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北美与美国课件(共1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讲 北美与美国课件(共1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1: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美与美国
—— 区域地理 第13讲 ——
North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北美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北美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北美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北美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美国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围
二、北美概况
三、美国
目 录
COTENT
北美洲的位置与范围
考点一
区域认知
A____________岛
B____________岛
C____________岛
D____________群岛
E____________群岛
F____________半岛
G____________半岛
H____________半岛
I____________湾
格陵兰
巴芬
纽芬兰
阿留申
西印度
阿拉斯加
佛罗里达
拉布拉多
哈得孙
美洲的划分
北美地区:墨西哥以北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等地区
北美地区
拉美地区
vs
北美洲
南美洲
vs
拉美地区: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以北地区
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以南地区
中美洲
属于北美洲或南美洲的一部分,一般指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地峡
据图描述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纬度位置:15°N-80°N,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经度位置:60°W-170°W(格陵兰岛有少量的位于东半球),主要位于西半球。
海陆位置: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
相对位置: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分界。
75°
120°
23°26′
66°34′
区域认知
北美洲的位置
地形
区域认知
北美洲的范围
范围:主要包括北美大陆、中美地峡(地峡是连接两块较大陆地或较大陆地与半岛间的狭窄地带)、西印度群岛,为世界第三大洲。
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地峡等地区国家。
经纬度位置:
经度位置:20°W-170°W
纬度位置:30°N —80°N
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
西临太平洋
东临大西洋
北临北冰洋
南临墨西哥湾
读图查找:格陵兰岛、纽芬兰岛、阿拉斯加半岛、拉布拉多半岛、白令海峡、哈得孙湾、巴芬湾、墨西哥湾
区域认知
北美的地理位置
北美概况
考点二
地形特征:
①地形:南北纵列成三大地形区
②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
③海岸线:西海岸南部海岸线比较平直,其余比较曲折,多岛屿和峡湾;
④多冰川地貌。
基础梳理
1、北美的地形
基础梳理
1、北美的地形
A
C
B
D
项目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区
西部
以高原、山地为主
A______山脉、海岸山脉等平行山脉
中部
以平原为主
C__________平原
东部
以低矮的高原、山地为主
B_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高原
落基
密西西比
阿巴拉契亚
拉布拉多
——三大南北纵列带,东西高,中间低。
西部高山区: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年轻,海拔高,多山峰、山间盆地和高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古老,海拔较低,,久经侵蚀,海拔在1000米以下。
太平洋
大西洋
西部高山区
东部高原山地
中部平原
120oW
60oW
中部平原区:南北纵贯、地势平坦;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蚀湖、南部冲积平原。
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













密西西比河平原
密西西比河
阿巴拉契亚山脉
基础梳理
1、北美的地形
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挤压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和间歇泉;
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多内生矿床和变质矿床,多金属矿产。
思考1:分别说明落基山脉高大、多温泉和间歇泉,有色金属矿丰富的原因?
01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气候类型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思考: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思考: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
③气候受地形影响大
分析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异同及原因?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1FECB4D8-DB02-4DC6-A0A2-4F2EBAE1DC90}
共同特点
主要原因
不 同 特 点
主 要 原 因
分析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异同及原因?
大体分布于中纬地带的大陆西岸
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
①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在北美高
②其分布区的东西宽度,在欧洲比在北美宽
①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影响的纬度范围
②欧洲中纬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延伸,利于西风影响的深入;北美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阻挡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分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的成因。
主要受其地形决定:北美洲的地形基本由三部分组成—西部为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
北美大陆面积和大西洋的面积比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小,夏季风的势力也较亚洲的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问题3:结合材料2,O、P、Q大致在同纬度,比较三地气温的高低,并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原因?
O>Q>P
原因:O:西部南北走向高大山脉,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气温高;
Q:高原山脉低矮,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弱,受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P:中部平原,极易受南下冷空气影响,气温低。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北美1月平均气温和风向
北美7月平均气温和风向
问题:描述北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形特征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西岸:降水由沿海向内陆急剧减少;东岸: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西部:南北走向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的暖湿气流,山脉西侧为迎风坡,形成丰富地形雨;山脉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东部:高原山地低矮,对大西洋暖湿气流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阻挡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山脉西侧为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山脉东侧高原盆地,为背风坡,干旱少雨。
西部沿海气候呈狭长型
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西海岸冬季气温较高。
西部高大山地——南北走向




