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08: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4 观沧海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和作者生平,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3.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学习目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登上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重点字
碣( )石 澹( )澹 竦峙( ) 萧瑟( )
2.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
歌以咏志( )
jié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连词,可译为“来”
介词,用
字词句式
3.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
4.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省略介词“于”,即“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
(2)倒装句
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句,即“以歌咏志”)
利用工具书或阅读注释,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诗中情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
观沧海 曹操
从东面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观沧海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秋风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实写
虚写
互文
互文上下的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
方位 地点 对象
动景
静景
听觉
视觉
《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诗人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
疑难突破
比较阅读
一千多年后,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也写出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词,这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 浪淘沙·白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