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
(2023河北,14—16,9分)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错断的情景,T1~T4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
A.北盘上升 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 D.两盘差异下降
2.断层F错断阶地的活动( )
A.T1形成之前不明显 B.T2形成之前不明显 C.T1形成之后不明显 D.T2形成之后不明显
3.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 )
A.2 m B.3 m C.4 m D.5 m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山东,10,3分)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 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图1)。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图2),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题。
1.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2023全国甲,9,4分)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题。
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023全国乙,6,4分)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 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题。
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练重难
重难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2浙江6月选考,11—12,4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4河北,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其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下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成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8分)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6分)
(3)在图(d)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 ”在盐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4分)
三年模拟
(2025河南名校学术联盟模拟冲刺三)塔阿尔火山海拔约300m,是菲律宾较为活跃的火山之一,
火山口多。塔阿尔湖是塔阿尔火山中的一个火山口湖,湖泊的流动性较弱。塔阿尔湖中有个岛叫塔哈尔岛,塔哈尔岛中部有一个湖叫黄湖,在黄湖中又冒出了一个小岛叫火神岛,形成神奇的“岛—湖”嵌套景观(上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塔阿尔湖形成到火神岛出现,该区域经历大规模岩浆喷发的次数至少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推测塔阿尔火山火山口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岩层中多断裂发育
C.地壳厚度整体较大
D.火山喷发规模较大
(2025河北部分示范校一模)新生代以来,滇中以东地区构造运动强烈,局部拉张发育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如云南东北部的巧家盆地,其断陷区正是古金沙江流经区域。巧家盆地面积约36.26平方千米,内部堆积层厚度最深可达700米。下图示意巧家盆地段古金沙江水系(a图)及其袭夺倒流过程(b图)(Ma表示百万年)。黑水河为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地区板块运动的方向主要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
4.推测巧家盆地附近古金沙江段流向曾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区域南部隆升强烈
②巧家盆地泥沙淤积
③对坪古水系溯源侵蚀
④西溪河滑坡堵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3拓展 板块的离散和汇聚是塑造海陆格局和实现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过程,下图为增生楔(大洋板块俯冲时上部物质被大陆板块刮下来堆积在海沟底部形成楔状体)与弧前盆地形成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大洋板块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
A.生长边界 岛弧 B.消亡边界 海沟
C.消亡边界 岛弧 D.生长边界 海沟
6.关于增生楔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不易产生断层等地质构造
B.形成时间晚于弧前盆地
C.形成过程不存在变质作用
D.年龄越向海沟方向越小
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
(2023辽宁,14—16,9分)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A.不断加快 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2.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陡缓 B.海拔高低 C.流量大小 D.基岩软硬
3.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安徽,7—8,6分)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 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风气流 B.东北信风
C.东亚冬季风 D.东亚夏季风
2.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2023新课标,7—8,8分)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
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2023海南,12—13,6分)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7.[2025山东,19(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甲、乙两河的部分流域。约7万年前,该区域发生了河流袭夺。图2示意乙河阶地研究区的阶地剖面模式。
(1)根据图2信息,指出在B阶地的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最深处的拔河高度,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2)图3为图1中M处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古土壤的物质组成继承了下层河流沉积物的成分。从外力作用变化的角度,说明图3中基岩以上各层的形成过程。(8分)
8.(2024广东,19,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
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a2SO4+10H2O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分析图1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8分)
(2)根据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简述牛角寨山区砂岩表面的硫酸钠在图2所示三个时段中,分别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8分)
(3)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6分)
练考法
考法一 地表形态的演变
1.(2025广东,19,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晋陕峡谷山西临县段黄河两侧有河流阶地发育。在该地黄河东岸崖壁上发育的微地貌,因其形态各异、凹凸有致而被形象地称为“黄河浮雕”(图1),其发育的物质基础由坚硬砂岩和较软泥岩互层构成。黄河浮雕出现于图2所示部位。图3示意某学者提出的外力作用对黄河浮雕形成的影响过程模式。
(1)根据图3所示过程模式,描述黄河浮雕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过程。(8分)
