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八 乡村与城镇
考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典题领悟
(2024江苏,18—19,4分)“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
A.耕作便利 B.节水灌溉 C.河道共享 D.农田管理
2.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
A.河岸侵蚀 B.河道变迁 C.河床抬升 D.河谷加深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新课标,4—5,8分)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下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上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2.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重难
重难1 乡村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演变
(2025湖南,6—8,9分)浙江省楠溪江流域的屿北村坐落在山麓河谷地带。在由南向北发展的过程中,该传统村落逐渐形成了“小型房屋—中型院落—房族大院—族群单元”4个层级的院落空间形态。宗祠具有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功能,通常坐落在村落中心位置。下图示意屿北村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最符合的是( )
2.该村院落空间形态层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地理环境 B.家族繁衍发展
C.道路交通演变 D.居住条件改善
3.该村宗祠未处于村落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
A.村落发展 B.聚落布局
C.街巷格局 D.风俗习惯
(2024黑吉辽,14—16,9分)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水适应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数量、分布等长期影响下,黄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现出团状、带状、指状3种典型空间形态。图1为黄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图。图2示意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
A.前邻农田,后依河堤
B.塘路环绕,结构分散
C.塘田较多,零散分布
D.塘田包围,居路规整
5.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 ( )
A.河和田 B.河和路
C.路和居 D.路和田
6.指状村落集中分布在( )
A.远离黄河的耕种区
B.临近黄河的耕种区
C.远离黄河的盐荒区
D.临近黄河的盐荒区
重难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025安徽,6—8,9分)老城南地区位于南京市内城南部,经过持续更新改造,已成为城市新名片。下图示意老城南地区历史要素的空间分布,下表为老城南地区四种更新方式及案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更新方式 案例
复建仿古建筑群;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仿真 夫子庙
复原传统民居,发展时尚餐饮、文博展览、文旅节庆等产业 老门东
改造工业遗址,创新多元化的文创业态 新门西文化生态创意园
利用闲置名人故居、游园绿地等创建公共阅读休憩空间 “转角·遇见”系列空间
1.老城南更新成为商贸文旅区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优越
B.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C.位于老旧城区,地价较低
D.发展历史悠久,商贸发达
2.“转角·遇见”系列空间的设计意图是( )
A.尊重自然
B.提升审美情趣
C.增加就业
D.增加社会福利
3.老城南的城市更新方式对城市空间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A.激发城市产业活力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优化城市职住空间
D.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4.(2022北京,19,12分)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下图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5分)
(2)归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3分)
(3)说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4分)
三年模拟
(2025广东江门一模)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近年来,成都市首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5年2月,成都市成立全国首个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完成下面两题。
1.首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城市中心工业用地比重增加
B.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规模扩大
C.城市郊区居住用地比重降低
D.城市新兴商业区向远郊扩散
2.与上海相比,成都发展首发经济的独特优势是( )
A.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强
B.国际化程度高,金融资源集聚
C.西部陆空交通枢纽,辐射内陆市场广
D.高校科研机构密集,技术研发能力强
(2025湖南娄底一模)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其城市居住区位对居民生活影响深远。城市居住区位可从一般建成环境、交通可达性和公交设施分布等方面衡量。一般建成环境因子可衡量城市特定区域的功能设施丰富程度与集聚状况,各类设施齐全且分布密集,其得分就高;交通可达性由居住地到其他交通枢纽的公共交通和驾车行程时间计算。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区域中,一般建成环境因子得分较高的是( )
A.远离城市中心,工业厂房集中区域
B.城市边缘,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区域
C.城市核心地带,服务业发达的区域
D.城市郊区,新建住宅小区集中区域
4.某居民选择居住在交通可达性优势区域,主要考虑的是( )
A.周边的房价较低 B.能快速到达各处
C.附近休闲场所多 D.空气清新环境好
53拓展 某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镇景观特征的新型乡村聚落。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共同体”。下图为该村1975年、200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图。完成下面三题。
5.影响1975年、2020年该村房屋选址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道路布局、农田分布