西





分别分析西部高大山地、中部平原以及东部低缓山地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西




冬季,极地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中部气温急剧下降,形成暴风雪、寒潮等天气。
夏季,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北上,中东部普遍暖湿。
中部平原,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汇处,气旋活动频繁,多飓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中部平原——南北贯通,平坦
增强了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分别分析西部高大山地、中部平原以及东部低缓山地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西








夏季,对大西洋湿润气流阻挡作用弱,降水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
冬季,对南下寒冷气流阻挡作用弱,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低。
东部高原山地——低矮
分别分析西部高大山地、中部平原以及东部低缓山地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基础梳理
2、北美的气候
中央大平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
落基山脉
北冰洋
干冷
墨西哥湾
湿热
气象灾害频发
加拿大与美国北部——冬季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会出现大风、寒潮天气
北美大平原——春、夏之交冷暖空气交汇会产生强对流天气,常有龙卷风
墨西哥湾——夏秋雨季常受飓风侵袭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 追风人” ,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真题溯源
(2018年全国卷II)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 追风人” ,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真题溯源
(2018年全国卷II)
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
空气受热抬升;
冷暖气团交汇抬升;
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地形条件:北美洲三大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势特点,使得贯通南北的中部平原成为南北气流的通道。
冷暖气流:从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可以长驱直入抵达美国南部;而从墨西哥湾来的暖湿气流,也可以毫无阻碍地北上,冷暖气流经常性的交汇。
地理位置: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南部墨西哥湾属亚热带海域,水汽充沛,大气不稳定,容易满足龙卷风产生的条件。
龙卷风形成过程示意图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
2.由于冷暖气流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层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向上发展,形成龙卷核心。
4.当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 追风人” ,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真题溯源
(2018年全国卷II)
①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
②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 追风人” ,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真题溯源
(2018年全国卷II)
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①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②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
③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马更些河
圣劳伦斯河
密西西比河
科罗拉多河
哥伦比亚河
1
2
3
4
5
基础梳理
3、北美的河湖
密歇根湖
苏必利尔湖
休伦湖
伊利湖
安大略湖
北美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源于美国境内,纵贯美国,全长6262公里,为世界第四长河。
自北向南在新奥尔良注入墨西哥湾,在入海口形成了鸟足状三角洲(河口位置(30°N,90°W))。
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航运便利。
基础梳理
密西西比河
基础梳理
3、北美的河湖
世界第四长河__________河,自北向南流入________湾。
密西西比
墨西哥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呈树枝状(羽状)水系。
水量丰富(降水丰富)
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
含沙量较小(流经半湿润、湿润地区)
有结冰期(干流上游、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1~2月结冰)
分析密西西比河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原因。
平原沉积环境稳定;
支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之后,因流速减缓沉积下来;
河流从森林、草原携带的泥沙富含养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密西西比河平原形成深厚的土层;
密西西河流域夏季暖湿,冬季寒冷,年较差大,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基础梳理
密西西比河
河流发源于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自东北流向西南,途经科罗拉多高原,在墨西哥境内注入加利福尼亚湾。沿途水流湍急,利于开发水能。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下切。
科罗拉多河
基础梳理
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峡谷两侧悬崖壁立,岩层清晰可见,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被称为“活的地质历史教科书”。
科罗拉多高原
Colorado River and Grand Canyon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源头海拔超过3000米,上游山区平均降水量在400—500mm(冬季降水居多),70%的径流量集中于4—7月。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峡谷呈V形。科罗拉多高原所在地区本来是一片略微倾斜的平原。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罗拉多河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以积雪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夏汛;上游流量大,下游流量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大;水能较丰富。
问题探究
3、北美的河湖
1.推断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的主要岩石类型:
沉积岩。水平层理明显,具有代表性化石,古生代到新生代岩层均有分布。
2.推测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过程:
外力搬运的物质在低处沉积,固结成岩;
由于内力作用,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致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
地势抬升导致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加大,河水流速加快,下切侵蚀能力增强,在风化和强烈的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河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基础梳理
科罗拉多河
从安大列湖东北端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圣劳伦斯全长1287千米,2/3 为美国和加拿大界河。由于流域内降水丰沛,加上有五大湖调节,具有流量大而稳定的水文特征。
基础梳理
圣劳伦斯河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称。