(2)结合图2中阶地①地层的沉积环境差异和黄土层最底部的年代,该学者推断黄河浮雕的形成不早于距今6.0万年。请给出此推断的依据。(6分)
(3)最近,某中学研学小组在该地考察黄河浮雕过程中,发现在图2中阶地②上的粉砂层表层沉积物粒径呈现下粗、上细的特征,同学们推测这与黄河水流中所携泥沙差异性沉降相关。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结果证实该研学小组的推测是合理的。(6分)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2)。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8分)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
考法二 水系的重组与演化
(2025黑吉辽蒙,14—16,9分)青藏高原某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 470—3 650米。距今1.8万年前,断陷谷中的P河沉积了深厚的松散物质。分水岭以北,L河源区发育了深切峡谷,河床海拔3 280—3 320米。距今1.8万年以来,L河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在断陷谷内向上游持续延伸近80千米。此后,L河的支流X河开始发育。图1、图2分别示意距今1.8万年前和现代断陷谷及其周边地貌与水系格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L河从基岩山地延伸至断陷谷时,其( )
A.河水流量减少
B.泥沙含量减少
C.溯源侵蚀加快
D.沉积物质增多
4.推断P河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①P河改道进入X河
②P河中游断流
③P河下游断流
④L河袭夺P河
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5.断陷谷内,L河比X河( )
A.河床纵比降更小
B.年均径流量更小
C.沉积物粒径更大
D.河流阶地面更窄
6.(2022广东,1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
三年模拟
(2025广东深圳一模)在大连长兴岛的某地质剖面,研究人员发现一段末次间冰期由高空西风和冬季风沉积而成的砂质沉积物,其中混杂的物质可根据粒径大小划分为四种,对应不同的动力条件和搬运方式(从悬浮到跃移或蠕移)。下图为风沙沉积物中四种沉积物质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四种沉积物质中最有可能来源于悬浮搬运的是 ( )
A.EM1 B.EM2 C.EM3 D.EM4
2.该某段地质剖面中EM4沉积物占比自下而上增加,说明其对应的地质时期内( )
A.风力增大,气候暖湿化
B.风力减弱,气候冷干化
C.风力减弱,气候暖湿化
D.风力增大,气候冷干化
(2025湖南邵阳二模)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山间内陆断陷盆地,广泛发育着盐溶喀斯特地貌(由低矿化度的水溶蚀可溶性盐层而成),是中国唯一分布有大面积被水填充的盐溶洞地区。如图为柴达木盆地盐溶洞形成与演化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推测柴达木盆地盐溶洞的形成过程为( )
A.b→c→a→d B.b→c→d→a
C.c→b→a→d D.c→b→d→a
4.与石灰岩溶洞相比,盐溶洞溶蚀方向为(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上下同时进行 D.均有可能
53拓展 浊流是在重力驱动下沿斜坡远距离运动的高密度、高含沙、高流速的偶发性流体。浊流通过海底峡谷搬运物质至深水区,形成深海扇。下图为深海扇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深海扇的主要组成物质( )
①源于流域内山体的风化物
②平均粒径向浅海逐渐变大
③来自大洋底部喷发的热液
④钻孔样本多呈现水平层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图中能促进深海扇规模扩大的有( )
①海平面上升 ②海平面下降
③山脉构造抬升 ④流域降水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5河北沧州一模)扬州寨位于广东省丹霞山地质公园内,以红色砂岩和
砾岩互层为主,在砾岩层陡坡上发育较多的扁平状风化洞穴,长约5~7米,深约2~3米,下部同一层的洞穴多数已合并成一个大的洞穴,而稍偏上位置的洞穴虽然没有合并但内部也已贯通,并且通过石柱分隔(见上图)。研究发现,盐风化作用(是指含盐水分渗入岩石,盐分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表面脱落的现象)对风化洞穴早期发育起到关键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影响扬州寨风化洞穴呈扁平状的主要因素是( )
A.层理、裂隙 B.层理、岩性
C.岩性、断层 D.断层、裂隙
8.有利于盐风化作用的气候条件是( )
A.四季如春 B.干湿交替
C.终年湿热 D.终年干燥
9.推测扬州寨盐风化洞穴的生长趋势为( )
A.向上、向外 B.向上、向内
C.向下、向外 D.向下、向内
10.(2025山东日照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梵净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东北部(图1),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2米,山麓海拔仅500米。2.2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为海域环境,海底是古老的变质岩,在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目前梵净山已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孤岛”,即梵净山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坚硬的变质岩,周边低地丘陵为喀斯特地貌(图2)。
(1)简述梵净山变质岩孤岛的形成过程。(8分)
梵净山独特的岩性和地貌,形成了与周围差异显著的“生态孤岛”。这里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 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 000余种。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梵净山形成“生态孤岛”的原因。(8分)
11.(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峡湾密布,草原如茵,森林如带。新西兰南岛把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并置在同一时空中,精炼荟萃成瑰丽夺目的画卷。下图为新西兰南岛水系分布图。
(1)指出新西兰南岛峡湾的分布地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2)指出图中虚线框中山脊线的走向,判断仅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山脊线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并阐述理由。(8分)
考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2025河南,14—16,9分)沉积地层是记录区域环境演化的天然“档案”。塔吉克盆地北临天山、东临帕米尔高原,地处西风带。古近纪早中期,塔吉克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地区曾是海洋,并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后随着帕米尔高原抬升,古海洋从塔吉克盆地退出。下图示意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塔吉克盆地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地层剖面图中可见的证据是( )
A.浅海沉积地层下有基岩存在
B.浅海沉积地层上有黄土状堆积
C.浅海沉积地层与河流沉积地层交替
D.浅海沉积地层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地层
2.从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图可知( )
A.褶皱发生的时间早于中新世
B.始新世晚期气候趋于干旱
C.古海洋退出时间晚于渐新世
D.渐新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3.帕米尔高原抬升至开始显著影响西风气流的时期最可能是( )
A.始新世 B.渐新世 C.中新世 D.上新世
(2025黑吉辽蒙,7—8,6分)科研团队对某区域地层进行调查后,将地层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下图)。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其中,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区域内呈水平分布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
