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专题十六 环境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专题十六 环境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六 环境与国家安全
考点1 碳排放与国家安全
典题领悟
(2024海南,13—15,6分)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气中排放CO2,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内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下图为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虚线框内)碳循环示意图,该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敏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  )
A.生物光合作用对大气起着碳源作用      B.土壤呼吸对大气起着碳汇作用
C.该系统对大气起着净碳汇作用        D.气温升高土壤碳排放减少
2.据图可知(  )
A.陆地生态系统净固碳量为1.73×109t/a    B.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为8.70×109t/a
C.生物净碳量为13.50×109t/a        D.土壤碳排放量为2.97×109t/a
3.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水文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5黑吉辽蒙,5—6,6分)牡蛎、贻贝等双壳贝类环境适应性强,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是重要的双壳贝类养殖基地。近年来,莆田市持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引导海上养殖向生态化方向发展。2022年5月,福州市某企业出资20余万元,向秀屿区某水产养殖公司购买双壳贝类碳汇,用于抵消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是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养殖品种  B.降低企业的碳排放
C.改善养殖水质  D.提升养殖单产水平
2.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能够(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鼓励生态养殖
C.改善海岸带景观  D.提升贝类价格
(2023海南,7—8,6分)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
4.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
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
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2023湖南,5—7,9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
6.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
7.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练重难
重难1 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4广东,9—10,6分)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下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2.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福建,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福建省某森林公园风景优美,成为运动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假设该公园每个游客的活动类型基本一致,下图示意某游客的活动轨迹。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单位面积旅游活动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日人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数量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游客一天中各项活动人均碳排放量之和。
  为了估算该公园范围内一天中不同时段单位面积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小红拟选用如下指标:餐饮、运动休闲、购物与娱乐的各项活动日人均碳排放量(数据来自科研院所),一天中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移量。小红拟用人口迁移量计算不同时段游客数量占比。
指出小红选用的不正确指标,提出还需补充哪些指标,并分别说明理由。
4.(2024湖北,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下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
(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6分)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8分)
三年模拟
(2025福建泉州三模)西洋岛地处福建省宁德市东南海域。2021年前岛上供电仅依赖一条海底电缆,供电稳定性差。近年该岛凭借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正在积极推动100%使用绿电的“零碳岛”建设,建设微型电网,并将其接入大陆电网系统,实现了电力的双向调节与互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岛微型电网接入大陆电网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缓解岛屿能源短缺
C.增加岛屿经济收入  D.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2.为有效实现“零碳岛”,西洋岛设置能源智能管理平台,需实时监测的主要项目有(  )
①气象指标  ②碳汇数据
③出入人车流量  ④实时储能容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山东聊城一模)人为排放的CO2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对人为活动释放的CO2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碳汇交易是指企业可以购买和使用一定量的碳排放配额,抵消超额的碳排放量,以减轻人为累积CO2浓度。下图为全球及中国碳排放对全球累积CO2浓度的统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碳排量持续减少  
B.中国人为累积CO2浓度的增速高于全球
C.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较明显  
D.人为排放对累积CO2浓度贡献持续降低
4.不属于碳汇交易直接影响的是(  )
A.促进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  
B.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C.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D.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5.(2025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阿拉斯加地区冻土发育,针叶林广布,森林山火频发。山火影响大气、植被和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通常,人们可以采取计划烧除这种干预方式,即用小火烧除林区地表积累的可燃物,降低森林山火发生的风险,增强植被固碳作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地区位置、阿拉斯加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储量比重。
(1)分析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土壤中碳储量丰富的原因。(6分)
(2)简析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山火导致大气中碳储量增加的原因。(6分)
(3)说明计划烧除在一定时间内能增强植被固碳作用的理由。(6分)
考点2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2024北京,18(1),4分]下图为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2024江苏,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 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 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 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 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
(1)分析第一个1 000年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以东西向为主的地理条件。(4分)  
