B.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C.受精卵通过分裂可以直接形成多种组织
D.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9.下列节日中,杭州某学校内旗杆的影子最短的是( )。
A.元旦 B.儿童节 C.国庆节 D.建党节
10.如图,1-4表示某些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 2爬行动物 3哺乳动物 4青蛙
B.1孢子植物 2蕨类植物 3苔藓植物 4肾蕨
C.1种子植物 2被子植物 3裸子植物 4松树
D.1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 3软体动物 4蛔虫
11.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福建渔民世代捕鱼的主要场所,海洋资源极其丰富。钓鱼岛海域的礁石周边,珊瑚丛周边,岛屿陆地等不同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物种多样性 B.环境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12.如图是显微镜下未染色的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最易观察清楚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叶绿体
13.某同学先后 5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 1.74 厘米、1.73 厘米、
1.74 厘米、 1.72 厘米、1. 93 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
A.1.7325 厘米 B.1.73 厘米 C.1.77 厘米 D.1 .772 厘米
14.如下表中所示的四种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分类等级 紫檀 菜豆 甘蔗 香蕉
目 豆目 豆目 禾本目 芭蕉目
科 蝶形花科 蝶形花科 禾本科 芭蕉科
属 紫檀属 菜豆属 甘蔗属 芭蕉属
A.甘蔗和香蕉 B.紫檀和菜豆 C.甘蔗和菜豆 D.紫檀和香蕉
15. 2025年, 杭州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deepseek”属于( ) 领域的突破。
A.量子计算 B.人工智能 C.基因编辑 D.核聚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所示,刻度尺甲的读数是 cm,刻度尺乙的读数是 cm,精确度更高的是 。
17.镇海棘螈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一般栖息于沿海丘陵地区的山脚旁及阴暗潮湿、土质松软的泥土或石隙中。镇海棘螈数量稀少,其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少。镇海棘螈和青蛙一样都属于 动物;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而成体主要的呼吸器官是 ,用皮肤辅助呼吸。
18.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而变化,为了取得良好的吸热效果,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要始终与正午太阳光保持垂直,如图甲所示。
(1)当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 现象。
(2)图乙为小虞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 (填光学现象)。
(3)图丙为上虞某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为了取得最好的吸热效果,冬至日之后应将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选填“调大”、“调小”或“不变”)。
19.2022年8月,永嘉山区连续两次出现中华穿山甲(如图)。
中华穿山甲体表覆盖着鳞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主要以白蚁为食。它善于挖洞,视觉基本退化,主要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而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
(1)结合中华穿山甲的特征,推测出中华穿山甲属于脊椎动物中的 。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有助于保护生物的 。
(3)根据以上信息推测下列中华穿山甲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捕食白蚁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四肢带利爪 B.嗅觉敏锐 C.视觉退化
D.舌头细长 E.舌上带腥味粘液
20.小科同学利用自制三球仪装置(如图),模拟了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图中B球代表 。
(2)此时的月相为 。
(3)此时在地球上可能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是 (选填“日食”或“月食”)。
21.如图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
(1)实验时用湿纱布包裹小金鱼的鱼头和鱼身,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实验用图乙中 (选“①”或“②”)显微镜进行观察。
(3)视野中血管1、2、3的血流方向如图丙所示。他想观察静脉血液的流动特点,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应为 。(选填“左上”、“右下”或“右上”)
22.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工匠。有一回,鲁班在着急上山砍树的时候,不小心被小草划破了手。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个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受此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子(如图5.1-3所示)。鲁班应该被称为 (填“科学家”或“工程师”),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40分)
23. 鱼鳃盖的运动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的呼吸频率,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的关系开展了实验,获得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 鱼鳃盖的运动次数/(次/ min)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平均值
1 号 2 号 3 号 1 号 2 号 3 号 1 号 2 号 3 号