A.早石炭纪、晚石炭纪
B.中二叠纪、晚二叠纪
C.早三叠纪、中三叠纪
D.早新近纪、晚新近纪
5.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该区域主要经历( )
A.沉积过程 B.侵蚀过程
C.褶皱变形 D.断裂位移
(2022江苏,10—12,6分)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6.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7.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8.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三年模拟
(2025海南部分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布莱斯峡谷是美国犹他州西南部的一个圆形洼地,以独特的岩柱群而闻名,这些岩柱地质层水平纹路清晰、色彩缤纷(见下图)。六千万年来,在多次造山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该地逐渐发育形成形态各异的岩柱群。完成下面两题。
1.布莱斯峡谷岩柱群的岩石( )
A.由岩浆喷发形成 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由沉积作用形成 D.由变质作用形成
2.在布莱斯峡谷岩柱群的形成过程中( )
A.造山运动使岩层水平层理发育
B.温差加剧岩层风化作用
C.流水作用促使岩层厚度增大
D.风力作用使岩柱高度增加
(2024山东淄博三模)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如多发育在风成红色地层、有黄土覆盖等,其形成过程及景观如下表、下图所示。完成下面三题。
地质 年代 早白 垩纪 晚白 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地质 事件 堆积形 成红色 地层 发育丹霞 地貌及多级 河流阶地 先黄土层覆 盖,后丹霞 地貌出露
3.陕北红色地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砂岩 B.页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4.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 )
A.先持续性抬升,后坳陷
B.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
C.先间歇性抬升,后坳陷
D.先坳陷,后持续性抬升
5.图示黄土层下覆面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 )
A.分别为侵蚀、堆积 B.均为堆积
C.分别为堆积、侵蚀 D.均为侵蚀
6.(2025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某河谷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下图为该河谷地质剖面示意图,T1、T2为阶地。调查发现,该河谷自末次冰期以来经历过较为强烈的冰缘地貌过程,也曾多次受到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可形成喷出岩,其中玄武岩和安山岩较为常见,形成玄武岩的岩浆SiO2含量约为50%,形成安山岩的岩浆SiO2含量约为60%。
(1)指出营造该河谷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6分)
(2)推断自T1阶地形成以来该河谷附近的火山至少喷发的次数,并说明理由。(6分)
(3)推测T1阶地上覆岩层中没有安山岩岩层的可能原因。(6分)
考点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1福建,11—13,9分)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
练重难
重难4 地质灾害
(2021山东,18,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三年模拟
(2025江西九江二模)岩层的原始状态多接近水平,在地质地形图上表现为出露地表的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若岩层发生倾斜且方向与坡向一致,则表现为出露地表的岩层界线弯曲方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上图示意某地地质地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岩层从老到新的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2.容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山东青岛一模)河道演变会对沉积物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发现,1916年以来,长江天鹅洲段河道弯曲程度不断发生变化,某年该河段自然裁弯取直形成天鹅洲牛轭湖,其仅在汛期与长江相通。1999年,沙滩子拦江大堤建成,天鹅洲牛轭湖与长江基本隔断。下图示意天鹅洲牛轭湖概况及1916—2012年采样点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天鹅洲牛轭湖形成时间大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M年沉积物粒径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
A.长江上游修建水库 B.长江上游落差增大
C.长江流域植被破坏 D.长江汛期洪水量大
5.沙滩子拦江大堤建成对天鹅洲牛轭湖的影响是 (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湖水营养化减轻
C.湖水含沙量增大 D.河漫滩湿地减小
6.(2025安徽皖北协作体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庄浪河河谷两侧分布着多个新石器聚落遗址。这些聚落多位于河流阶地边缘海拔2 800~3 200米的河谷台地,背靠山岭。如图示意河谷地带聚落遗址分布。聚落多呈小规模集群状,相邻聚落间距3~5千米,部分聚落外围有简易石墙遗迹。早期河谷上游聚落分布稀疏,中下游密度较高,晚期在气温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聚落逐渐向更高海拔地区(3 200米以上)迁移。河谷中分布着耐寒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
(1)分析新石器庄浪河流域聚落选址的地形优势。(4分)
(2)分析庄浪河流域聚落呈现“集群”及早期“上下游差异”的可能原因。(8分)
(3)推测新石器晚期聚落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专题素养练
(2025江西三新共同体联考)柴埠溪峡谷地处鄂西长乐坪中部,属典型的岩溶峡谷,周边地表起伏较大。下图示意柴埠溪峡谷周边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河流切割 B.流水溶蚀
C.构造运动 D.沉积作用
2.雪山坪缺失二叠纪地层,可能是因为( )
A.二叠纪时期地势较低
B.二叠纪之后地势较高
C.二叠纪地层受张力易破碎
D.二叠纪地层明显位移
3.柴埠溪峡谷形成的关键作用是( )
A.地壳持续下沉 B.岩溶作用微弱
C.风力侵蚀加剧 D.河流下切强烈
(2025湖南“长望浏宁”四县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南侧盘块有明显的沉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区域的褶皱类型及判定依据分别为( )
A.背斜 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
B.向斜 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
C.背斜 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
D.向斜 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
5.关于该区域的判定,正确的是( )
A.河流流向和断层有关
B.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
C.地势大致南高北低
D.曾受到南北方向水平挤压
(2025广东佛山一模)滇西北瓦拉亚窟溶洞出露于怒江大峡谷西岸的石灰岩中,洞穴系统总长达27千米以上,分为上、中、下三层,此结构与下游38多千米处的怒江三级阶地是同一地质时期的产物。下图示意瓦拉亚窟溶洞分层与怒江河流阶地分布。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最先形成的溶洞及河流阶地分别是( )
A.Ⅰ层和T1 B.Ⅰ层和T3
C.Ⅲ层和T1 D.Ⅲ层和T3
7.瓦拉亚窟洞穴系统从形成到出露的过程,表明该区域( )
①流水溶蚀明显 ②地壳间歇抬升 ③冰川侵蚀强烈 ④地壳持续下沉 ⑤流水多次下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025湖北八市联考)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如图)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域的核心区和
