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观测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观测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9:2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测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第五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二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风是周围流动的空气,我们无法直接观测风。聚焦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着手,思考如何观测风,找到观测风的方法,并通过室外观测风的活动将科学理念加以运用。本课教材围绕“观测风”的问题,先是利用地面物体感知风,然后是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如何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这里教材设计了3个活动:一是根据地面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二是制作小风旗,三是利用制作的风旗到室外观测风。学生完成观测活动后,通过研讨,比较不同观测工具测量的异同,体会借助工具和统一评价标准对测量的作用。拓展部分,了解蒲福风力等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能感知风的存在,但对风力分级、风向判断缺乏系统认知: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蒲福风力等级”对学生来说相对复杂,教学中需简化蒲福风力表。制作风旗和分级观测需结合动手实践与数据记录,学生易因操作不严谨导致结果偏差,教师需要强调观察与记录的规范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风向由风吹来的方向决定,风力可按等级划分,理解不同观测方法可能产生差异。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观测数据,分析工具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探究实践:能用轻便材料制作简易风旗,并规范记录2分钟内的风力和风向,尝试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实际风力。
态度责任:培养严谨记录的习惯,感知科学工具对认识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风力、风向的观测方法。
难点:动态风中判定稳定风向与风力等级,理解不同观测工具的结果差异。
【材料准备】
教师:蒲福风力表图解、多媒体课件。
小组:轻薄布料、吸管/木棍、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风的谜题
1.出示“蒲公英被风吹散”、“红旗迎风飘扬”、“风吹乱头发”的图片,提问:图中是什么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描述风。
2.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师生问答中了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初步形成风是一种天气要素,风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并引出后面观测风的内容。
二、探索:观测三步曲
1.活动一:自然物体观测法。
教师提问:风有大小和方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地面的物体进行观测。可以借助地面物体如青烟、红旗、树叶等物体判断风力的大小。介绍蒲福风力等级并观看视频。
教师讲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8个方位表示。
2.活动二:制作一面小风旗。
向学生展示小风旗,引出本节课将借助小风旗这一工具来观测风。介绍制作小风旗的材料及制作步骤,并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风旗的活动。
3.活动三:利用风旗观测风。
先让学生用嘴吹一吹小风旗,并结合风速等级表,体验如何利用小风旗来判断风速和风向。学生明确到室外观察的任务和注意事项后,带领学生到室外操场观测风。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风的特点和对生活的观察,提出观测风的方法,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利用简单工具和统一评价指标对观测和记录的重要性,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利用自己制作的小风旗到室外观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能力。
三、研讨:
1.提问:借助不同物体、使用不同方法观测风,结果相同吗
预设:可能不同,风旗比自然物体更灵敏,如树叶在1级风时可能不动。
2.提问: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 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我们怎么判定风力和风向
预设:记录多次数据,取最常见值。
设计意图:在观测风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风力时大时小,观测时没有风,风向不是固定不变的等,在观测的过程中引发对风的思考,逐步形成天气是变换的概念。通过对比观测结果,渗透“工具优化科学认知”的核心思想。
四、拓展:风向袋与风向标
1.观看介绍观测风的工具的视频:风向袋和风向标。
设计意图:关联真实科学工具,打通课堂与气象科学的联系,培育实证精神。
【板书设计(生成)】
风速:风的大小
观测风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学生记录单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