(2)结合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简述第二个1 000年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影响。(4分)
(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6分)
3.(2024湖南,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下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6分)
(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4分)
(3)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4分)
(4)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4分)
4.[2023天津,16(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天津市利用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海洋工业、海洋文旅、海洋渔业等产业,积极推动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下图为天津市沿海地区示意图。
天津市滨海新区围绕国家海洋博物馆、古海岸贝壳堤遗迹博物馆、大沽口炮台、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东疆亲海公园等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区,涵盖文化旅游、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康养等业态,吸引了京津冀及其他省区的很多游客。
  近年来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天津市在近海划定海洋生态保护区。
在该海洋生态保护区内开展生态修复,应采取哪些措施
三年模拟
(2025湖北随州1月联考)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表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类型 总面积 (km2) 类型 总面积 (km2)
风景名胜区 373.16 生态绿地 134.70
洪水调蓄区 32.6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1.85
森林公园 211.30 重要湿地 127.4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B.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
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D.设置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
2.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
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
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
(2025广东湛江一模)盐沼是指地表过湿或季节性
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上盐沼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同在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却少有盐沼,反而形成面积广阔的沙漠。为保护盐沼脆弱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在柴达木盆地核心区域设立了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上图为柴达木盆地盐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相比,柴达木盆地能够形成大面积盐沼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海拔  C.岩性  D.光照
4.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
A.保护化工资源,提高资源安全性
B.抑制沙尘暴天气,遏制气候变暖趋势
C.禁止过度放牧,防止土地沙漠化
D.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稳定
5.(2025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深圳市福田区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作为国内首座兼顾人行步道和独立生态廊道的廊桥,人行步道仅占桥面1/10,廊桥以“雾森系统”模拟山林温湿条件,培育80余种乡土植物,营造了常绿阔叶林、灌草丛、池塘湿地三大共享生态系统,搭建多维智慧监测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适应性智慧管理。贯通后不仅实现了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的生态缝合修复,而且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新去处。下图示意深圳鲲鹏径一号桥景观。
(1)简析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修复中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因。(6分)
(2)说明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的意义。(4分)
(3)列举加强对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的维护措施。(6分)
考点3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
(2024湖北,4—6,9分)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
A.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
B.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
C.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
D.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
2.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
A.粮食  B.蔬菜  C.禽肉  D.畜肉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 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 ③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 
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考法
考法 碳循环与碳减排
(2022山东,19,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分)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10分)(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三年模拟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地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有关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所以富集
B.高原北部POPs含量峰值出现在冬季
C.气温低且降雪少,利于沉降
D.输入方向比较单一
2.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B.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
C.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D.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53拓展 近年来,甲国发生数次严重雾霾事件。有研究认为该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乙国。下图为甲国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可作为推测甲国大气污染源来自乙国的证据是该事件多发生于(  )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
B.晴朗且风力小的夜晚
C.盛行夏季风的时期
D.东部海域出现气旋时
4.该类事件可能对国家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甲国政府应对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强国家间协商与合作
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
C.优化本国能源消费结构
D.沿海岸线建造防护林
5.(2025海南学业水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0分)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咸海周边粮棉生产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水盐度超警戒值5倍,湖床裸露面积达90%,盐尘暴频发。监测显示,盐尘暴扩散至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导致10万亩农田盐渍化,棉花减产30%。
简述咸海跨境污染对我国的影响,并从协同治理机制角度对咸海跨境污染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专题素养练