缓冲区内,主沙丘为大峪沙丘。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呈现增加趋势,表层有大量贝壳粉末。冬季,渤海北部常被大陆冷高压控制,该海岸沙丘脊线在渤海重冰期年份移动速度明显快于轻冰期年份。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增加的沙源主要来自( )
A.滦河入海河滩 B.渤海沿海海滩
C.岛屿西部土壤 D.大峪沙丘顶部
9.与渤海轻冰期年份相比,重冰期年份该海岸沙丘脊线冬季移动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偏东风更强 B.降水量更少
C.植被更稀疏 D.沙粒更松散
10.为加强对翡翠岛海岸沙丘的保护,最合理的措施是( )
A.适当开展旅游活动
B.加固加高沙丘形态
C.实施河海污染治理
D.恢复沙丘原生环境
(2025山东青岛一模)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关系密切。下表示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数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中的比例。完成下面两题。
地貌 类型 面积百 分比/% 新石器时代 商周 全部 遗址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水体 0.35 0 0 0 0 0 0 0
冲积 海积 平原 8.51 0 0 0 0 0 0.72 0.60
河流及 漫滩 6.19 0 6.25 2.82 3.54 1.45 3.61 3.39
冲积 平原 49.56 9.09 25 28.17 31.03 36.23 34.62 32.14
洪积 台地 16.71 81.82 50 48.59 47.39 45.65 44.18 46.37
山间 河谷 平原 1.52 9.09 18.75 6.34 2.53 2.17 1.85 2
山地 丘陵 17.16 0 0 14.08 15.51 14.50 15.02 15.50
11.推断古人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是( )
A.山地丘陵 B.洪积台地
C.冲积平原 D.山间河谷平原
12.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数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中的比例变化,表明( )
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②聚落选址的海拔由高向低扩展
③古人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
④山间河谷平原的生存条件日趋恶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5安徽蚌埠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尼洋河(见图1)地处西藏林芝,是雅鲁藏布江的一级支流,上游流经高山峡谷,中游呈峡谷—宽谷段相间分布,下游为宽谷地貌(如图2所示),发育网状河道(冲积型河道之一,呈现网状形态的多支河道)。调查发现,尼洋河流域建设多级水电站对下游网状河道产生一定影响。
(1)比较八一镇附近河道东西岸的深浅,并说明理由。(8分)
(2)简述尼洋河下游形成网状河道的有利条件。(6分)
(3)简要分析水电站建设对尼洋河下游河道产生的影响。(4分)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
(2023河北,14—16,9分)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错断的情景,T1~T4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B )
A.北盘上升 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 D.两盘差异下降
思维引导 河流阶地多由河流下切侵蚀伴随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因此该流域地壳整体呈间歇性抬升趋势。上左图面朝北拍摄,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将河流西侧阶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上右图示意F南北两部分阶地出现高度差。
2.断层F错断阶地的活动( C )
A.T1形成之前不明显 B.T2形成之前不明显 C.T1形成之后不明显 D.T2形成之后不明显
思维引导 按照河流阶地发育规律,靠近河流为第一级阶地,级数向上依次增加,形成时间由晚到早。因此,图中四级阶地形成先后顺序为T4、T3、T2、T1。断层F南北两侧阶地只有最晚形成的T1阶地无断错迹象。
3.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 B )
A.2 m B.3 m C.4 m D.5 m
思维引导 断层F两侧阶地的最终总高差由每次差异抬升的高度差累加决定。T4是T4、T3、T2三次断错累加的高差值,T3是T3、T2两次断错累加的高差值,因此至T2断错前,T3的高差需由两次断错值相减得出。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4山东,10,3分)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 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图1)。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图2),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题。
1.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2023全国甲,9,4分)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题。
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023全国乙,6,4分)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 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题。
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练重难
重难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2浙江6月选考,11—12,4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D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C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4河北,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其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下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成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8分)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6分)
(3)在图(d)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 ”在盐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4分)
答案 (1)(a)盐层沉积,无变形;(b)盐上覆地层沉积,为盐层变形提供压力;(c)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盆地东缘挤压抬升,斜坡变陡,盐向坡下流动、沿途聚集,差异压力使盐上拱、上覆地层隆起;(d)东缘持续挤压抬升,盐继续流动、聚集,差异压力作用加强,盐上拱,刺穿上覆地层,形成盐底辟构造。
(2)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所形成的背斜构造。
(3)
三年模拟
(2025河南名校学术联盟模拟冲刺三)塔阿尔火山海拔约300m,是菲律宾较为活跃的火山之一,
火山口多。塔阿尔湖是塔阿尔火山中的一个火山口湖,湖泊的流动性较弱。塔阿尔湖中有个岛叫塔哈尔岛,塔哈尔岛中部有一个湖叫黄湖,在黄湖中又冒出了一个小岛叫火神岛,形成神奇的“岛—湖”嵌套景观(上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塔阿尔湖形成到火神岛出现,该区域经历大规模岩浆喷发的次数至少是( C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推测塔阿尔火山火山口多的主要原因是( B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岩层中多断裂发育
C.地壳厚度整体较大
D.火山喷发规模较大
(2025河北部分示范校一模)新生代以来,滇中以东地区构造运动强烈,局部拉张发育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如云南东北部的巧家盆地,其断陷区正是古金沙江流经区域。巧家盆地面积约36.26平方千米,内部堆积层厚度最深可达700米。下图示意巧家盆地段古金沙江水系(a图)及其袭夺倒流过程(b图)(Ma表示百万年)。黑水河为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地区板块运动的方向主要为( B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
