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自己之歌(节选)
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
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三
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四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读感知
你曾经歌颂过什么?你会歌颂什么?是太阳,是大海,还是高山?那么,你可曾想过歌颂自己?咏叹那不一样的生命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
教学过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他的诗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之称。
(二)作者介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虽然在经济上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在欧洲仍处于殖民地的地位。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让美国掀起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了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
教学过程
(三)背景介绍
(四)知识支架
自由诗
自由诗是指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开创者,他全面否定了预先规定格律的诗艺传统,坚持诗歌韵律必须源自诗人内心的思想。他的诗完全依据内在情感的起伏调遣诗歌意象和语言,放弃了西方诗歌传统中音节、重音、韵脚等格律要素,每一诗行的字数,每一诗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明确:
二、文本详析
(一)分析《自己之歌》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第一诗节热情讴歌自然万物,赞美大自然创造的完美、精致和灵活神奇。
全诗语句长短不拘,诗节形式灵活,以内在情绪律动自然构建诗歌节奏。
第三诗节以睥睨一切、无所畏惧的勇气展现对万物的召唤,塑造了豪情勃发的超人形象。
第二诗节则转为理性沉思,表现自我与万物的平等互融,凸现出神圣不凡的自我。
(二)朗读全诗,说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明确:
1. 本诗意象纷繁多姿,数量庞大。一、三诗节几乎每句一个意象,犹如电影中的快镜头不断闪现。
2. 这些意象分布范围广阔,既有天上的鹰雕、海燕,也有地上的藤蔓、爬虫,既可庞大如星星、海洋,也可渺小如草叶、蚂蚁,植物、动物、熔岩、怪物、煤、藓苔甚至可食的菜根,一切事物皆可入诗。惠特曼完全打破了此前英美诗歌意象优雅精致的传统,抛弃了历史常见意象,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进入诗歌,渺小的、琐碎的、丑陋的事物,工业化的机器产物等等都能在他诗中找到身影。诗人想象丰富、感觉敏锐,能迅速捕捉事物特质,意象典型生动,表现力强。
教学过程
明确:
(三)这首诗的第二诗节篇幅并不长,但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有哪些作用?
第二诗节主要表现“我”与自然万物的融合之美,以及“我”对万物的召唤之能,将自我从现实生活提升至自我存在的层面,实现了诗意上的新开掘。同时,“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一句,引出第三诗节召唤万物的决心和力量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诗节的冷静理性与第一诗节的热烈赞叹之情、第三诗节坚定刚毅之志形成对比,使诗歌情感节律富有变化,呈现出共鸣的效果。
教学过程
明确:
(四)第二节:诗人把“我”和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义?
1. 意象:
③ 抒发了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的尊重,讴歌生命之美。“我”:出身平凡,能量巨大。
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飞鸟和走兽等。
2. 意义:
① 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
② “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各种生命形态有着亲缘关系。我来自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教学过程
明确:
(五)本诗为自由诗体,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构建自己的韵律和节奏的?
惠特曼的诗歌打破散文与诗之间的形式壁垒,多用自发、冗长的句式,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变化,利用短语或单词的自然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节选的三个诗节围绕热情赞美、沉静陈说和坚定宣告展开内容,每行独立成句,以短语、短句为顿挫单位形成语调、语气变化的自然结构。同时,前两个诗节通过“我”引出不同的诗情,以“同字起句”的方式把分散的诗行聚合起来,形成类似传统诗节的单元。第三诗节则通过每句叠唱“是徒然的”,在排比、反复中形成一种有节奏的吟诵格调。
教学过程
明确:
(六)“我”是贯穿《自己之歌》的主体形象,课文节选部分展现了“我”的哪些特征?
“我”是《自己之歌》的抒情主体,但其形象在诗歌中显得多面而不确定。一方面是具体鲜活的个体存在,拥有灵动的“极小的关节”,生活在“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的包围中,对世界及万物充满信任和赞美。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上帝意志和自然神性,幻化成一种“游弋”的意象,通过“天人合一”的姿态展现他的神性特点,与自然、万物融合为一,可以召唤任何东西。“我”既是世界的外在观察者,又不断地融入世界,成为被观察者,乃至世界本身。
教学过程
(一)惠特曼曾在《过去历程的回顾》说,自己给诗歌“注满刚强而高尚的男子气概和虔诚”。这表明他在艺术创作上毕生追求独特的刚美个性和诗歌最大限度的男性化。你认为他说的阳刚之美,在本课的诗节是怎样体现的?
想象奇特。
三、深入探究
惠特曼诗歌情感炽烈,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极力地赞美万物,赞颂草叶、星星、蚂蚁、沙粒、鸟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等生命的浩大、精美和神奇。尽情歌唱自我,“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让自我融于自然,又能召唤自我。一连九句的“是徒然的”,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决心和力量,使人不能不为他坦诚的火热情思所深深打动。
明确:
2. 诗人高屋建瓴,慧眼独具,把一个个孤立的实体和意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气壮山河的宏伟气派。以自我的博大胸怀拥抱着各种各样的生灵,以全世界的地理风貌、历史陈迹、风土人物、生活习俗等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囊括宇宙和时空的宏伟图画。这样意瞩八荒、涵盖宇宙的恢弘意境,具有动人心魄的阳刚美感。
3. 惠特曼诗歌语言个性鲜明,大量使用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形象词语,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妙笔生花。善于运用平行法、列举法等手法,并以独特的长句创造了以洒脱奔放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运用自由诗的语言形式,大胆地将诗歌从恪守韵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所描绘的事物、事件和人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形成了随意屈伸、自然宏肆的气韵美。
教学过程
(二)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形象的?
教学过程
1. 诗的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诗人选取了草叶等渺小的事物来类比“自己”,又以“草叶”等小事物与“星星”等大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自己”虽小却与大的事物同样完美。
明确:
教学过程
2. 第二节通过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形象。这一节中说“我”与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鲜明。
3. 第三节以“自己”面对的各种逆境反衬“自己”的形象,写“自己”在各种逆境面前都不会退缩,从而突出“自己”的精神与尊严。
(三)《自己之歌》中“我”是作者本人吗
观点一:
明确:
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观点二:
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四)赏析本市的写作特点
明确:
1. 意象组合唱响生命颂歌
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飞鸟、走兽等来自大自然的渺小平凡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唱响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是惠特曼内在生命精神的充分体现。诗人以个体的生命感触全体的生命,以有限的生命覆盖无限的生命,以短暂的生命把握宇宙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
教学过程
2. 第一人称凸显宏大自我
诗歌以口语化的语言采撷自然之物,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采用第一人称,以“我”作为主人公,更能在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中凸显那个宏大的自我,抒发诗人质朴明朗的个人情感。
3. 意象组合唱响生命颂歌
诗人选取了“草叶”等渺小的事物来类比“自己”,又以“草叶”等小事物与“星星”等大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自己”虽小却与大的事物同样完美。
4. 第二节通过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形象。
这一节中说“我”与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鲜明。
5. 第三节以“自已”面对的各种逆境反衬“自己”的形象,写“自已”在各种逆境面前都不会退缩,从而突出“自已”的精神与尊严。
四、总结全文
《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创作诗歌的主旨——抛却世俗,自由放歌。
教学过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