B.河流分布、农田分布
C.道路布局、河流分布
D.农田分布、道路布局
6.相较于2000年,2020年该村( )
A.工业用地规模扩大
B.农业用地规模扩大
C.居住用地布局分散
D.公共建筑用地集中
7.在建设“美好共同体”的过程中,该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发展区域商业中心
B.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
C.打造大规模工业园
D.推动用地多功能协同
考点2 城镇化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城镇化
(2024江苏,20—22,6分)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3.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2024山东,13—15,9分)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5.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C.促进就业本地化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
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7.(2023福建,18,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海风徐徐,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围绕滴水湖,已经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
(1)归纳阶段Ⅰ到Ⅲ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
(2)说明阶段Ⅲ各要素流动对上海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作用。(6分)
(3)从集聚效应的角度,评价上海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家的影响。(6分)
(4)说明临港新城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调节功能的。(6分)
练考法
考法一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
(2025广东,13—14,6分)广东沿海某村早期的土地利用,按照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居住用地、耕地和海岸滩涂。随着工业化发展,该村从居住核心区至海岸的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地租竞争力相关。下图示意该区段土地利用及其地租竞争力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该村在塘田段种植业用地地租竞争力向海岸方向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渍涝逐渐加重 B.灌溉水源减少
C.土壤质地变粗 D.积温逐渐降低
2.该村原来零星的临时商业活动向上图所示商业区聚集,这种现象有利于( )
A.优化村域交通网络 B.减少商铺租金支出
C.扩大商业服务范围 D.降低村民消费支出
(2024海南,1—2,6分)下表为2008—2020年南京市郊某乡村空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时间 乡村空间 用地类型
2008年 传统型 耕地、养殖坑塘等
农村宅基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等
林地、水域等
2020年 新型 复合型 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购物用地、娱乐用地等
旅游活动的水域、林地、耕地等
3.2008年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方向为( )
A.林业 B.特色种植业
C.乡村旅游业 D.小商品加工业
4.下列对2008—2020年该村空间功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功能单一化
B.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功能生产—生活复合化
C.各功能用地界线逐渐明显
D.水域、林地功能生活—生态复合化
三年模拟
(2025江西南昌一模)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用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用地向乡村扩展。下图是L国某特大城市一处低级住宅区景观图,L国为发展中国家,图示景观在L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两题。
1.从城镇化视角能够确定L国( )
①人口城镇化超前 ②人口城镇化滞后
③用地城镇化超前 ④用地城镇化滞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L国城镇化特点反映出其国内( )
A.经济水平低,城乡差别大
B.经济水平低,人口密度大
C.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城乡差别大
D.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密度大
(2025湖北八市联考)乡村就地城镇化是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乡村旅游强大的带动力及对区域综合发展的协调能力是实现就地城镇化最直接、最有利的途径。如图示意乡村旅游驱动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乡村旅游促进经济要素的聚集,主要包括( )
①科技 ②人口 ③产业 ④消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乡村旅游驱动就地城镇化,体现了( )
①经济一体化 ②城乡一体化
③产城一体化 ④区域一体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以旅游驱动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可以促进( )
①生态文明进步 ②区域均衡发展
③城镇合理布局 ④第二产业升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广东一模)城乡融合发展是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县城及小镇起着关键作用。下图示意城乡融合发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④分别表示( )
A.资金技术、就业机会
B.用地空间、剩余劳动力
C.优惠政策、用地空间
D.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
7.与县城相比,小镇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优势主要体现在( )
①提供多种服务 ②方便农民兼业
③产品来源丰富 ④生活成本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5重庆万州模拟)小城镇规模指数是评价区域一定时期内小城镇发展规模的指标,其与区域内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及建成区面积呈正相关。传统农区的小城镇发展对推动城乡融合及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图1示意河南省传统农区三个县级行政区地理位置,图2示意三县级行政区2005—2020年的小城镇规模指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005—2020年巩义市、临颍县、嵩县三个小城镇的规模指数表明( )