4.推测巧家盆地附近古金沙江段流向曾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区域南部隆升强烈
②巧家盆地泥沙淤积
③对坪古水系溯源侵蚀
④西溪河滑坡堵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3拓展 板块的离散和汇聚是塑造海陆格局和实现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过程,下图为增生楔(大洋板块俯冲时上部物质被大陆板块刮下来堆积在海沟底部形成楔状体)与弧前盆地形成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大洋板块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B )
A.生长边界 岛弧 B.消亡边界 海沟
C.消亡边界 岛弧 D.生长边界 海沟
6.关于增生楔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不易产生断层等地质构造
B.形成时间晚于弧前盆地
C.形成过程不存在变质作用
D.年龄越向海沟方向越小
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
(2023辽宁,14—16,9分)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D )
A.不断加快 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思维引导 横轴代表自上游到下游的不同地区,纵轴代表河流下切速率。根据河流阶地发育规律,T6-T5时期形成了T5阶地,T5-T4时期形成了T4阶地,T4-T3时期形成了T3阶地。
2.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A )
A.河谷陡缓 B.海拔高低 C.流量大小 D.基岩软硬
思维引导 现有阶地数量=地质历史时期以来形成的阶地数量-被侵蚀破坏数量。
3.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A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读图引导 按照阶地形成顺序,T7-T6和T6-T5时期,最大下切速率均出现在上游的栗子坪,T5-T4和T4-T3时期,最大下切速率均出现在中游的大岗顶,T3-T2和T2-T1时期,最大下切速率均出现在下游的阳坪。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安徽,7—8,6分)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 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C )
A.高空西风气流 B.东北信风
C.东亚冬季风 D.东亚夏季风
2.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D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2023新课标,7—8,8分)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
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形成莲花盆需要( B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B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2023海南,12—13,6分)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B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7.[2025山东,19(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甲、乙两河的部分流域。约7万年前,该区域发生了河流袭夺。图2示意乙河阶地研究区的阶地剖面模式。
(1)根据图2信息,指出在B阶地的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最深处的拔河高度,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2)图3为图1中M处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古土壤的物质组成继承了下层河流沉积物的成分。从外力作用变化的角度,说明图3中基岩以上各层的形成过程。(8分)
答案 (1)约为23米。判断依据:B阶地基准面的拔河高度约为33米,C阶地基准面(基岩所在平面)的拔河高度约为10米,所以在B阶地的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最深处的拔河高度约为23米。
(2)早期,甲河上游河流经M处汇入乙河流,河流挟带的泥沙在M处发生堆积,形成了河流沉积物层;约7万年前,地壳抬升,河流发生袭夺,甲河上游河段改道汇入现今的甲河,M处河道废弃成为古河道;古河道中的河流沉积物层上部在风化作用下发育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生物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古土壤层;古河道两岸的基岩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被风化、侵蚀,发生崩塌,形成大量的崩积物层覆盖在古土壤层之上。
8.(2024广东,19,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
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a2SO4+10H2O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分析图1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8分)
(2)根据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简述牛角寨山区砂岩表面的硫酸钠在图2所示三个时段中,分别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8分)
(3)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6分)
答案 (1)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Ⅱ:前期(约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3)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导致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练考法
考法一 地表形态的演变
1.(2025广东,19,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晋陕峡谷山西临县段黄河两侧有河流阶地发育。在该地黄河东岸崖壁上发育的微地貌,因其形态各异、凹凸有致而被形象地称为“黄河浮雕”(图1),其发育的物质基础由坚硬砂岩和较软泥岩互层构成。黄河浮雕出现于图2所示部位。图3示意某学者提出的外力作用对黄河浮雕形成的影响过程模式。
(1)根据图3所示过程模式,描述黄河浮雕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过程。(8分)
(2)结合图2中阶地①地层的沉积环境差异和黄土层最底部的年代,该学者推断黄河浮雕的形成不早于距今6.0万年。请给出此推断的依据。(6分)
(3)最近,某中学研学小组在该地考察黄河浮雕过程中,发现在图2中阶地②上的粉砂层表层沉积物粒径呈现下粗、上细的特征,同学们推测这与黄河水流中所携泥沙差异性沉降相关。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结果证实该研学小组的推测是合理的。(6分)
答案 (1)早期黄河水流侵蚀河岸较松软的泥岩,形成凹陷;上部坚硬的砂岩失去支撑,发生重力崩塌,形成垂直崖壁;高水位时期,河水侵蚀崖壁,形成“黄河浮雕”的雏形;低水位时期,浮雕雏形露出水面,风力侵蚀塑造“黄河浮雕”。
(2)黄土堆积在陆地上才能形成,黄土覆盖于河流砂砾石层之上,说明其形成时河流水位已下降到砂砾石表层之下;阶地前侧崖壁高出水面时,浮雕雏形才能开始接受风力侵蚀,形成浮雕(黄河浮雕的形成时间是在阶地面上黄土形成之后);黄河阶地面上覆黄土的最底部年龄为6.0万年,所以浮雕的形成不早于距今6.0万年。
(3)实验步骤:
①准备实验材料:盛有干净水的透明玻璃瓶,细、中、粗沙比例 1∶1∶1的混合泥沙,搅拌棒。
②将混合泥沙缓慢倒入容器中,同时用搅拌棒快速搅动水体(模拟黄河水流搬运泥沙)。
③停止搅拌并静置,观察瓶底的泥沙分层现象:底部为先沉降的粗沙,中部为中沙,顶部为后沉降的细沙。
2.(2023福建,19,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2)。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8分)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