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蚀洼地积水,便形成五大湖。
基础梳理
3、北美的河湖
五大湖
五大湖的湖盆主要是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冰蚀洼地。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之外,其他四湖均为加拿大和美国共有。
通过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
基础梳理
3、北美的河湖
世界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流水侵蚀)
尼亚加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分为南北两段,北端呈半环状,名马蹄瀑布,属加拿大;南端称亚美利加瀑布,属美国。美、加两国均在瀑布之上修建了大型水电站
尼亚加拉大瀑布
Colorado River and Grand Canyon
问题探究
五大湖雪带
读五大湖雪带分布图,简述图中雪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岸、南岸、东南岸。
原因:冬季西北风携带的冷空气经过湖面增温增湿,在五大湖东岸、南岸、东南岸经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问题探究
大湖效应
举例说出中国、日本能出现类似雪带的地区。
中国山东半岛北部(威海、烟台等地),日本本州岛西北侧和北海道西侧等。
日本海
1.在大湖效应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来自于高纬的冷空气。这种冷空气含有的水汽较少,一般不能造成大范围的降水;
②未结冰的水面,可以为冷空气提供充足的水汽和热能,使原先的冷空气“变性”——形成较为暖湿的气流;
③在向风岸遇冷气团或地形的抬升,这样方便暖湿气流在此凝结并形成降水。
①水汽温差越大,降雪量越大
②掠过的水面越广,降雪量越大
③略过水面后抬升幅度越大,降雪量越大
2.大湖效应的影响因素:
问题探究
大湖效应
基础梳理
4、北美的资源
石油、天然气(墨西哥湾)
煤炭(阿巴拉契亚山脉)
铁(北美五大湖区)等
(1)矿产资源
(2)森林资源
水能资源
渔业
资源
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美国科罗拉多河胡佛水坝
纽芬兰渔场
5、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基础梳理
人口:5.52亿人口(人口过亿的有美国、墨西哥),自然增长率较低,
人种:白色种人、黑色种人
语言:主要通用语言为英语
宗教: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民族:大部分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5、居民——移民汇集的大陆
人口3亿多,居民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组成,其中,欧洲各国移入的白色人种占80%以上。
基础梳理
当地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黄色人种)。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因纽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人数很少。当欧洲人到来后,原住民遭到大规模屠杀,此后又从非洲运来大量黑种人作为劳动力。
美国
考点二
美 国
地跨寒带、温带、热带,美国国土由本土和海外州组成
本土48州和一特区,海外包括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
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频大西洋、南扼墨西哥湾,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一)美国的地理位置
基础梳理
1、美国的地理位置
基础梳理
美国本土
30°N—50°N,中纬度为主;
120°W—70°W之间;
两个海外州
阿拉斯加州:地处北美洲西北部,北临丙北冰洋,南临太平洋,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属高纬度地区(北极圈穿过)。
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属于大洋洲的热带海域(北回归线穿过)。
属于火山岛;沿太平洋板块中部的裂缝喷发出的岩浆形成。
位于太平洋中部,是亚洲、澳洲、美洲之间的航空、航运枢纽,是亚太地区的中转站,是海底光缆集中地、是重要的信息枢纽;
有“太平洋十字路口”和“美国通往亚太的门户”之称。
分析夏威夷岛的成因及重要性
人种: 白人为主
人口: 3.27亿(2018)
主要在沿海平原
和五大湖区
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
民族: 多民族,移民国家
近几十年人口流向:由东北向南部和西部迁移
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东北污染较严重,同时冬季冷;
而南部西部环境较好,气候较好.
2.美国的地理位置
基础梳理
移民汇集
以白种人为主,信仰基督教。
当地土著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黄种人)。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生产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世界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但仍需进口咖啡、可可、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
(1)农业生产特点:现代化
美国是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农场的高度市场化、专业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是美国现代农业重要支撑。
3、美国高度发达的农业
基础梳理
(1)农业生产特点:地区专门化
含义: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依据:
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目的: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3、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基础梳理
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咖啡、可可等热带产品需要进口
高度机械化
专业化大生产
商品率高
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平均每个劳动力可供76人消费,不仅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
世界最高的农业生产效率
3、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基础梳理
{C4FDDA75-634F-4911-8DF6-88F6A84DDE9D}农产品
产量(%)
位次
出口量(%)
位次
玉米
41
第一
65
第一
小麦
12
第二
33
第一
稻米
5
第四
16
第三
大豆
47
第一
67
第一
棉花
16
第二
24
第一
肉类
17
第二
14
第一
牛奶
15
第一
3
第七
鸡蛋
10
第一
9
第二
美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3、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基础梳理
{59A5B072-CDB9-4E88-81D3-B2FD14EECFF7}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有利
自然
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机械装备
生产技术
经济效益
交通
不利
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地处亚热带、温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作物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黑土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的灌溉水源
发达的工业为机械化提供装备
农业科技水平高,农业成果推广快
交通运输网络完善
冻害、飓风、龙卷风
01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
基础梳理
3、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
农业带分布图
Agricultural belt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United States
基础梳理
5
2
3
3
4
1
8
9
6
玉米带
小麦带
(冬)
小麦带
(春)
乳畜带
棉花带
混合农业带
亚热带作物带
水果和灌
溉农业带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7
小麦和林牧业区
3、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玉米带
基础梳理