(2025安徽六安模拟)下图为2000—2023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的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曲线表示印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国碳排放总量最高的生产部门是(  )
A.电力生产  B.交通运输  
C.建筑工程  D.钢铁工业
(2025北京朝阳一模)大气本底监测站是在大气不直接受人为污染影响、混合均匀的环境下监测全球大气的平均状况。青海省瓦里关站是我国首个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地处无人区平均海拔超过3 800米的山顶,年平均气温低于0℃。建站30年来,瓦里关站持续观测大气成分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在瓦里关建设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的主要条件是(  )
A.空气稀薄,大气流动性差  B.交通运输发达,方便运送科研物资
C.人类活动少,工业污染小  D.当地气温可代表全球大气平均温度
4.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数据主要用于(  )
A.研究西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  B.模拟华北地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C.改进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  D.预测全球各地自然灾害发生频次
53拓展 大冶矿坑位于湖北省境内,是大冶铁矿历经百年开采形成,深度达444米,植被难以恢复。近年来,工程人员采用树草结合的“梯田式”方式进行矿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大冶矿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下图为大冶矿坑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大冶矿坑植被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少  B.落差大
C.土层薄  D.风力强
6.大冶矿坑采用“梯田式”治理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光热效果  
B.丰富植被种类
C.降低治理难度  
D.营造生态景点
7.推测大冶矿坑“梯田式”治理在空间上的顺序是  (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阳坡优先  D.上下同步
8.(2025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为抵消企业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一些国家的做法是:科学测算企业碳排放量,并为其匹配种植相应面积的碳汇森林责任。有学者指出,这种将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植树面积相挂钩实现碳中和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虫灾和火灾等灾害加剧,树木自然防御能力减弱,作为重要碳汇资源的树木正面临着大规模死亡威胁。下图示意最近50年全球发生的675处树木大规模死亡地点的统计数据。
(1)分析图中M区缺少统计数据的可能原因。(5分)
(2)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树木虫灾愈加严重的原因。(6分)
(3)将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植树面积挂钩实现碳中和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据此从树木角度列出两条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分)
9.(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2年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被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试点。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是一种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赋能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项目实施模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项目区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山脉腹地,是浑江、汤河的源头,属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通往长白山景区的门户。区内大型煤矿已废弃多年,地表沉陷、矿渣露天堆放等问题突出。该项目通过一体化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旅游、废弃资源利用等关联产业,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
(1)从保障项目区生态功能的角度,说明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6分)
(2)结合项目实施模式,分析当地选择生态旅游作为关联产业的原因。(6分)
(3)说明发展废弃资源利用产业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益处。(4分)
专题十六 环境与国家安全
考点1 碳排放与国家安全
典题领悟
(2024海南,13—15,6分)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气中排放CO2,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内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下图为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虚线框内)碳循环示意图,该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敏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 C )
A.生物光合作用对大气起着碳源作用      B.土壤呼吸对大气起着碳汇作用
C.该系统对大气起着净碳汇作用        D.气温升高土壤碳排放减少
思维引导 提取并加工材料信息,吸收大气中CO2的是碳汇,增加大气中CO2的是碳源。结合图示箭头指向,指向大气的是碳源,其余则为碳汇。
2.据图可知( A )
A.陆地生态系统净固碳量为1.73×109t/a    B.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为8.70×109t/a
C.生物净碳量为13.50×109t/a        D.土壤碳排放量为2.97×109t/a
思维引导 通过计算生态系统的碳源与碳汇的差值,如碳汇>碳源,则差值为该生态系统净固碳量,反之为该生态系统碳排放量。
3.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水文
思维引导 北极地区的特点是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其微生物活性弱。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5黑吉辽蒙,5—6,6分)牡蛎、贻贝等双壳贝类环境适应性强,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是重要的双壳贝类养殖基地。近年来,莆田市持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引导海上养殖向生态化方向发展。2022年5月,福州市某企业出资20余万元,向秀屿区某水产养殖公司购买双壳贝类碳汇,用于抵消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是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是( D )
A.增加养殖品种  B.降低企业的碳排放
C.改善养殖水质  D.提升养殖单产水平
2.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能够( B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鼓励生态养殖
C.改善海岸带景观  D.提升贝类价格
(2023海南,7—8,6分)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B )
A.欧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亚地区
4.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C )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
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
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2023湖南,5—7,9分)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D )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
6.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 )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
7.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B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练重难