A.嵩县的发展速度最快
B.巩义市发展水平最高
C.临颍县城区面积最大
D.三个县发展速度一致
9.与巩义市、临颍县相比,2005—2020年嵩县小城镇规模指数持续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
A.城镇人口比重较低 B.地区劳动力外流
C.城市建设用地不足 D.第二、三产业薄弱
10.(2025东北三省三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上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2年末,常住人口达2 475.8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位列全国之首。地区生产总值为44 652.80亿元。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城市扩张过程堪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缩影。上海的城镇化过程历经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地表环境演变。上海在经历了百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之后,城市建成区面积迅猛增长(从1843年开埠至2020年面积共增长了约1 453倍)。图1为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图,图2为扩张速率及扩张强度图,图3为重心位置百年变化示意图。
(1)据图概括建成区重心位置时空变化特征。(6分)
(2)分析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扩张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4分)
(3)从社会经济变迁角度论述上海百年来的城镇化过程。(8分)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新课标,1—3,12分)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湖南,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练考法
考法二 传统民居
1.[2024江苏,23(4),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 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木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2.(2023江苏,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图1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2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8分)
三年模拟
53拓展 芒康县居民在澜沧江畔搭建了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盐田,已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3—5月是采盐高峰期。下图为古盐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当地居民以木柱支撑盐田,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
A.提升品质 B.稳固地基
C.扩展用地 D.通风透气
2.影响3—5月成为采盐高峰期的因素是( )
A.卤水产量 B.光照强度
C.农事活动 D.游客数量
3.芒康县目前保留古盐田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化工 B.增加就业
C.传承文化 D.减少滑坡
(2025湖北二模)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示意中轴线部分景观及遗产要素。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北京中轴线( )
①为直线形结构 ②为十字形结构
③由实体街道组成 ④由建筑物和广场组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北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正对称,主要得益于( )
A.气候适宜 B.地形平坦
C.河流众多 D.植被茂密
6.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其独特的文化成就主要是( )
A.天圆地方的建筑思想
B.面朝后市的布局原则
C.左祖右社的理想秩序
D.以中为尊的中华文明
(2025山东济宁一模)某研学团队到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传统窑洞村落进行“村落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该窑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连片布局(如图),村落内宽窄街巷垂直交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该窑洞村落选址主要考虑( )
A.夏季通风 B.冬季保暖
C.节约土地 D.防灾避灾
8.推测该村落内( )
A.主街道东西走向,多公共空间
B.主街道南北走向,便于夏季纳凉
C.小巷道南北走向,多公共空间
D.小巷道东西走向,便于夏季纳凉
9.借鉴该村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智慧,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规划时可以( )
A.远离河流,避免内涝
B.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
C.建筑组团北高南低
D.构建多核心空间结构
专题素养练
(2025安徽黄山一模)歙县(古徽州府所在地)地处皖南山区,境内有众多历史文化古村落。渔梁古村(如图)依据山水格局,形成了“负阴抱阳、背山(万罗山)面水(练江)”的基本空间布局。村内的渔梁坝始建于唐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历史上该村商贸繁荣,被赞誉为“徽商之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渔梁古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空间布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是( )
A.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B.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C.耕读传家、崇尚礼仪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2.渔梁坝的修建,推动古村成为“徽商之源”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善灌溉,保证粮食外销
B.提升下游水位,延伸通航里程
C.助力养殖,提高渔业产量
D.提升上游水位,增加货物转运量
3.渔梁古村自唐宋到近代商贸繁荣,推测该期间村内Ⅰ、Ⅱ、Ⅲ区域主要用地类型分别为( )
A.商业用地、本地居住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B.本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C.本地居住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业用地