玉米带
分布
中央大平
原中北部
发展条件
①地势低平,土层深厚;
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③采用大豆、玉米轮作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小麦带
(冬)
小麦带
(春)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小麦带
分布
美国中部和北部
发展条件
地势平坦(高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冬季较长且严寒,适宜小麦生长。北部是春小麦、中部是冬小麦。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美国商品谷物大规模经营,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美国先进的科技,值得我国广大农业区借鉴;美国农业一体化是它最先进的地方,我国农业区应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问题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哪里?该区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什么?
问题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对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借鉴意义?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
农作物:小麦、玉米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南方:热量较好,冬小麦;
北方:热量较差,春小麦。
对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借鉴意义: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应;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乳畜带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基础梳理

乳畜带
分布
五大湖及
东北部地区
发展条件
①气候冷湿,光热条件不足,适宜牧草生长;②土地较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③城市和人口集中,畜产品市场广阔;④靠近玉米(饲料)带
棉花带
基础梳理

棉花带
分布
35°N以南
发展条件
①热量充足,无霜期长;②春夏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③由于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已衰落,现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基础梳理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分布
西部的高原、盆地
发展条件
①干旱少雨;
②面积辽阔;
③多天然牧场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水果和灌
溉农业带
基础梳理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分布
西部沿海
地中海气候区
发展条件
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干燥,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种植葡萄,柑橘等水果。
2、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水果和灌
溉农业带
基础梳理
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种植葡萄,柑橘等水果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1
1
2
3
4
5
6
7
乳畜带
混合农业区
棉花带
亚热带作物带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小麦区
玉米带
小麦带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适合种小麦;
北部冬季气温低,主要种植春小麦,中部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
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
乳畜带
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宜谷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棉花带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棉花收摘期晴天多,粉砂质土壤,适合棉花生长
玉米带
春夏气温较高,玉米喜温、喜光、喜湿,需水量大;玉米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长
3、美国的农业——主要农业带的发展条件分析
基础梳理
思考:分析美国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的利与弊。
好处:①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便于集中管理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③便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产品质量;
坏处: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污染环境。
3、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基础梳理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VS 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
归纳美国高度发达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对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借鉴意义: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应;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读“美国本土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1)图中阴影区域的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与①小麦区相比,②小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政策 D.市场
(3)图中小麦区和玉米带共同具有的区位优势是(  )
A.光、热、水资源丰富 B.地广人稀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气候湿润,降水充沛
D
B
B
针对训练
(1) 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柑橘、水稻 B.苹果、小麦
C.甘蔗、玉米 D.葡萄、土豆
(2) 图示农业带内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粮食危机
C.农业科技 D.经济效益
(2021·浙江省6月选考)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征明显,下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局部图。完成(1)~(2)题。

D
B
高考呈现
美国农业高度依赖机械化,造成农业能耗巨大
耗水量大,建设水利工程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生态问题
高耗能、高耗水
高污染、不环保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激发害虫抗药性
农田受到污染,毒素积累到农作物中,危害人体健康