重难1 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4广东,9—10,6分)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下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B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2.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A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福建,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福建省某森林公园风景优美,成为运动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假设该公园每个游客的活动类型基本一致,下图示意某游客的活动轨迹。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单位面积旅游活动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日人均碳排放总量×游客密度×不同时段游客数量占比。日人均碳排放总量为游客一天中各项活动人均碳排放量之和。
  为了估算该公园范围内一天中不同时段单位面积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小红拟选用如下指标:餐饮、运动休闲、购物与娱乐的各项活动日人均碳排放量(数据来自科研院所),一天中游客总量,当日不同时段游客进出量,人口迁移量。小红拟用人口迁移量计算不同时段游客数量占比。
指出小红选用的不正确指标,提出还需补充哪些指标,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 不正确指标:人口迁移量。旅游活动属于暂时性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还需补充的指标:游客活动的交通日人均碳排放量,交通活动存在碳排放;景区面积,景区面积用于计算游客密度。
4.(2024湖北,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下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
(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6分)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8分)
答案 (1)夏季,冻土融化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
(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降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
(3)冬季积雪融化期提前,地表径流增多;冻土融化期延长,土壤含水量、地下径流增多,补给地表径流。
三年模拟
(2025福建泉州三模)西洋岛地处福建省宁德市东南海域。2021年前岛上供电仅依赖一条海底电缆,供电稳定性差。近年该岛凭借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正在积极推动100%使用绿电的“零碳岛”建设,建设微型电网,并将其接入大陆电网系统,实现了电力的双向调节与互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岛微型电网接入大陆电网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A )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缓解岛屿能源短缺
C.增加岛屿经济收入  D.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2.为有效实现“零碳岛”,西洋岛设置能源智能管理平台,需实时监测的主要项目有( C )
①气象指标  ②碳汇数据
③出入人车流量  ④实时储能容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山东聊城一模)人为排放的CO2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对人为活动释放的CO2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碳汇交易是指企业可以购买和使用一定量的碳排放配额,抵消超额的碳排放量,以减轻人为累积CO2浓度。下图为全球及中国碳排放对全球累积CO2浓度的统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化石燃料的碳排量持续减少  
B.中国人为累积CO2浓度的增速高于全球
C.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较明显  
D.人为排放对累积CO2浓度贡献持续降低
4.不属于碳汇交易直接影响的是( A )
A.促进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  
B.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C.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D.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5.(2025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阿拉斯加地区冻土发育,针叶林广布,森林山火频发。山火影响大气、植被和土壤中碳储量的变化。通常,人们可以采取计划烧除这种干预方式,即用小火烧除林区地表积累的可燃物,降低森林山火发生的风险,增强植被固碳作用。下图示意阿拉斯加地区位置、阿拉斯加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储量比重。
(1)分析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土壤中碳储量丰富的原因。(6分)
(2)简析阿拉斯加地区森林山火导致大气中碳储量增加的原因。(6分)
(3)说明计划烧除在一定时间内能增强植被固碳作用的理由。(6分)
答案 (1)阿拉斯加地区纬度高,针叶林广布,枯枝落叶多;气温低,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多年冻土发育,土壤中空气含量少,腐殖质不易分解,利于土壤中碳积累。
(2)山火发生后,固定在植被内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山火导致植被减少,植被吸收碳的能力降低;山火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冻土中的有机碳进入大气。
(3)小火烧除森林地表可燃物,土壤养分增多,植物生长旺盛,吸收二氧化碳增多;小火降低森林山火的风险,保护了地表植被,植被固碳作用增强。
考点2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2024北京,18(1),4分]下图为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答案 保护普托拉纳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提供基地;为科普提供平台。
2.(2024江苏,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 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 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 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 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
(1)分析第一个1 000年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以东西向为主的地理条件。(4分)  
(2)结合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简述第二个1 000年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影响。(4分)
(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6分)
答案 (1)(该河段)黄河为东西向河流;气候条件类似;地形阻隔小;土地资源丰富。(任答两点)
(2)气候变暖变湿,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北移动,农进牧退。气候变冷变干,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南移动,农退牧进。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 。
(4)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牧业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通过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3.(2024湖南,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下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6分)
(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4分)
(3)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4分)
(4)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4分)
答案 (1)两物种为近缘物种,生活习性(生态习性)相近;重叠区位于河谷地区,水源条件好,食物充足及隐蔽性强,对两物种均适宜;两物种活动节律有差异(日活动强度不同),减少竞争。
(2)中华鬣羚主要栖息地分布范围更广;中华鬣羚晚上活动强度较大。
(3)在贡嘎山分布海拔较高(或在秦岭分布海拔较低)。
原因:贡嘎山纬度较低,在较高海拔与秦岭较低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热条件(或秦岭纬度较高,较低海拔与贡嘎山较高海拔形成相近的水热条件)。
