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
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玉璋是我国古代贵族举行朝聘、祭祀和丧葬时所用的礼器。考古所见北至燕山山脉,东抵山东
沿海,西到青藏高原东麓,南至广东、香港沿海,甚至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都出土了二里
头形制的玉璋。这表明二里头文化
A.国家礼乐制度的初步形成 B.统治区域包括了华南地区
C.注重借商品贸易扩大影响 D.礼乐制度具有强大影响力
2.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对自然的爱护和尊重视为“王道之始”,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之语;考古所见睡虎地秦代简牍中《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到七月而纵之。”这反映出秦代
A.儒法并用,择善而从 B.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理念
C.重视基层,控制民众 D.引导民众进行多种经营
3.如图为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北魏谭副造释迦像,考古工作者发现该
造像中主尊具有中亚犍陀罗风格,一侧的菩萨具有河西地域风格,上部的兜
率天宫说法图有浓烈的西域龟兹文化因素,正面和背面的供养人形象身着鲜
卑民族特色服饰。由此可推知,当时
A.北方文化成就远超南方
B.不同区域艺术在交流中融合
C.鲜卑民族普遍信奉佛教
D.中国早期雕像多为佛教艺术
4.两宋土地买卖空前活跃。宋太祖“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正式
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南宋时则规定,在土地买卖中,“交易有争,官司定
夺,止凭契约”。这表明两宋时期
A.土地私有制被最终确立 B.运用契约抑制土地兼并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政府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契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5.元朝通过对大运河的修治和疏浚,使“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
师”。当时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的不仅有粮食,还有食盐、茶叶、各地土产、手工业品及海外贡物。
据此可知,元代
A.漕运成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B.元政府主导国家资源的调配
C.出现了从事长途贩运的商帮 D.交通发展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水田农业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也被铁搭(一种人力操作“制如锄而四齿”的农
具)取代,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分析原因为“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
之便”。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商品农业的发展 B.精耕细作的普及
C.人口压力的增大 D.小农经济的优势
7.晚清知识分子薛福成曾表示:“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
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据此可推知,当时
A.近代工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 B.统治阶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西方列强侵略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8.1880 年,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书建议筹造铁路,引发朝野激烈讨论,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
守派坚决反对,理由之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碍于物议,清政府裁
定“铁路断不宜开”,驳回刘铭传的建议。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化进程十分艰难 B.新式交通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中体西用”思想不切实际 D.上层官僚消极应对洋务运动
9.右图是艺术家彦涵根据其在太行山区的生活战斗经历,于 1944 年创作的木刻版画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该漫画
A.反映了敌后战场的险恶环境
B.体现了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
C.刻画军民保护大生产运动成果
D.再现我军打破“囚笼政策”实况
10.1949年 3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党委会的“十二条工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
长”“五湖四海”“力戒骄傲”等。提出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
A.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调整完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D.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有中央领导曾认为“仍需要有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才可转到社会主义”。但
是建国后一系列形势的改变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提前。促使这一进程提前的关键因素是
A.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 B.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C.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D.国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2.古希腊人认为,“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则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认为,自己居住在一片圆形的大陆上,四周被海水围绕,海洋将人类世界与未知世界区分开。
这表明
A.自然环境是文明形成的决定因素 B.地理知识水平决定文明程度
C.古代希腊与两河流域间交流隔绝 D.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地理认识
13.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8 年),日本学术界涌现多种国家发展理论。无论是深受儒家思想
影响的朱子学派、古学派、阳明学派,还是在荷兰影响下形成的兰学派,都主张对外扩张,并
形成吞并“虾夷地”(北海道岛)—征服朝鲜半岛—侵占中国一征服世界的步骤设想。这反映出
日本
A.近代化道路具有历史继承性 B.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
C.对外来文明冲击作被动回应 D.文化政策开放且开明
14.1904 年,美国产值在 100 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有 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 0.9%,而它们拥有
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 25.6%,产值占总产值的 38%。同年,德国成立钢业联盟,和稍后成立的
铁业联盟垄断了德国钢铁产量的 98%。这些现象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
C.有利于工业企业优化经营管理 D.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15.第一国际运行时期,以巴枯宁为首的一批理论家认为,要消灭私有制,只需废除继承权即可,
并鼓吹暴力革命。该观点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西欧国家产生较大影响。马克思随后于 1869
年撰文予以回应,指出继承权只是私有制的结果而不是起因,在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更为伟
大的目标在于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此举
A.否定以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 B.坚持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C.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D.指明当时工人斗争有缺陷性
16.下表是美国为实行军民科技一体化,确保军转民和军民一体化的实施通过的部分政策法案及内
容。
政策或法案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签订合同竞争法》 1984年 推动军民兼容和国防采办改革
《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 推动军用技术转民用,并要求发展军民两用技
1992年
和过渡法》 术
明确提出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新科技战略,
《美国变革和设想》 1993年
使科技发展转向兼顾经济和国防需求的轨道
使民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军用标准,规定非政
军用标准改革 1994年 府标准和民用项目在美国军用标准中所占的比
例由 25%上升至 59%
这一阶段美国实行军民科技一体化
A.有效压制了苏联对西欧的威慑力 B.实现了维护美元霸主地位的目的
C.使得美国经济出现持久均衡增长 D.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计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屹
屹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
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 60《与王介甫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介甫”是生活在哪个朝代的哪位历史人物,并指出其“变更祖
宗旧法”的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指出司马光对“介甫”为政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司马光的评价是否合
理。(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世界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若干个
阶段。首先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其次
