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9: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第七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二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聚焦部分,通过直接提问“我们已观测的天气记录包含哪些信息?天气预报告诉我们什么?”,锚定本课核心目标——对比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预报信息。探索环节包含两个关键活动: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记录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信息并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二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天气观测记录单。研讨环节通过问题链展开:首先分析天气观测记录与预报信息的异同点,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各天气信息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和气温变化规律分析解释,最后讨论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拓展部分展示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信息,出示12月海南岛和东北地区的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纬度、地形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预报有日常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处于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能识别常见天气现象,但对天气符号的规范使用、气温变化规律等缺乏深入理解,观测记录时可能存在主观性强但数据整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借助直观材料,如天气符号图片和实践活动,降低学习门槛,同时强化观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天气预报包含气温(最高/最低)、天气现象、风向、风力等核心信息。掌握常见天气符号的含义,能准确识别晴、多云、阴、雨、雪等天气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分析两者的异同点,理解预报的预测性特点。结合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和气温变化规律,解释预报与观测差异的原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规范记录天气观测数据,使用天气符号描述天气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天气预报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持续关注天气的兴趣,体会天气预报对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户外观测时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预报的核心信息构成及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难点:理解天气预报的预测性本质,解释观测与预报差异的原因。
【材料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
小组:天气观测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天气的语言
播放一段简短的天气预报视频,提问:天气预报里说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提问“天气预报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数据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动机,并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索:天气信息大揭秘
1.活动一:解码天气预报。
符号认知。出示天气符号卡片,寻找其中的规律和特点。通过 “连连看” 游戏,帮助学生记忆晴( )、雷阵雨( )、大雪( )等典型符号。
信息提取。出示天气APP中的图片,学生提取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信息,并完成记录单。
2.活动二: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出示班级之前的天气观测记录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测记录里包含哪些信息,并完成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图片信息提取与符号游戏,规范天气现象的表征方式,突破符号记忆的难点;其次通过回顾班级观测记录单,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培养数据整理能力。活动设计注重小组合作与动手实践,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研讨:天气预报的奥秘
1.提问: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何异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小组合作,填写天气观测与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学生分析差异并记录发现。相同点:都有云、温、风等要素。不同点:观测是某地单次具体值,预报气温是某区域范围值。观测受实时条件影响,预报基于模型预测。例如,中午实测气温>预报值。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预报给出日均或时段范围,如25-30℃,但正午太阳直射可能使局部微环境,如水泥操场短时超预报上限;人工测温若在阳光直射处进行,温度计示数可能偏高。
2.提问: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预设:传统媒体渠道——电视天气预报、广播电台、报纸专栏。数字工具与互联网——天气应用程序(APP)、气象网站、智能设备语音助手。社区与专业服务——学校气象站广播、气象服务热线、社区公告栏。
设计意图: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度思维对话,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一个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预报的预测性本质,建立“日气温变化规律”的科学模型;第二个问题“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则渗透信息筛选与科学态度教育。
四、拓展:天气的地域密码
播放某一天的全国天气预报,并展示12月海南岛和东北地区的天气图片,提问: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为什么差异大?引导学生思考纬度、地形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海南岛与东北地区的天气差异,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单一地区天气变化”的研究视角拓展到“不同地域天气差异”的比较研究,渗透纬度、地形等地理因素对天气影响的跨学科思维。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