农业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波动,农产品过剩也成为美国农业的问题。
农产品过剩
美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基础梳理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黑色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辽阔的土地。风暴从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黑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持续了3天。3亿吨土壤被刮走,风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
农业解决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西部地区“黑风暴”的成因。
①春夏之交,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②冷空气活跃,多大风天气;
③过渡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裸露,提供大量沙源;
美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基础梳理
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
节水农业
精确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础梳理
{DA424B15-F84D-4840-96A2-33FB246573CA}生产方式
含义
主要优点
生态农业
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水农业
指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主要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减轻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量,节约了 ,避免了 。
精确农业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
提高作业效率;能够精确施肥和施药,减少污染和浪费
有机农业
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使用粪肥和绿肥
避免了 及 ,又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处方农业
是指在购买化肥、农药之前,先请技术人员到现场勘查,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的程度,结合用地规模,开出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
杜绝了 的滥用,能够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
水资源
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板结
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
美国“智慧农业”
美国农业生产及经营环节借助于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流程的数据共享及智能决策。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是实时监测并查清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田地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状况(如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使用红外成像系统配合卫星鸟瞰和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情况,配合生物量地图系统及时判断作物是否缺少营养素,将数据传给化肥供应商,直接获得当下最适合作物生长的肥料配方,从而通过智能设备调节耕作过程中的水、肥等生产要素投入量。
说明美国发展“智慧农业”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节水肥状况,改善了农产品质量;
精细化生产,实现农业节水、节药、节肥,使产品更加绿色安全;
大数据分析,智能设施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美国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
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居世界前列。
基础梳理
自然资源
铁矿:五大湖的西部
煤:阿巴拉契亚山脉。
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有色金属:西部地区(板块边界,多岩浆活动)
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的能源、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工业
主要部门
主要城市
有利条件
钢铁、汽车、化学等.
纽约 最大城市和港口
华盛顿 首都
芝加哥 钢铁中心
匹兹堡 钢铁中心.
底特律 汽车工业
丰富的煤铁资源
便利的海运、内河运输
农业基础好
历史悠久
东北工业区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工业
3、美国的工业
问题探究
材料2 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日本、西欧各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逐渐呈现衰落趋势,钢铁、汽车、化学、机械等部门的发展停滞不前。由于东北部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交通拥堵、地价昂贵、高税收等原因,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遗弃的设备锈迹斑斑,因而又被称为“锈带”。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阳光地带”,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区则迅速崛起。 
2.分析美国本土东北部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日本、西欧等国家的激烈竞争;
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高税收等;
③新技术革命冲击;
五大湖区经济因当地矿产、水运和制造业而崛起。这里城市众多,如芝加哥、多伦多、底特律、布法罗、克利夫兰等。底特律曾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城,与汽车制造业有关的零部件生产也相当发达。随着日系、欧系汽车的崛起,底特律逐渐衰落,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市正式宣告破产,此后数年,实施有效的整治措施,底特律的城市活力逐渐恢复。
(1)说明五大湖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2)说出底特律“恢复活力”的整治措施。
3、美国的工业
问题探究
东北部工业区
区位条件:
①煤铁资源丰富;②水源充足;
③城市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④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⑤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⑥农业基础好,为工业提供原料;
整治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整治污染,美化环境;
投资基建,引导人口回流;
加大科技投入,对失业人员再培训。
南部工业区
主要部门
主要城市
石油化工、飞机、电子、宇航
休斯顿(石油化工、宇航)
迈阿密、新奥尔良
亚特兰大等
主要部门
主要城市
飞机、电子、宇航等
旧金山(新兴电子工业中心“硅谷”) 西部最大港口
洛杉矶电影城 西部最大城市(飞机、精密仪器,影视中心)
西部工业区
{45268BB7-C8F4-4F70-B683-3F43C2407B99}
条 件
部 门
主要城市
运输条件