15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76 63 45 53 65 62 69 47 61 60
25 132 112 108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提出问题: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是否有影响
(1)作出假设: 。
(2)实验过程中三个小组应对选用的小鱼有什么要求 ,目的是控制实验的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有同学认为本实验设置三个小组且每个小组用三条鱼,会导致实验变复杂,可以减少组数和鱼的数量,你认为他的说法合理吗 并说明理由。 。
(4)分析实验数据并写出实验结论: 。
24.在日常清洗中选择那种洗涤液才能尽可能多地去除蔬菜中的农药,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展开了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从市场上购买的小白菜洗净,用吸水纸把表面水吸干。将清洗过的小白菜用农药敌敌畏稀释液浸泡30min,取出自然晾干。
②选取一定数量的在农药稀释液中浸泡过自然晾干的小白菜随机分成四组分别在质量相等的清水、淘米水、低浓度的食盐水和低浓度的小苏打水(浓度和食盐水相同)中浸泡 10min,然后用流水冲洗 1min。将冲洗后的菜用吸水纸把表面水吸干。
③使用专用仪器对小白菜中农药敌敌畏的去除率进行了检测并记录。结果记录如下:
洗涤液种类 清水 淘米水 低浓度食盐水 低浓度小苏打水
农药去除率 32% 24% 18% 76%
请回答:
(1)取用经过处理后一定数量的小白菜进行实验的原因为 。
(2)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挑选 (写出一点)相近的小白菜进行实验。
(3)兴趣小组认为低浓度小苏打水对于农药敌敌畏的清洗效果更好,其依据是 。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使用低浓度小苏打水来去除农药残留是否适用于各种蔬菜洗涤,请说明理由 。
25.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金同学利用量筒来测量某矿石的体积,但是由于该固体体积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因此,小金使用了以下的方法(如图),步骤为:
①将该矿石放入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水直到将石块浸没,并在液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矿石取出,并取200mL的水在量筒中备用。
③把量筒的中的水倒入取出矿石的烧杯中,直至____,读出此时量筒内液面的示数。
④计算矿石的体积。
请回答:
(1)请将步骤③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
(2)该种方法能否测量海绵的体积,并说明理由 。
(3)按照以上方法测量出的矿石的体积为 。
(4)使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矿石的体积会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26.关于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请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几个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标号)。
(2)如果要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
(3)如图2,假如你所用的显微镜只有甲、乙、丙、丁四个镜头,若想在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你认为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4)某同学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后把显微镜推移到同桌面前看,结果视野变暗,同桌要想看清物像,最先应进行的操作步骤是 。
27.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某同学开展制作“针孔照相机”的探究实践活动,他画了设计图,制作并进行了观察,如图所示。
(1)在此照相机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可以观察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移动内筒改变半透明薄膜离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测出了小孔到半透明薄膜的距离不同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小孔到半透明膜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从数据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像的大小与半透明薄膜到小孔的距离的大小关系是: 。
(3)他将小圆孔改成三角形的小孔后,继续观察同一支蜡烛,则观察到像的形状 (选填“会”或“不会”)变化。
(4)另一位同学用制作的“针孔照相机”观察蜡烛所成的像时,发现无论如何调节孔到蜡烛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蜡烛的像都较暗,不容易看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
四、解答题(共35分)
28. 如图所示的提盘夹,能较好地解决从蒸锅中取盘子烫手的问题。
(1)图中握把连接处的连接方式有两种:
①将连接处进行固定焊接,以保证两夹臂间的角度固定不变;
②通过活动连接可以自由改变角度。为使用的方便和效果,应该选用第 (填序号)种连接方式。
(2)若制作夹臂的原材料有塑料、食品级不锈钢,最好选用什么材料,理由是 。
(3)握把选用塑料的优点是 。
29.读世界板块及震中位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位于 地震带。
(2)震中C处于 (选填“低”“中”或“高”)纬度,该地震的发生与印度洋板块和 板块的运动有关。
(3)比较B、C两次地震,地震C比地震B人员伤亡大,房屋倒塌数量多。请分析地震C破坏力更大的可能原因有 。(请写出至少2点原因)
30.2024年10月1日晚,1500架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金沙湖公园上空上演。为观看表演,小塘从家中(O点)出发到金沙湖(B点),路上采用了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他从家里出发到达金沙湖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
(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在日常生活中,小塘配载智能手环可以测得配速,也可来判断步行的快慢。配速=时间/路程;请帮他计算一下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多少s/km?