(4)生态移民;生态退耕、合理放牧;禁止盗猎、禁止非法采伐;控制旅游活动强度。
4.[2023天津,16(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天津市利用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海洋工业、海洋文旅、海洋渔业等产业,积极推动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下图为天津市沿海地区示意图。
天津市滨海新区围绕国家海洋博物馆、古海岸贝壳堤遗迹博物馆、大沽口炮台、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东疆亲海公园等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区,涵盖文化旅游、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康养等业态,吸引了京津冀及其他省区的很多游客。
  近年来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天津市在近海划定海洋生态保护区。
在该海洋生态保护区内开展生态修复,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禁止过度捕捞,设置禁渔期、禁渔区(禁止破坏性的开发活动);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加强污染防治);放置人工生物礁,恢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投放鱼苗、虾苗,恢复渔业资源)。
三年模拟
(2025湖北随州1月联考)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表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类型 总面积 (km2) 类型 总面积 (km2)
风景名胜区 373.16 生态绿地 134.70
洪水调蓄区 32.6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1.85
森林公园 211.30 重要湿地 127.4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B.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
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D.设置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
2.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D )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
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
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
(2025广东湛江一模)盐沼是指地表过湿或季节性
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上盐沼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同在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却少有盐沼,反而形成面积广阔的沙漠。为保护盐沼脆弱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在柴达木盆地核心区域设立了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上图为柴达木盆地盐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相比,柴达木盆地能够形成大面积盐沼的主导因素是( B )
A.气候  B.海拔  C.岩性  D.光照
4.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D )
A.保护化工资源,提高资源安全性
B.抑制沙尘暴天气,遏制气候变暖趋势
C.禁止过度放牧,防止土地沙漠化
D.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稳定
5.(2025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深圳市福田区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作为国内首座兼顾人行步道和独立生态廊道的廊桥,人行步道仅占桥面1/10,廊桥以“雾森系统”模拟山林温湿条件,培育80余种乡土植物,营造了常绿阔叶林、灌草丛、池塘湿地三大共享生态系统,搭建多维智慧监测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适应性智慧管理。贯通后不仅实现了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的生态缝合修复,而且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新去处。下图示意深圳鲲鹏径一号桥景观。
(1)简析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修复中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因。(6分)
(2)说明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的意义。(4分)
(3)列举加强对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的维护措施。(6分)
答案 (1)选择乡土植物,对当地环境适宜性强,存活率高;不需要长途运输外地植物,节省种植成本;多树种混栽,层次分明,观赏价值高;乡土植物便于管理,养护成本低;当地种植乡土植物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2)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迁徙和觅食的生态廊道,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拓宽了绿色生活空间,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对生态廊道的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爱护意识;加大管理力度,设置路障,严禁机动车入内;设立专业管理团队,压实责任,定期检查维护。
考点3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
(2024湖北,4—6,9分)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 )
A.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
B.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
C.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
D.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
2.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D )
A.粮食  B.蔬菜  C.禽肉  D.畜肉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B )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 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 ③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 
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考法
考法 碳循环与碳减排
(2022山东,19,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分)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10分)(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 (1)15.8(或-15.8)。
(2)对生态及环境安全是有利影响:退耕还湿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储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保护我国水源地;恢复湿地有利于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香蒲生产模式的碳排放量较低,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对粮食安全是不利影响:退耕还湿减少了耕地资源数量,粮食总产量会下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三年模拟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地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有关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B )
A.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所以富集
B.高原北部POPs含量峰值出现在冬季
C.气温低且降雪少,利于沉降
D.输入方向比较单一
2.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D )
A.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B.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