D.交通运输用地、本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53拓展 下图为苏州城市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苏州城市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演变次序为( )
A.古城单核—古新双核—五区组团—一核四城
B.古城单核—五区组团—古新双核—一核四城
C.古新双核—一核四城—古城单核—五区组团
D.古新双核—古城单核—一核四城—五区组团
5.符合苏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 )
A.各功能区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地面交通
C.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D.加大古城开发力度
(2025广东汕头一模)县域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腹地的地域空间。随着江苏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该省县域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县域人口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情况。完成下面两题。
阶段Ⅰ(1979—1991年)
阶段Ⅱ(1992—2012年)
6.对比阶段Ⅰ和阶段Ⅱ的县域人口流动特点,可以推断阶段Ⅰ省内县级城市( )
A.外来人口极大推动城镇化
B.受省内中心城市辐射较强
C.县城工业化进程尚未开始
D.本地人就近城镇化占比高
7.下列最符合阶段Ⅱ县域城镇产业园区布局的是 ( )
A.小型家庭作坊 B.知名品牌代工工厂
C.外企中国总部 D.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8.(2025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气候扮演着文明进程的推动角色。距今6 000~4 500年,成都平原湖沼广布,古蜀先民主要生活在岷江上游的营盘山地区,孕育了古蜀文化。距今4 500年左右的气候极端干冷事件,迫使古蜀先民逐渐离开营盘山地区,选择成都平原的宝墩地区定居。距今2 300年左右,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使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为古蜀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下图示意营盘山遗址区和宝墩遗址区位置。
(1)推测距今4 500年左右的气候极端事件对营盘山遗址区先民生存的威胁。(6分)
(2)从气候角度简析宝墩遗址区吸引古蜀先民定居的优势条件。(6分)
(3)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古蜀文化繁荣提供的土地保障。(6分)
9.(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S地区曾是伦敦的传统工业区。随着英国制造业衰退,该区域逐步衰败,大量工业用地闲置。为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政府将奥运筹办与S地区改造结合,打造奥运都会区,新建扩建体育场馆、火车站、绿地等奥运相关设施。同时该地形成了包括伦敦东部最大购物中心在内的大片商业区。奥运会后,多所著名高校在原奥运用地建设新校区。S地区多种功能融合发展,实现了区域功能转型。下图示意奥运都会区核心区空间结构。
(1)指出奥运都会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4分)
(2)分析奥运相关设施建设对该地区功能转型的有利影响。(8分)
(3)说明奥运场馆周围形成连片商业区的主要原因。(6分)
专题八 乡村与城镇
考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典题领悟
(2024江苏,18—19,4分)“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C )
A.耕作便利 B.节水灌溉 C.河道共享 D.农田管理
读图引导 图示区域大部分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的土地类型是农业用地。
思维引导 获取关键信息,“条田”除了能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外,还有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的目的。
2.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B )
A.河岸侵蚀 B.河道变迁 C.河床抬升 D.河谷加深
读图引导 图中深色区域为一形如牛轭的湖泊。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新课标,4—5,8分)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下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上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C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2.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A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重难
重难1 乡村空间形态与结构的演变
(2025湖南,6—8,9分)浙江省楠溪江流域的屿北村坐落在山麓河谷地带。在由南向北发展的过程中,该传统村落逐渐形成了“小型房屋—中型院落—房族大院—族群单元”4个层级的院落空间形态。宗祠具有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功能,通常坐落在村落中心位置。下图示意屿北村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最符合的是( C )
2.该村院落空间形态层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
A.适应地理环境 B.家族繁衍发展
C.道路交通演变 D.居住条件改善
3.该村宗祠未处于村落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 )
A.村落发展 B.聚落布局
C.街巷格局 D.风俗习惯
(2024黑吉辽,14—16,9分)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水适应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数量、分布等长期影响下,黄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现出团状、带状、指状3种典型空间形态。图1为黄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图。图2示意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D )
A.前邻农田,后依河堤
B.塘路环绕,结构分散
C.塘田较多,零散分布
D.塘田包围,居路规整
5.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 ( B )
A.河和田 B.河和路
C.路和居 D.路和田
6.指状村落集中分布在( A )
A.远离黄河的耕种区
B.临近黄河的耕种区
C.远离黄河的盐荒区
D.临近黄河的盐荒区