3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一些“本领”。如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
(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表所示。区域A起 作用。
区域A 区域B
处理方法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
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区域A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区域B表面不做处理。观察到的现象应是 。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
[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根据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
32.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和石块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
(2)放入小石块时要用细线系住,以下目的不能达到的是____(填字母)。
A.防止石块撞破量筒 B.防止水溅起
C.实验结束后便于取出石块 D.便于读出示数
(3)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两同学计算出来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计算出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cm3。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明确工程的定义:工程是人们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解答】A、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它是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原理(如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等)和技术手段(如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有目的地构建起一个能实现特定功能(物物相连、智能化管理等),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利用的实践活动,不属于工程。
B、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主要侧重于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层面,虽然最终也会应用到实际中,但它本身更像是一种知识体系和技术领域,并非直接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有目的地去构建一个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成果,不属于工程。
C、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更多是对数据相关概念、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统称,是一种数据资源及处理技术领域,不是直接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属于工程。
D、建造中国空间站是一项庞大的实践活动,需要运用众多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对自然空间进行利用和改造,属于工程。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
【解答】 A.读图可知,图中球A模拟的是月球,故A正确;
B.日食确实通常发生在农历初一。这是因为在农历初一,月球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当三者呈一条直线排列时,月球会挡住太阳,从而形成日食,故B正确;
C.模拟日环食,球A距离球B更近,所以球A不需向箭头③方向的方向移动,故C错误;
D.模拟日偏食,球A需向箭头①或②方向移动,月球表面小部分受到太阳光照射形成日偏食,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较活泼,所以地震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地震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
【解答】我国和缅甸都在亚洲,可知缅甸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解答】在陆地上,青蛙主要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皮肤也能辅助呼吸,尤其是在湿润的环境中。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据此分析;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
【解答】A.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其工作物质是玻璃泡中空气,故可推测出相同情况下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比水明显,A正确;
B.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B正确;
C.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故A处温度小于B处温度,C错误;
D.为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D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仰视容易将示数读小,俯视容易将示数读大。
【解答】俯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毫升,实际小于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将剩余液体的体积读小,剩余液体的体积就是大于10毫升的,则该 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小于5毫升。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鸟类。
【解答】 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瓮中捉鳖中的鳖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 ⑦蜂拥而至中的蜂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解答】义乌小鲵属于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动物,体外受精、卵生。受精卵经过分裂细胞的数目变多,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旗杆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旗杆的影子越短。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日期有关,当太阳直射点离当地纬度越近时,太阳高度角越大。建党节(7 月 1 日),接近夏至日(6 月 22 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北纬 23.5°),离杭州的纬度相对较近,太阳高度角较大,旗杆影子最短。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图示中:1包含2与3,2包含4。
【解答】A.4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不属于2爬行动物,2爬行动物和3哺乳动物都是1脊椎动物,故A错误;
B.1孢子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3苔藓植物、2蕨类植物,4肾蕨是蕨类植物,故B正确;
C.1种子植物包括2被子植物和3裸子植物,4松树属于3裸子植物,不是2被子植物,故C错误;
D.4蛔虫是线虫动物不是2扁形动物,2扁形动物和3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多样性不包括环境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线粒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化学能转换成其他能量。
【解答】A、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外层的一层薄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显微镜下最易观察到,符合题意;
