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古诗词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经典古诗词像一座巍巍丰碑,它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古诗词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唐代也是诗歌发展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李白、杜甫等。
李白(701—762)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诗风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王昌龄(698~757)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通寄给远方的友人。
了
解
诗
歌
(一)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形式上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二)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五言绝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言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杜牧《泊秦淮》等。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
五言律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七言律诗如:杜甫《望岳》王湾《次北固山下》李商隐《无题》等。律诗第1、2句叫首联,第3、4句叫颔联,第5、6句叫颈联,第7、8句叫尾联。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乐府诗
近体诗
词
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闻:听说。
(2)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是李白的友人。
(3)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降职。迁,调动官职。
(4)龙标:地名,今黔阳,贵州西部。
(5)此:这
(6)寄:寄给
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遥远的地
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你。
交代事件背景及人物对象。
题目解说
杨花:柳絮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啼:叫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与:给
夜郎:地名,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词语释义
杨花已经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鸣,我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感悟诗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
“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
诗词品读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如柳、长亭、雁、落花、梧桐等
知识链接
意象的作用
诗歌中的意象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选取“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为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柳絮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暗含离别之痛,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诗人选取这两个意象,一是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来关怀友人。
“尽”写出柳絮已经飘完,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 “啼”写杜鹃之声,其声凄哀。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
·
·
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荒远、道路之艰辛,更显出诗人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诗词品读
“闻道”表达作者听闻消息时的惊讶与惋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邮之西。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逐句理解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艺术手法
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结构梳理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写景 叙事
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关切同情
情意绵长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随堂测试
乐府四言诗
抒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4.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课堂小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D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