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最后一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二点“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2年级)”。
教材通过表格对比、问题研讨、角色扮演等形式,旨在让学生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活动的具体影响,认识到不同人群对天气需求的差异性,并初步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内容直观、贴近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常见的天气现象已有基本感知,能简单描述天气对自身活动的影响,对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生活场景、动植物对天气的反应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观察、记录、简单分类和表达交流能力,能进行小组合作,但系统分析问题、深度探究的能力仍需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天气会对人类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产生影响,理解不同天气状况下,人们需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也存在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对不同人群在相同天气下的不同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培养根据天气预报信息提出合理应对方法的能力。
探究实践:经历记录天气预报的过程,提高观察和记录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养成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树立爱护自然、关注动植物与天气关系的环保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制定应对天气变化的方法。
难点:理解“好天气”的标准因人而异,即天气影响的相对性。
【材料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所需的简单道具。
小组:周末天气预报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天气与生活
1.教师展示几张不同天气下人们活动的图片,如晴天小朋友放风筝、雨天人们打伞出行、雪天堆雪人、高温天建筑工人在烈日下工作,提问:同学们,图片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天气怎么样?你觉得这样的天气对他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天气就像一位看不见的导演,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天气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快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聚焦到“天气的影响”这一主题上,为后续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探索:感知影响
1.活动一:记录周末天气预报。
回顾课前任务: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提前记录了这个周末的天气预报,谁愿意分享一下?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记录的周末天气预报。
根据这个预报,你觉得这个周末适合出游吗?为什么?学生简单交流想法。教师引入核心任务:天气到底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有哪些具体影响?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天气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2.活动二:天气变化与应对办法。
教师展示教材上的“天气变化与应对办法”。课本上给了我们一个表格,列举了像下雨、高温这样的天气变化对一些活动的影响和应对办法,但有些格子还空着,需要我们一起来补充完整。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表格中所有的空白格。
3.活动三:对天气的不同反应。
学生分组完成表格补充,如填写下雪时环卫工人、游客的反应,刮风时帆船手的活动及应对办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记录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学会根据天气预报信息思考应对策略,落实科学探究实践目标。
三、研讨:恶劣天气与“好天气”
1.提问:我们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预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教师补充相关视频(台风与高温)。
2.提问:不同的人对“好天气”的认识是一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预设:“好天气”的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人的需求和目的。农民眼中的好天气是丰收需要的光照、雨水,久旱盼雨的地区认为一场雨就是好天气,打算去沙滩玩的人眼中的好天气是大晴天,怕晒的人认为多云和微风更舒适。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影响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人群因需求和工作性质不同,对天气的反应也不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天气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拓展: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1.观看视频,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2.角色扮演小话剧: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太阳、乌云、小雨、寒风、雪花等天气角色,另一组扮演动植物。学生根据对天气影响的理解,即兴表演“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小话剧,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后分享感受。
3.观看视频,了解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将知识延伸到天气与动植物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角色扮演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落实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激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