B、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被看清楚,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液泡无色透明,未染色情况下不易观察,不符合题意;
D、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无法观察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值包括两部分,准确值和估计值,对于同一个物体的准确值部分必须是相同的,估计值是误差所在的部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个人的不同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不同人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求得的平均值位数与测量得到的相同,也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部分组成。
【解答】某同学先后5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1.93厘米。由长度测量值的特点可知,准确值部分必须相同,所以1.93厘米这一数据是错误的,应去掉。将剩余四个数据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求平均值。 ≈1.73厘米,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反之,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多。
【解答】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四种植物中,紫檀和菜豆同属于蝶形花科,共同特征最多,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1)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像一些智能聊天机器人等都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2)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基因编辑是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解答】A、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deepseek” 并非属于该领域,故该选项错误。
B、“deepseek” 是一款 AI(人工智能)模型,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故该选项正确。
C、基因编辑是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deepseek” 与基因编辑无关,故该选项错误。
D、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deepseek” 和核聚变没有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2.40;2.4;甲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2)分度值越小,测量工具越精确。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则夹的分度值为1cm÷10=0.1cm,则甲刻度尺的读数为。
乙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只有一个小格,则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1=1cm,则乙刻度尺的读数为;
(2)因为甲的分度值更小,所以甲刻度尺更精确。
17.【答案】两栖;鳃;肺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后,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解答】镇海棘螈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生殖发育过程离不开水。成体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是爬行动物的特征。
18.【答案】(1)极昼
(2)光的直线传播
(3)调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点最北,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将出极昼现象。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屏幕上出现亮光,即可确定太阳光的位置,从而测定太阳高度。
(3)冬天太阳高度减小,为增大集热板与太阳光的接触面积,应减小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解答】(1)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当处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2)光在中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虞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中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光的直线传播。
(3)上虞地区进入冬至日之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太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变大,集热板要尽量与太阳光垂直,所以应使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调小。
(1)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当处于北半球的上虞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
(2)光在中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虞同学制作的太阳高度测量仪中通过观察屏幕是否出现亮斑就能确定太阳高度,他的依据是光的直线传播。
(3)上虞地区进入冬至日之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太阳光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变大,集热板要尽量与太阳光垂直,所以应使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调小。
19.【答案】(1)哺乳动物
(2)多样性
(3)A;B;D;E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描述的穿山甲的特征分析;
(2)根据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答;
(3)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相适应,根据穿山甲需要捕食白蚁的生活习性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中华穿山甲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因此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可以保护穿山甲这个种群,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1)根据中华穿山甲“胎生哺乳”的特征可知其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2)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将发现的野生穿山甲放归山林,是为了保护穿山甲,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A.中华穿山甲以白蚁为食,四肢带利爪有助于它挖开白蚁洞穴,故A符合题意;
B.中华穿山甲依靠气味来寻找白蚁,嗅觉敏锐有助于它找到白蚁洞穴,故B符合题意;
C.视觉退化不利于它寻找白蚁,故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白蚁巢位于地下且比较狭小,中华穿山甲舌头细长有助于它的舌头伸入白蚁洞穴,故D符合题意;
E.白蚁喜欢带腥味的液体,中华穿山甲舌上带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蚁,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20.【答案】(1)地球
(2)满月
(3)月食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的光,在地球上处于背光中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见,于是就发生了月食。此时正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