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一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确立,随着新社会制度的出现。
新的生产方式随之产生,尤其是二战结束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相平行的世界市场出现了。两个市场并不是完全互相封闭的,而是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微
电子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着激烈的互相竞争,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推
动着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当今是真正全球化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缓和,两个平行
市场亦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
步加深。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及规律》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清晰)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
“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
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优势,英国殖民势力便将下一步侵略的矛头对准
西藏地区。他们或秘密,或以探险和传教为名,派员潜入西藏地区,或刺探经济情报,或测绘地图,为
其经济渗透,进而武力侵略作准备。1888年和 1904年,印英当局两次发动侵藏战争,遭到了西藏各族
人民的坚决抵抗和清政府的严正抗议。1913年 10月 13日,中英藏三方在印度小镇西姆拉召开会议,期
间英帝国主义与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勾结,拟定《西姆拉条约》,划定“麦克马洪线”企图制造西藏独立。
北洋政府拒绝签字。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蒙藏委员会,并克服种种阻挠,完成了任命十四世达赖
喇嘛等涉藏事务。
————摘编自《历史上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与渗透》《国民政府对西藏的治理》等
材料三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
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
商的办法解决之”。1959年平定西藏地方反动上层武装叛乱后,我国对西藏地区实施民主改革,废除“政
教合一”制度,废除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以及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所有制。1965年 9月,西藏自
治区正式成立,实现国家主权和政令的统一。同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
召开,无论是曾经的农奴主、僧人,还是农奴,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平等地享有和承担宪法和
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过去的农奴第一次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西藏社会各界人士
有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摘编自易文文《破后而立————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西藏民主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元代体现“郡县吐蕃之地”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元明
清三代的民族关系。(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侵略西藏地区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未急于推动西藏改革的原因。结合材料一、
二、三,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7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列宁室的前身是连队士兵委员会,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争取革命胜利在俄军中设立的权力机关,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传入中国。1930 年冬,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
案)》,连队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开始被列宁室取代。1931年 12月 25日的《红星报》写道,列宁室设置的
目的应该是“发展列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养成每个红色战斗员成为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的列
宁主义者”。1932 年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俱乐部列宁室暂行条例》更是对列宁室的任务、组织形式、
工作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连级单位设立列宁室,直接在指导员指导下工作,下设射击、读报、
识字、唱歌、体育等小组,同时下设群众工作组,负责组织群众团体,开展群众工作;设置经济委员会,
负责监督、核算本连的伙食账目;设置家属通讯处,帮助红军战士写家信。列宁室的布置要求整洁、简
单、明快、大方,配色以红绿为主,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红军的各种条例条令,苏联共产党的重要文件,
军事著作、刊物、报纸,舞台表演的服装,甚至乐器、体育器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有的列宁室还设有
用来相互批评、表扬的“黑栏”和“红栏”。
————摘编自张卫鹏《红军时期的列宁室》
(1)根据材料,概括红军部队中列宁室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时期列宁室的作用。(6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参考答案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C D C A A B C B D A C B D
17.【答案】(1)朝代及人物:北宋的王安石。(2 分)
举措: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4分,答出具体措施,如青苗法、保甲法等,也可酌情给分)
(2)态度:批评否定的态度。(1分)
评析:司马光的评价并不客观公正。王安石变法的确有一些措施欠妥当,执行中存在加重人民负担的问题,但总的
来说仍是呼应了北宋亟待富国强兵以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时代要求,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起到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5 分,从其他角
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8.【答案】示例:
论题:科学技术的一次次进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 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科技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在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资本主义的扩张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卷入了世界体系中。这一时期,工业革
命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扩大到全球,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带来
的蒸汽机、纺织机械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大规模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在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社会主义制
度的确立和新社会制度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尤其是原子能、电子计
算机、航天、微电子等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市场的竞争,也促进了一定程度的合作。这
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发
展。在当今的真正全球化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缓和,两个平行市场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第三
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信息流动更加迅速,经济活动更加紧
密相连,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8分)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从其他角度立论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举措:统一在中央管辖之下;册封西藏宗教上层人物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制定专门法
律。(3分)
评价: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2 分)
(2)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的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占据地理优势,获得亚洲地区霸权的目的。(4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原因:维护民族团结,尊重西藏当地人民意愿的需要;巩固人民政权的工作繁多且重要性更高;交通通信条件
的限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还有待完善。(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启示:民族关系连着国家安全,必须维护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中央政府领导,维
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特点:由连队指导员直接管理;带有鲜明的政治性;组织结构健全;活动内容丰富。(6 分)
(2)作用: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升根据地官兵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军事素质;密切了根据地的军
民关系、党群关系;贯彻了党的民主政策,有助于培养广大官兵的民主意识。(6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