C.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D.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53拓展 近年来,甲国发生数次严重雾霾事件。有研究认为该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来自乙国。下图为甲国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可作为推测甲国大气污染源来自乙国的证据是该事件多发生于( D )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
B.晴朗且风力小的夜晚
C.盛行夏季风的时期
D.东部海域出现气旋时
4.该类事件可能对国家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甲国政府应对的合理措施是( A )
A.加强国家间协商与合作
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
C.优化本国能源消费结构
D.沿海岸线建造防护林
5.(2025海南学业水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0分)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咸海周边粮棉生产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水盐度超警戒值5倍,湖床裸露面积达90%,盐尘暴频发。监测显示,盐尘暴扩散至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导致10万亩农田盐渍化,棉花减产30%。
简述咸海跨境污染对我国的影响,并从协同治理机制角度对咸海跨境污染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答案 对我国的影响:农业减产;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我国居民健康。
治理措施:建立跨国治理机构;联合监测与预警;技术合作与推广;生态修复协作;国际资金支持。
专题素养练
(2025安徽六安模拟)下图为2000—2023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的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曲线表示印度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国碳排放总量最高的生产部门是( A )
A.电力生产  B.交通运输  
C.建筑工程  D.钢铁工业
(2025北京朝阳一模)大气本底监测站是在大气不直接受人为污染影响、混合均匀的环境下监测全球大气的平均状况。青海省瓦里关站是我国首个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地处无人区平均海拔超过3 800米的山顶,年平均气温低于0℃。建站30年来,瓦里关站持续观测大气成分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在瓦里关建设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的主要条件是( C )
A.空气稀薄,大气流动性差  
B.交通运输发达,方便运送科研物资
C.人类活动少,工业污染小  
D.当地气温可代表全球大气平均温度
4.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数据主要用于( C )
A.研究西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  
B.模拟华北地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C.改进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  
D.预测全球各地自然灾害发生频次
53拓展 大冶矿坑位于湖北省境内,是大冶铁矿历经百年开采形成,深度达444米,植被难以恢复。近年来,工程人员采用树草结合的“梯田式”方式进行矿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大冶矿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下图为大冶矿坑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大冶矿坑植被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C )
A.降水少  B.落差大
C.土层薄  D.风力强
6.大冶矿坑采用“梯田式”治理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C )
A.提高光热效果  
B.丰富植被种类
C.降低治理难度  
D.营造生态景点
7.推测大冶矿坑“梯田式”治理在空间上的顺序是  ( A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阳坡优先  D.上下同步
8.(2025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为抵消企业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一些国家的做法是:科学测算企业碳排放量,并为其匹配种植相应面积的碳汇森林责任。有学者指出,这种将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植树面积相挂钩实现碳中和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虫灾和火灾等灾害加剧,树木自然防御能力减弱,作为重要碳汇资源的树木正面临着大规模死亡威胁。下图示意最近50年全球发生的675处树木大规模死亡地点的统计数据。
(1)分析图中M区缺少统计数据的可能原因。(5分)
(2)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树木虫灾愈加严重的原因。(6分)
(3)将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植树面积挂钩实现碳中和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据此从树木角度列出两条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分)
答案 (1)M区气候寒冷多雨,符合该条件的区域极少;该气候条件下树木难以生长,林区更少;该类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监测困难。
(2)全球变暖延长害虫的生长繁殖期(或利于部分害虫越冬存活),扩大害虫活动范围,害虫数量增加,加重虫灾;虫灾范围扩大;削弱树木抵抗力,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3)缺陷1:(面积)将碳排放与树木面积挂钩,可能导致树木资源丰富的国家碳排放量激增。措施1:划定树木生态红线,确保特定用途(如生态、经济和科研旅游等)林区,不纳入碳中和交易体系。
缺陷2:(种类、质量)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种类和密度的树木,其碳吸收和碳排放效率并不相同。措施2:充分评估不同地区树木的碳吸收和碳排放能力。
缺陷3:(数量)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因为病害、火灾等突然死亡,数量减少,从碳汇变成碳源。措施3:加强树木成长监测,做好树木灾害的预警和防控。(任答两点)
9.(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2年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被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试点。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是一种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赋能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项目实施模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项目区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山脉腹地,是浑江、汤河的源头,属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通往长白山景区的门户。区内大型煤矿已废弃多年,地表沉陷、矿渣露天堆放等问题突出。该项目通过一体化实施,因地制宜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旅游、废弃资源利用等关联产业,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
(1)从保障项目区生态功能的角度,说明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6分)
(2)结合项目实施模式,分析当地选择生态旅游作为关联产业的原因。(6分)
(3)说明发展废弃资源利用产业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益处。(4分)
答案 (1)恢复地表植被,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恢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利用矿渣填埋沉陷矿坑,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开展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积极开发废弃资源,变废为宝。
(2)位于长白山景区的门户地带,旅游资源集群状况与地域组合状况好,潜在客源市场广阔;地处长白山腹地,环境基础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业技术门槛低,投资回报周期较短;旅游业附加值高,其收益能够反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生态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小,实现绿色发展。
(3)减少废弃资源存量,减少废弃资源占地及污染;改善环境,增强生态旅游业的吸引力;拓展收入来源,为生态环境治理补充资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