【解答】 (1)月球是地球卫星,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是太阳的行星,地球绕着太阳转。题干中是由三个球组成的模型,三个球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从右向左依次是太阳、B地球、A月球。
(2)此时正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此时的月相是满月。
(3)当月球绕着地球转动,人们看到月球如图所示时,此时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的光,在地球上处于背光中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见,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21.【答案】(1)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便于观察
(2)①
(3)右下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湿纱布可以为小鱼提供水分;
(2)图甲中:a反光镜。图乙中:①低倍物镜、②高倍物镜。显微镜的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3)图丙中:1动脉、2毛细血管、3静脉。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答】 (1)小金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故实验时用湿纱布包裹小金鱼的鱼头和鱼身,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便于观察。
(2)显微镜的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故图乙中:①低倍物镜、②高倍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实验中需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则应选用图乙中①显微镜进行观察。
(3)静脉血管的血流方向是分支流向主干,故图丙中3是静脉。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想观察静脉血液的流动特点,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应为右下,将3移至视野中央。
22.【答案】工程师;锯子是一项技术发明而不是自然规律
【知识点】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科学源于问题的发现,我们要留意身边的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解答】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发现自然规律,而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技术发明。 因为鲁班发明的锯子是一项技术发明,所以他应当被称为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
答案 工程师 锯子是一项技术发明而不是自然规律。
23.【答案】(1)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或没有影响)
(2)小鱼品种、大小、生长状况均相同
(3)不合理;实验设置三个小组且每个小组用三条鱼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假设是对提出的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故作出的假设是: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或没有影响);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三个小组选用的小鱼品种、大小、生长状况均相同,目的是为了控制实验的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
(3)本实验设置三个小组且每个小组用三条鱼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所以减少组数和鱼的数量是不合理的;
(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是: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故答案为:(1)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或没有影响);(2)小鱼品种、大小、生长状况均相同;(3)不合理,实验设置三个小组且每个小组用三条鱼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水温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24.【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大小 健康状况等(合理即可)
(3)相同的处理方式下使用小苏打水清洗的农药去除率更高
(4)没有使用其他蔬菜进行实验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取用经过处理后一定数量的小白菜进行实验的原因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挑选大小健康状况等相近的小白菜进行实验;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兴趣小组认为低浓度小苏打水对于农药敌敌畏的清洗效果更好,其依据是相同的处理方式下使用小苏打水清洗的农药去除率更高;
(4)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使用低浓度小苏打水来去除农药残留不能确定适用于各种蔬菜洗涤,理由没有使用其他蔬菜进行实验。
25.【答案】(1)水面到达标记处
(2)不能, 因为海绵会吸水
(3)70cm3
(4)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排水法:用水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体积相等的液体去代替固体,从而测量出该固体的体积。
【解答】 (1)将步骤③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为:水面到达标记处。
(2)该种方法不能测量海绵的体积,理由海绵具有吸水性。
(3)按照以上方法测量出的矿石的体积为V=200mL-130mL=70mL=70cm3。
(4)使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矿石的体积会偏大,因为取出矿石时会带走部分水。
26.【答案】(1)①②④③
(2)右上方
(3)甲 丁
(4)重新对光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图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染、④是盖;甲乙是目镜、丙丁是物镜。
【解答】(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单记忆为:擦、滴、刮、抹、盖、染.图中①是滴、②是刮、③是染、④是盖,所以正确顺序为①②④③。
(2)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象可移动到视野中央。因此,要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 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3)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靠近人的眼睛。放大倍数低的目镜,长度长;放大倍数高的目镜,长度短。图2中,甲乙是目镜,且甲是低倍目镜。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低的物镜,长度短;放大倍数高的物镜,长度长。图2中,丙丁是物镜,且丁是低倍物镜。若想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镜头组合,即甲和丁。
(4)显微镜移动后视野变暗,通常是因为光线没有正确对准镜头。因此,最先要进行的操作是重新对光,以确保光线能够通过物镜和目镜,使观察的物像变得清晰。
27.【答案】(1)倒立
(2)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大
(3)不会
(4)增加蜡烛火焰的亮度,适当增大小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2)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实像,成在半透明薄膜上;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半透明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是因为物体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半透明膜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射到半透明膜的上部,所以成像是倒立的。因此,答案为倒立。