答案 (1)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
(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3)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
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
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
解题指导 (2)材料中暗示“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说明墨累河的演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古大湖变迁和地质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考法二 水系的重组与演化
(2025黑吉辽蒙,14—16,9分)青藏高原某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 470—3 650米。距今1.8万年前,断陷谷中的P河沉积了深厚的松散物质。分水岭以北,L河源区发育了深切峡谷,河床海拔3 280—3 320米。距今1.8万年以来,L河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在断陷谷内向上游持续延伸近80千米。此后,L河的支流X河开始发育。图1、图2分别示意距今1.8万年前和现代断陷谷及其周边地貌与水系格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L河从基岩山地延伸至断陷谷时,其( C )
A.河水流量减少
B.泥沙含量减少
C.溯源侵蚀加快
D.沉积物质增多
4.推断P河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B )
①P河改道进入X河
②P河中游断流
③P河下游断流
④L河袭夺P河
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5.断陷谷内,L河比X河( A )
A.河床纵比降更小
B.年均径流量更小
C.沉积物粒径更大
D.河流阶地面更窄
6.(2022广东,1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
答案 (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2分)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2分)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2分)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2分)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2分)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2分)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2分)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2分)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2分)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2分)
解题指导 (1)降水较多的原因可通过降水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结合区域特征(湖泊位置、盛行风、地形等)进行分析。
三年模拟
(2025广东深圳一模)在大连长兴岛的某地质剖面,研究人员发现一段末次间冰期由高空西风和冬季风沉积而成的砂质沉积物,其中混杂的物质可根据粒径大小划分为四种,对应不同的动力条件和搬运方式(从悬浮到跃移或蠕移)。下图为风沙沉积物中四种沉积物质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四种沉积物质中最有可能来源于悬浮搬运的是 ( A )
A.EM1 B.EM2 C.EM3 D.EM4
2.该某段地质剖面中EM4沉积物占比自下而上增加,说明其对应的地质时期内( D )
A.风力增大,气候暖湿化
B.风力减弱,气候冷干化
C.风力减弱,气候暖湿化
D.风力增大,气候冷干化
(2025湖南邵阳二模)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山间内陆断陷盆地,广泛发育着盐溶喀斯特地貌(由低矿化度的水溶蚀可溶性盐层而成),是中国唯一分布有大面积被水填充的盐溶洞地区。如图为柴达木盆地盐溶洞形成与演化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推测柴达木盆地盐溶洞的形成过程为( D )
A.b→c→a→d B.b→c→d→a
C.c→b→a→d D.c→b→d→a
4.与石灰岩溶洞相比,盐溶洞溶蚀方向为( B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上下同时进行 D.均有可能
53拓展 浊流是在重力驱动下沿斜坡远距离运动的高密度、高含沙、高流速的偶发性流体。浊流通过海底峡谷搬运物质至深水区,形成深海扇。下图为深海扇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深海扇的主要组成物质( A )
①源于流域内山体的风化物
②平均粒径向浅海逐渐变大
③来自大洋底部喷发的热液
④钻孔样本多呈现水平层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图中能促进深海扇规模扩大的有( C )
①海平面上升 ②海平面下降
③山脉构造抬升 ④流域降水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5河北沧州一模)扬州寨位于广东省丹霞山地质公园内,以红色砂岩和
砾岩互层为主,在砾岩层陡坡上发育较多的扁平状风化洞穴,长约5~7米,深约2~3米,下部同一层的洞穴多数已合并成一个大的洞穴,而稍偏上位置的洞穴虽然没有合并但内部也已贯通,并且通过石柱分隔(见上图)。研究发现,盐风化作用(是指含盐水分渗入岩石,盐分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表面脱落的现象)对风化洞穴早期发育起到关键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影响扬州寨风化洞穴呈扁平状的主要因素是( B )
A.层理、裂隙 B.层理、岩性
C.岩性、断层 D.断层、裂隙
8.有利于盐风化作用的气候条件是( B )
A.四季如春 B.干湿交替
C.终年湿热 D.终年干燥
9.推测扬州寨盐风化洞穴的生长趋势为( B )
A.向上、向外 B.向上、向内
C.向下、向外 D.向下、向内
10.(2025山东日照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梵净山位于我国贵州省东北部(图1),山体高大、峡谷幽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2米,山麓海拔仅500米。2.2亿年前,梵净山所在地区为海域环境,海底是古老的变质岩,在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目前梵净山已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孤岛”,即梵净山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坚硬的变质岩,周边低地丘陵为喀斯特地貌(图2)。
(1)简述梵净山变质岩孤岛的形成过程。(8分)
梵净山独特的岩性和地貌,形成了与周围差异显著的“生态孤岛”。这里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 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 000余种。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梵净山形成“生态孤岛”的原因。(8分)
答案 (1)2.2亿年前,海洋中物质沉积形成石灰岩,覆盖在变质岩上;后期随着板块挤压,该地区隆起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逐渐被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难以被水溶蚀的变质岩出露,形成孤岛。
(2)与周边地区相比,变质岩难以溶蚀,形成高大山地,抬升水汽,降水丰富;岩石坚硬,下渗少,地表水源充足;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自然带丰富;高山峡谷,成为气候变化时期物种的避难场所;地形陡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11.(2025陕西西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峡湾密布,草原如茵,森林如带。新西兰南岛把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并置在同一时空中,精炼荟萃成瑰丽夺目的画卷。下图为新西兰南岛水系分布图。
(1)指出新西兰南岛峡湾的分布地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2)指出图中虚线框中山脊线的走向,判断仅在外力作用影响下山脊线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并阐述理由。(8分)
答案 (1)分布地区:西南部沿海地区。