重难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025安徽,6—8,9分)老城南地区位于南京市内城南部,经过持续更新改造,已成为城市新名片。下图示意老城南地区历史要素的空间分布,下表为老城南地区四种更新方式及案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更新方式 案例
复建仿古建筑群;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仿真 夫子庙
复原传统民居,发展时尚餐饮、文博展览、文旅节庆等产业 老门东
改造工业遗址,创新多元化的文创业态 新门西文化生态创意园
利用闲置名人故居、游园绿地等创建公共阅读休憩空间 “转角·遇见”系列空间
1.老城南更新成为商贸文旅区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D )
A.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优越
B.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C.位于老旧城区,地价较低
D.发展历史悠久,商贸发达
2.“转角·遇见”系列空间的设计意图是( B )
A.尊重自然
B.提升审美情趣
C.增加就业
D.增加社会福利
3.老城南的城市更新方式对城市空间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D )
A.激发城市产业活力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优化城市职住空间
D.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4.(2022北京,19,12分)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下图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5分)
(2)归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3分)
(3)说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4分)
答案 (1)北太平洋铁路建成后,人口数量增多,城市逐步兴起,海运和陆运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带动产业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进一步发展。
(2)临近港口和城市中心集中成片,沿主干道呈带状,在街角和居住区呈点状分布。
(3)城市环境宜人,建有步行道,步行范围内的设施较为便利、公园绿地分布广。
解题指导 新高考对于现实问题解决的考查增强,考生在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要置身其中,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同时充分提取图文信息。
三年模拟
(2025广东江门一模)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近年来,成都市首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5年2月,成都市成立全国首个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完成下面两题。
1.首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B )
A.城市中心工业用地比重增加
B.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规模扩大
C.城市郊区居住用地比重降低
D.城市新兴商业区向远郊扩散
2.与上海相比,成都发展首发经济的独特优势是( C )
A.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强
B.国际化程度高,金融资源集聚
C.西部陆空交通枢纽,辐射内陆市场广
D.高校科研机构密集,技术研发能力强
(2025湖南娄底一模)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其城市居住区位对居民生活影响深远。城市居住区位可从一般建成环境、交通可达性和公交设施分布等方面衡量。一般建成环境因子可衡量城市特定区域的功能设施丰富程度与集聚状况,各类设施齐全且分布密集,其得分就高;交通可达性由居住地到其他交通枢纽的公共交通和驾车行程时间计算。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区域中,一般建成环境因子得分较高的是( C )
A.远离城市中心,工业厂房集中区域
B.城市边缘,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区域
C.城市核心地带,服务业发达的区域
D.城市郊区,新建住宅小区集中区域
4.某居民选择居住在交通可达性优势区域,主要考虑的是( B )
A.周边的房价较低 B.能快速到达各处
C.附近休闲场所多 D.空气清新环境好
53拓展 某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镇景观特征的新型乡村聚落。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共同体”。下图为该村1975年、200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图。完成下面三题。
5.影响1975年、2020年该村房屋选址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D )
A.道路布局、农田分布
B.河流分布、农田分布
C.道路布局、河流分布
D.农田分布、道路布局
6.相较于2000年,2020年该村( A )
A.工业用地规模扩大
B.农业用地规模扩大
C.居住用地布局分散
D.公共建筑用地集中
7.在建设“美好共同体”的过程中,该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D )
A.发展区域商业中心
B.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
C.打造大规模工业园
D.推动用地多功能协同
考点2 城镇化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城镇化
(2024江苏,20—22,6分)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A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C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3.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A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2024山东,13—15,9分)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B )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5.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C )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C.促进就业本地化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D )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
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7.(2023福建,18,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海风徐徐,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围绕滴水湖,已经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