东北部
煤、铁、水运、肥沃平原,农业发达、历史悠久
汽车
钢铁
化学
纽约(美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港口) 、华盛顿(首都)、芝加哥(密歇根湖南部、中部交通、工业中心)、底特律、匹兹堡
大西洋沿岸多良港;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

南部
石油、交通、洁净环境
石化
飞机
宇航
电子
休斯敦(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发展中心)
墨西哥湾的港口;
铁路运输
西部
技术、海运、充足的阳光、洁净环境
宇航
飞机
电子
洛杉矶(美国西部最大城市,好莱坞影视中心) 、旧金山(“硅谷”电子工业中心、华人最多的地区)西雅图
太平洋沿岸多良港;
贯穿美国东西的铁路线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工业
Silicon Valley Industrial Park, USA
美国硅谷工业园区
美国“硅谷”工业特点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基础梳理
3、美国的工业
3、美国的工业
问题探究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迅速,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或超过了27%,众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为“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结合图文说明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硅谷”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并提供了“硅谷”第一个科研工业区的地盘。现在,斯坦福大学在基础研究中,对“硅谷”的贡献仍然是重要的。
便捷的交通。“硅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军事订货。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其订货额一度占“硅谷”总产值的40%。
了解硅谷
视频拓展
服务业是美国经济的主导,占国内GDP的80%,全美超过3/4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
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对外贸易发达,是全球第三大出口,第一大进口国。
主要出口:机械、飞机、电子设备武器等。
主要进口:石油、纺织品、天然橡胶等。
4、美国的服务业与对外贸易
基础梳理
美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千姿百态、风光多样。人文景观、大型文化游乐设施(迪士尼、好莱坞)等丰富。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大国。
5、美国的旅游业
基础梳理
美国城市化水平高,形成了三大城市带。包括华盛顿、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旧金山、洛杉矶、休斯顿等城市。
3、美国的主要城市
基础梳理
加拿大
考点三
加拿大地处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998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地广人稀,人口、重要城市、交通线集中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
加拿大的森林、矿产、水能、渔业资源丰富,工业和农牧业发达。
基础梳理
1、加拿大地理概况
①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
②多为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及发展牧业;
③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和经营的地区,开发历史悠久;
④邻近经济发达的美国;
⑤交通便利。
90%以上的人口、重要城市、交通线集中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的原因
基础梳理
1、加拿大地理概况
世界最大的渔业出口国
加拿大外接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内拥五大湖,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渔业国之一。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
不仅可以大规模的开发捕渔业,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拥有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可发展淡水养殖业。

基础梳理
1、加拿大地理概况
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底部沉积着大陆带来的泥沙,利于鱼类产卵发育。
寒暖流交汇海区:饵料丰富,冷水性与暖水性鱼类集聚。
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
基础梳理
1、加拿大地理概况
课程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