(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小孔到半透明膜的距离从逐渐增大到时,像的高度从逐渐增大到。由此可知,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所以,答案是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大。
(3)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因为无论小孔是圆形还是三角形,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后依然会按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半透明膜上形成与烛焰形状相同的像。所以,将小圆孔改成三角形的小孔后,像的形状不会变化。
(4)半透明薄膜上蜡烛的像较暗,不容易看清,可能是因为进入小孔的光较少或者环境光干扰较大。解决方法可以是增加蜡烛火焰的亮度,这样能有更多的光进入小孔成像;适当增大小孔,可使更多的光通过小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能减少环境光对像的干扰。所以,答案为增加蜡烛火焰的亮度,适当增大小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28.【答案】(1)②
(2)选食品级不锈钢;坚固不易变形
(3)不易导热,防止被烫伤
【知识点】工程的实施;工程的测试与改进
【解析】【分析】本题的考点是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分别归属于产品本身、使用者、使用环境,即“物”、“人”、“环境”三个方面。产品本身是一个整体,包括功能、造型、材料等。另外它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设计: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使用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并对环境产生影响。
【解答】(1)提盘夹需要适应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盘子,如果连接处固定焊接,两夹臂间的角度固定不变,那么它只能适用于特定大小的盘子,使用范围非常有限。而通过活动连接可以自由改变角度,这样就能根据盘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夹臂的角度,方便夹取各种不同的盘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实用,所以应该选用第②种连接方式。
(2)夹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盘子的重量和一定的外力,如果选用塑料材料,可能会因为强度不够而容易变形,甚至可能在使用几次后就损坏了,无法长期稳定地使用。而食品级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坚固耐用,不容易变形,能够保证提盘夹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所以夹臂最好选用食品级不锈钢材料。
(3)从蒸锅中取盘子时,盘子温度很高,热量会传递到提盘夹上。如果握把也是导热性好的材料,那么在使用过程中,手部就很容易被烫伤。而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导热,即使夹臂部分接触到高温盘子,热量也不容易传递到握把上,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手部被烫伤,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9.【答案】(1)环太平洋
(2)中;亚欧
(3)地震C的震源深度比地震 B浅;地震C的震级比地震B的震级大;地震C所在地人口更加稠密;地震C所在地房屋缺乏防震措施;地震C所在地的人员缺乏避震知识等。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1)读图可知,图中A在太平洋平板周边,因此属于环太平洋的陆地及周围海洋地震带。
(2)读图可知,地震C处于中纬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地震破坏力与地震等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发生地震时,人员越密集的地方受到的破坏力也更大。因此可能的原因有:地震C的震源深度比地震 B浅;地震C的震级比地震B的震级大;地震C所在地人口更加稠密;地震C所在地房屋缺乏防震措施;地震C所在地的人员缺乏避震知识等。
30.【答案】(1)解:(1)根据图片可知,OA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
则OA段的速度为:;
AB段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
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
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解:根据图片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解:根据“配速=时间/路程”可知,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OA和AB段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3)根据求解。
(1)据图可知,OA段是过原点倾斜的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则OA段的速度为:;AB段同样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当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
(2)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已知配速=时间/路程,则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
31.【答案】(1)对照
(2)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区域A上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区域B上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4)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或微凸结构模拟荷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做作特殊处理的是实验组。
(2)分析表中数据,水滴形状不同,说明叶表面蜡质对荷叶的“自洁效应”有影响。
(3)荷叶表面凸起对荷叶的“自洁效应”有影响,所以被破坏后,“自洁效应”变差。
(4)不粘锅通过模拟荷叶结构获得“自洁效应”。
【解答】(1)区域B不作任何处理,作用是对照。
(2)由表中信息可知,用甲浸泡,荷叶表面的蜡质被溶解,水滴呈半球水滴状,而对照组水滴呈球状,说明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区域A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则“自洁效应”受影响,所以将观察到的现象为:A区域上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区域B上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4)不粘锅锅底的涂层和微凸结构都在模拟荷叶的结构,使锅具有“自洁效应”。
32.【答案】(1)凹液面最低处
(2)D
(3)乙;30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 (1)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所对刻线相平;
(2)根据实验操作的过程分析判断;
(3)根据两种方法求体积的过程中的误差判断。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的体积,等于固体与液体总体积与液体体积之差。
【解答】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2)使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时,需要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石块撞破量筒、避免量筒中的水溅出,同时实验结束便于将小石块取出;但对于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的大小没有影响。
故选D;
(3)乙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故甲测量比较准确,乙测得体积较大;
由图知,量筒中水的体积V1=110mL,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140mL,小石块的体积V=V2-V1=140mL-110mL=30mL=30cm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