形成过程:受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形成峡湾地貌。
(2)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位置变化:向地势较低的一侧移动。
理由:外力作用使高处物质向低处搬运,长期作用下山脊线向地势低的一侧移动。
解题指导 本题解题关键点包括:峡湾是冰川侵蚀和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山脊线的位置变化则与外力(如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有关,这些作用会使得物质从高处向低处移动,进而影响地形的演化。
考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
五年高考
练重难
重难3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2025河南,14—16,9分)沉积地层是记录区域环境演化的天然“档案”。塔吉克盆地北临天山、东临帕米尔高原,地处西风带。古近纪早中期,塔吉克盆地和帕米尔高原地区曾是海洋,并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后随着帕米尔高原抬升,古海洋从塔吉克盆地退出。下图示意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塔吉克盆地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地层剖面图中可见的证据是( C )
A.浅海沉积地层下有基岩存在
B.浅海沉积地层上有黄土状堆积
C.浅海沉积地层与河流沉积地层交替
D.浅海沉积地层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地层
2.从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图可知( B )
A.褶皱发生的时间早于中新世
B.始新世晚期气候趋于干旱
C.古海洋退出时间晚于渐新世
D.渐新世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3.帕米尔高原抬升至开始显著影响西风气流的时期最可能是( A )
A.始新世 B.渐新世 C.中新世 D.上新世
(2025黑吉辽蒙,7—8,6分)科研团队对某区域地层进行调查后,将地层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下图)。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其中,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区域内呈水平分布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D )
A.早石炭纪、晚石炭纪
B.中二叠纪、晚二叠纪
C.早三叠纪、中三叠纪
D.早新近纪、晚新近纪
5.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该区域主要经历( A )
A.沉积过程 B.侵蚀过程
C.褶皱变形 D.断裂位移
(2022江苏,10—12,6分)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6.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D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7.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8.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D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三年模拟
(2025海南部分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布莱斯峡谷是美国犹他州西南部的一个圆形洼地,以独特的岩柱群而闻名,这些岩柱地质层水平纹路清晰、色彩缤纷(见下图)。六千万年来,在多次造山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该地逐渐发育形成形态各异的岩柱群。完成下面两题。
1.布莱斯峡谷岩柱群的岩石( C )
A.由岩浆喷发形成 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由沉积作用形成 D.由变质作用形成
2.在布莱斯峡谷岩柱群的形成过程中( B )
A.造山运动使岩层水平层理发育
B.温差加剧岩层风化作用
C.流水作用促使岩层厚度增大
D.风力作用使岩柱高度增加
(2024山东淄博三模)丹霞地貌是在红色沉积地层的基础上侵蚀形成的地貌。陕北丹霞地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如多发育在风成红色地层、有黄土覆盖等,其形成过程及景观如下表、下图所示。完成下面三题。
地质 年代 早白 垩纪 晚白 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地质 事件 堆积形 成红色 地层 发育丹霞 地貌及多级 河流阶地 先黄土层覆 盖,后丹霞 地貌出露
3.陕北红色地层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A )
A.砂岩 B.页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4.早白垩纪—新近纪,陕北构造运动的大背景是( B )
A.先持续性抬升,后坳陷
B.先坳陷,后间歇性抬升
C.先间歇性抬升,后坳陷
D.先坳陷,后持续性抬升
5.图示黄土层下覆面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 D )
A.分别为侵蚀、堆积 B.均为堆积
C.分别为堆积、侵蚀 D.均为侵蚀
6.(2025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某河谷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下图为该河谷地质剖面示意图,T1、T2为阶地。调查发现,该河谷自末次冰期以来经历过较为强烈的冰缘地貌过程,也曾多次受到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可形成喷出岩,其中玄武岩和安山岩较为常见,形成玄武岩的岩浆SiO2含量约为50%,形成安山岩的岩浆SiO2含量约为60%。
(1)指出营造该河谷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6分)
(2)推断自T1阶地形成以来该河谷附近的火山至少喷发的次数,并说明理由。(6分)
(3)推测T1阶地上覆岩层中没有安山岩岩层的可能原因。(6分)
答案 (1)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2)两次。T1阶地上覆盖着两层玄武岩(两层玄武岩形成于不同时期),每一层玄武岩至少由一次火山喷发而形成。
(3)火山喷发规模小,能够形成安山岩的岩浆未能覆盖该阶地。喷出的岩浆SiO2含量较低,无法形成安山岩。早先覆盖在该阶地上的安山岩被外力完全剥蚀。
考点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
五年高考
练基础
(2021福建,11—13,9分)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B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A )
练重难
重难4 地质灾害
(2021山东,18,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了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三年模拟
(2025江西九江二模)岩层的原始状态多接近水平,在地质地形图上表现为出露地表的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若岩层发生倾斜且方向与坡向一致,则表现为出露地表的岩层界线弯曲方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上图示意某地地质地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岩层从老到新的顺序是( A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2.容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地点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山东青岛一模)河道演变会对沉积物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发现,1916年以来,长江天鹅洲段河道弯曲程度不断发生变化,某年该河段自然裁弯取直形成天鹅洲牛轭湖,其仅在汛期与长江相通。1999年,沙滩子拦江大堤建成,天鹅洲牛轭湖与长江基本隔断。下图示意天鹅洲牛轭湖概况及1916—2012年采样点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天鹅洲牛轭湖形成时间大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4.M年沉积物粒径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D )
A.长江上游修建水库 B.长江上游落差增大
C.长江流域植被破坏 D.长江汛期洪水量大