(1)归纳阶段Ⅰ到Ⅲ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
(2)说明阶段Ⅲ各要素流动对上海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作用。(6分)
(3)从集聚效应的角度,评价上海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家的影响。(6分)
(4)说明临港新城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调节功能的。(6分)
答案 (1)数量增加,类型增多,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
(2)生产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就业岗位增多;居住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居住环境改善;消费要素流向郊区,郊区生活更加便利。
(3)利:大型购物中心使商家集聚,便于共享基础设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家经济效益。弊:大型购物中心同类商家集聚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推高店租。
(4)合理布局功能区,保留生态涵养空间;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轻内涝;循环利用废弃物,减轻自然环境压力。
练考法
考法一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
(2025广东,13—14,6分)广东沿海某村早期的土地利用,按照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居住用地、耕地和海岸滩涂。随着工业化发展,该村从居住核心区至海岸的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地租竞争力相关。下图示意该区段土地利用及其地租竞争力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该村在塘田段种植业用地地租竞争力向海岸方向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
A.渍涝逐渐加重 B.灌溉水源减少
C.土壤质地变粗 D.积温逐渐降低
2.该村原来零星的临时商业活动向上图所示商业区聚集,这种现象有利于( C )
A.优化村域交通网络 B.减少商铺租金支出
C.扩大商业服务范围 D.降低村民消费支出
(2024海南,1—2,6分)下表为2008—2020年南京市郊某乡村空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时间 乡村空间 用地类型
2008年 传统型 耕地、养殖坑塘等
农村宅基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等
林地、水域等
2020年 新型 复合型 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购物用地、娱乐用地等
旅游活动的水域、林地、耕地等
3.2008年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方向为( C )
A.林业 B.特色种植业
C.乡村旅游业 D.小商品加工业
4.下列对2008—2020年该村空间功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土地功能单一化
B.家庭式旅游餐饮用地功能生产—生活复合化
C.各功能用地界线逐渐明显
D.水域、林地功能生活—生态复合化
三年模拟
(2025江西南昌一模)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用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用地向乡村扩展。下图是L国某特大城市一处低级住宅区景观图,L国为发展中国家,图示景观在L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两题。
1.从城镇化视角能够确定L国( B )
①人口城镇化超前 ②人口城镇化滞后
③用地城镇化超前 ④用地城镇化滞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L国城镇化特点反映出其国内( A )
A.经济水平低,城乡差别大
B.经济水平低,人口密度大
C.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城乡差别大
D.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密度大
(2025湖北八市联考)乡村就地城镇化是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乡村旅游强大的带动力及对区域综合发展的协调能力是实现就地城镇化最直接、最有利的途径。如图示意乡村旅游驱动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乡村旅游促进经济要素的聚集,主要包括( D )
①科技 ②人口 ③产业 ④消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乡村旅游驱动就地城镇化,体现了( C )
①经济一体化 ②城乡一体化
③产城一体化 ④区域一体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以旅游驱动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可以促进( A )
①生态文明进步 ②区域均衡发展
③城镇合理布局 ④第二产业升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广东一模)城乡融合发展是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县城及小镇起着关键作用。下图示意城乡融合发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④分别表示( B )
A.资金技术、就业机会
B.用地空间、剩余劳动力
C.优惠政策、用地空间
D.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
7.与县城相比,小镇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优势主要体现在( C )
①提供多种服务 ②方便农民兼业
③产品来源丰富 ④生活成本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5重庆万州模拟)小城镇规模指数是评价区域一定时期内小城镇发展规模的指标,其与区域内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及建成区面积呈正相关。传统农区的小城镇发展对推动城乡融合及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图1示意河南省传统农区三个县级行政区地理位置,图2示意三县级行政区2005—2020年的小城镇规模指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005—2020年巩义市、临颍县、嵩县三个小城镇的规模指数表明( B )
A.嵩县的发展速度最快
B.巩义市发展水平最高
C.临颍县城区面积最大
D.三个县发展速度一致
9.与巩义市、临颍县相比,2005—2020年嵩县小城镇规模指数持续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D )
A.城镇人口比重较低 B.地区劳动力外流
C.城市建设用地不足 D.第二、三产业薄弱
10.(2025东北三省三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上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2年末,常住人口达2 475.8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位列全国之首。地区生产总值为44 652.80亿元。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城市扩张过程堪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缩影。上海的城镇化过程历经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地表环境演变。上海在经历了百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之后,城市建成区面积迅猛增长(从1843年开埠至2020年面积共增长了约1 453倍)。图1为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图,图2为扩张速率及扩张强度图,图3为重心位置百年变化示意图。
(1)据图概括建成区重心位置时空变化特征。(6分)
(2)分析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扩张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4分)
(3)从社会经济变迁角度论述上海百年来的城镇化过程。(8分)
答案 (1)不同时期的重心位置均分布在黄浦江以西,仅有个别时段的重心在苏州河以北;位置变化呈现出先向北后向南转变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扩张方向为西南方向;(通过迁移距离及方向的计算可知,)重心迁移距离整体呈现出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增大的趋势(即早期的迁移距离远小于后期的迁移距离)。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等。(答对任意两点控制城市规模的相关规划政策即可)
(3)社会变迁及政策驱动作为最根本的驱动力决定着城市阶段性发展的最主要方向;产业经济的空间集聚是城市形成与扩张的直接原因,城镇化通常伴随着产业与贸易的发展,而产业与贸易的空间集聚是城市形成与扩张的直接原因;人口迁移为城镇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社会变迁与政策会影响人口迁移的阶段性趋势,而人口的迁移与聚集为城镇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带来新的劳动力,刺激城市基础建设的新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和多样性,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扩张;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对外及内部之间的联系。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新课标,1—3,12分)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B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C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D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湖南,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客家人的居住方式与特点:多居住在大山深处,较少与外界交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
(1)广东省主要方言区成片状分布;粤语、客家语方言区面积大,粤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其他方言区呈点状或块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粤东沿海、广东北部。
(2)客家语方言区的客家人多,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多为区域的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本地人多居住在中心城镇。
练考法
考法二 传统民居
1.[2024江苏,23(4),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 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木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答案 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木材易腐,海草不易腐;制盐业发展使木材资源消耗殆尽,而海草不易燃且保暖性好;岛屿面积狭小,木材资源少,海峡处,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
2.(2023江苏,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图1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图2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三年模拟
53拓展 芒康县居民在澜沧江畔搭建了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盐田,已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3—5月是采盐高峰期。下图为古盐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当地居民以木柱支撑盐田,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C )
A.提升品质 B.稳固地基
C.扩展用地 D.通风透气
2.影响3—5月成为采盐高峰期的因素是( B )
A.卤水产量 B.光照强度
C.农事活动 D.游客数量
3.芒康县目前保留古盐田的主要目的是( C )
A.发展化工 B.增加就业
C.传承文化 D.减少滑坡
(2025湖北二模)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示意中轴线部分景观及遗产要素。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北京中轴线( B )
①为直线形结构 ②为十字形结构
③由实体街道组成 ④由建筑物和广场组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北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正对称,主要得益于( B )
A.气候适宜 B.地形平坦
C.河流众多 D.植被茂密
6.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其独特的文化成就主要是( D )
A.天圆地方的建筑思想
B.面朝后市的布局原则
C.左祖右社的理想秩序
D.以中为尊的中华文明
(2025山东济宁一模)某研学团队到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传统窑洞村落进行“村落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该窑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连片布局(如图),村落内宽窄街巷垂直交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该窑洞村落选址主要考虑( B )
A.夏季通风 B.冬季保暖
C.节约土地 D.防灾避灾
8.推测该村落内( A )
A.主街道东西走向,多公共空间
B.主街道南北走向,便于夏季纳凉
C.小巷道南北走向,多公共空间
D.小巷道东西走向,便于夏季纳凉