5.沙滩子拦江大堤建成对天鹅洲牛轭湖的影响是 ( D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湖水营养化减轻
C.湖水含沙量增大 D.河漫滩湿地减小
6.(2025安徽皖北协作体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庄浪河河谷两侧分布着多个新石器聚落遗址。这些聚落多位于河流阶地边缘海拔2 800~3 200米的河谷台地,背靠山岭。如图示意河谷地带聚落遗址分布。聚落多呈小规模集群状,相邻聚落间距3~5千米,部分聚落外围有简易石墙遗迹。早期河谷上游聚落分布稀疏,中下游密度较高,晚期在气温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聚落逐渐向更高海拔地区(3 200米以上)迁移。河谷中分布着耐寒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
(1)分析新石器庄浪河流域聚落选址的地形优势。(4分)
(2)分析庄浪河流域聚落呈现“集群”及早期“上下游差异”的可能原因。(8分)
(3)推测新石器晚期聚落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答案 (1)河谷台地地形较平坦,便于建造房屋、生活,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便于耕作;(2分)河谷台地,地势较高,避免洪水威胁。(2分)
(2)“集群”原因:聚落集群可协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或防御外部威胁(石墙遗迹佐证);(2分)自然条件优越,吸引人群聚集,聚落相邻,便于交换工具、食物等,实现资源共享;(2分)大型聚落作为中心,带动周边小型聚落发展;(2分)文化传统或血缘关系促进群体聚居。(2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4分)
上下游差异原因:
耕作条件:中下游河谷更宽阔,土层更厚,适宜农耕(上游狭窄陡峭);(2分)交通便利:中下游河段水流平缓,便于渔猎和物资运输(上游交通不便);(2分)灾害风险:上游易受山洪、滑坡威胁,下游安全性更高。(2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4分)
(3)原因:新石器晚期人口增多,需水量增加,低海拔地区水资源减少。(2分)
依据:气候变冷变干,降水减少,低海拔地区水源短缺;(2分)气候变冷变干,冰川融水补给下游的水量减少,高海拔地区水资源较下游丰富。(2分)
专题素养练
(2025江西三新共同体联考)柴埠溪峡谷地处鄂西长乐坪中部,属典型的岩溶峡谷,周边地表起伏较大。下图示意柴埠溪峡谷周边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C )
A.河流切割 B.流水溶蚀
C.构造运动 D.沉积作用
2.雪山坪缺失二叠纪地层,可能是因为( B )
A.二叠纪时期地势较低
B.二叠纪之后地势较高
C.二叠纪地层受张力易破碎
D.二叠纪地层明显位移
3.柴埠溪峡谷形成的关键作用是( D )
A.地壳持续下沉 B.岩溶作用微弱
C.风力侵蚀加剧 D.河流下切强烈
(2025湖南“长望浏宁”四县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南侧盘块有明显的沉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区域的褶皱类型及判定依据分别为( C )
A.背斜 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
B.向斜 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
C.背斜 背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宽
D.向斜 向斜被横断层切断后上升盘核部变窄
5.关于该区域的判定,正确的是( C )
A.河流流向和断层有关
B.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
C.地势大致南高北低
D.曾受到南北方向水平挤压
(2025广东佛山一模)滇西北瓦拉亚窟溶洞出露于怒江大峡谷西岸的石灰岩中,洞穴系统总长达27千米以上,分为上、中、下三层,此结构与下游38多千米处的怒江三级阶地是同一地质时期的产物。下图示意瓦拉亚窟溶洞分层与怒江河流阶地分布。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最先形成的溶洞及河流阶地分别是( D )
A.Ⅰ层和T1 B.Ⅰ层和T3
C.Ⅲ层和T1 D.Ⅲ层和T3
7.瓦拉亚窟洞穴系统从形成到出露的过程,表明该区域( B )
①流水溶蚀明显 ②地壳间歇抬升 ③冰川侵蚀强烈 ④地壳持续下沉 ⑤流水多次下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025湖北八市联考)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如图)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域的核心区和
缓冲区内,主沙丘为大峪沙丘。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呈现增加趋势,表层有大量贝壳粉末。冬季,渤海北部常被大陆冷高压控制,该海岸沙丘脊线在渤海重冰期年份移动速度明显快于轻冰期年份。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增加的沙源主要来自( B )
A.滦河入海河滩 B.渤海沿海海滩
C.岛屿西部土壤 D.大峪沙丘顶部
9.与渤海轻冰期年份相比,重冰期年份该海岸沙丘脊线冬季移动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
A.偏东风更强 B.降水量更少
C.植被更稀疏 D.沙粒更松散
10.为加强对翡翠岛海岸沙丘的保护,最合理的措施是( D )
A.适当开展旅游活动
B.加固加高沙丘形态
C.实施河海污染治理
D.恢复沙丘原生环境
(2025山东青岛一模)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关系密切。下表示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数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中的比例。完成下面两题。
地貌 类型 面积百 分比/% 新石器时代 商周 全部 遗址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水体 0.35 0 0 0 0 0 0 0
冲积 海积 平原 8.51 0 0 0 0 0 0.72 0.60
河流及 漫滩 6.19 0 6.25 2.82 3.54 1.45 3.61 3.39
冲积 平原 49.56 9.09 25 28.17 31.03 36.23 34.62 32.14
洪积 台地 16.71 81.82 50 48.59 47.39 45.65 44.18 46.37
山间 河谷 平原 1.52 9.09 18.75 6.34 2.53 2.17 1.85 2
山地 丘陵 17.16 0 0 14.08 15.51 14.50 15.02 15.50
11.推断古人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是( B )
A.山地丘陵 B.洪积台地
C.冲积平原 D.山间河谷平原
12.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数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中的比例变化,表明( A )
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②聚落选址的海拔由高向低扩展
③古人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
④山间河谷平原的生存条件日趋恶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5安徽蚌埠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尼洋河(见图1)地处西藏林芝,是雅鲁藏布江的一级支流,上游流经高山峡谷,中游呈峡谷—宽谷段相间分布,下游为宽谷地貌(如图2所示),发育网状河道(冲积型河道之一,呈现网状形态的多支河道)。调查发现,尼洋河流域建设多级水电站对下游网状河道产生一定影响。
(1)比较八一镇附近河道东西岸的深浅,并说明理由。(8分)
(2)简述尼洋河下游形成网状河道的有利条件。(6分)
(3)简要分析水电站建设对尼洋河下游河道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1)东岸河道较浅,西岸河道较深。(2分)理由:八一镇附近河道相对平直,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大,(2分)西岸河水多、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以冲刷为主,河道较深,(2分)东岸河水少、流速慢,侵蚀作用弱,以淤积为主,河道较浅。(2分)(说法合理即可)
(2)地势平坦,河道开阔;上中游流经高山峡谷,汛期径流量大,泥沙来源充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泥沙易堆积。(每条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3)水电站建成拦截泥沙,导致下游河道泥沙量减少,河水下切作用增强,河床深度增加,河谷加深;下游冲刷作用增强,增加河岸崩塌风险,影响河道稳定性。(每条2分,共4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