9.借鉴该村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智慧,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规划时可以( C )
A.远离河流,避免内涝
B.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
C.建筑组团北高南低
D.构建多核心空间结构
专题素养练
(2025安徽黄山一模)歙县(古徽州府所在地)地处皖南山区,境内有众多历史文化古村落。渔梁古村(如图)依据山水格局,形成了“负阴抱阳、背山(万罗山)面水(练江)”的基本空间布局。村内的渔梁坝始建于唐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历史上该村商贸繁荣,被赞誉为“徽商之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渔梁古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空间布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是( A )
A.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B.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C.耕读传家、崇尚礼仪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2.渔梁坝的修建,推动古村成为“徽商之源”的主要原因是( D )
A.改善灌溉,保证粮食外销
B.提升下游水位,延伸通航里程
C.助力养殖,提高渔业产量
D.提升上游水位,增加货物转运量
3.渔梁古村自唐宋到近代商贸繁荣,推测该期间村内Ⅰ、Ⅱ、Ⅲ区域主要用地类型分别为( B )
A.商业用地、本地居住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B.本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C.本地居住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业用地
D.交通运输用地、本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53拓展 下图为苏州城市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苏州城市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演变次序为( A )
A.古城单核—古新双核—五区组团—一核四城
B.古城单核—五区组团—古新双核—一核四城
C.古新双核—一核四城—古城单核—五区组团
D.古新双核—古城单核—一核四城—五区组团
5.符合苏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 C )
A.各功能区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地面交通
C.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D.加大古城开发力度
(2025广东汕头一模)县域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腹地的地域空间。随着江苏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该省县域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县域人口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情况。完成下面两题。
阶段Ⅰ(1979—1991年)
阶段Ⅱ(1992—2012年)
6.对比阶段Ⅰ和阶段Ⅱ的县域人口流动特点,可以推断阶段Ⅰ省内县级城市( D )
A.外来人口极大推动城镇化
B.受省内中心城市辐射较强
C.县城工业化进程尚未开始
D.本地人就近城镇化占比高
7.下列最符合阶段Ⅱ县域城镇产业园区布局的是 ( B )
A.小型家庭作坊 B.知名品牌代工工厂
C.外企中国总部 D.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8.(2025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气候扮演着文明进程的推动角色。距今6 000~4 500年,成都平原湖沼广布,古蜀先民主要生活在岷江上游的营盘山地区,孕育了古蜀文化。距今4 500年左右的气候极端干冷事件,迫使古蜀先民逐渐离开营盘山地区,选择成都平原的宝墩地区定居。距今2 300年左右,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使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为古蜀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下图示意营盘山遗址区和宝墩遗址区位置。
(1)推测距今4 500年左右的气候极端事件对营盘山遗址区先民生存的威胁。(6分)
(2)从气候角度简析宝墩遗址区吸引古蜀先民定居的优势条件。(6分)
(3)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古蜀文化繁荣提供的土地保障。(6分)
答案 (1)气温降低,先民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降水减少,生产、生活用水短缺;气候变化,农作物减产,食物来源不足。
(2)气候变干,湖沼萎缩,宝墩遗址区土地出露水面,生存空间扩大;气温降低,宝墩遗址区地处成都平原,海拔低,(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相对高;宝墩遗址区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满足先民生产、生活需要。
(3)都江堰水利工程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扩大了先民的生产、生活空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洪和灌溉功能,有利于土地的旱涝保收。
9.(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S地区曾是伦敦的传统工业区。随着英国制造业衰退,该区域逐步衰败,大量工业用地闲置。为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政府将奥运筹办与S地区改造结合,打造奥运都会区,新建扩建体育场馆、火车站、绿地等奥运相关设施。同时该地形成了包括伦敦东部最大购物中心在内的大片商业区。奥运会后,多所著名高校在原奥运用地建设新校区。S地区多种功能融合发展,实现了区域功能转型。下图示意奥运都会区核心区空间结构。
(1)指出奥运都会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4分)
(2)分析奥运相关设施建设对该地区功能转型的有利影响。(8分)
(3)说明奥运场馆周围形成连片商业区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商业、体育、文化、对外交通、国际交往、休闲娱乐。
(2)盘活闲置工业用地,为后续高校入驻提供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招商引资;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风貌和区域形象;促进人口和公共活动集聚,带动商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改善对外交通条件,提高区域可达性。
(3)消费需求增长;奥运场馆带动交通建设,可达性增强,服务范围扩大;商业区与奥运场馆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商业区连片分布能够增强影响力,取得规模效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