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单元起始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一点“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天气现象,建立“天气是短时大气状况”的科学观念。
教材内容形成三个认知阶梯:生活经验→方法建构→实践应用。聚焦部分通过彩虹现象导入唤醒天气感知,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回忆对天气的感受。探索部分设计了三个分层活动,活动一积累天气词汇,通过表格引导建立观察维度(冷热/阴晴/刮风/雨雪/特殊现象);活动二记录今天的天气,通过图文记录单,落实观察与描述能力,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完成天气观测维度方法的建构;活动三阅读资料,通过大气圈的科普阅读,认识天气与大气的关系。研讨部分总结天气观察维度并分享对于大气圈的认识。拓展部分通过“多次天气记录表”,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观察记录方法落实到长周期活动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能够基于生活经验识别并说出2-3种常见天气现象,如晴、雨、风等,他们对彩虹等特殊现象兴趣浓厚,并具备初步的图画记录能力;然而,他们在描述天气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如仅关注单一特征,难以理解天气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大气圈的作用,记录形式也较为单一。针对这些挑战,本课将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描述锦囊”——冷热/阴晴/刮风/雨雪/特殊现象,帮助学生系统观察,利用动态大气圈模型和角色扮演活动突破认知难点,并提供图标贴纸、结构化描述框架等多元表达工具支持学生进行更丰富、更科学的记录与表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天气是短时大气状况,识别阴/晴/雨/风等基础天气现象,了解大气圈是天气发生的场所。
科学思维:运用分类法整理天气词汇,比较不同天气的视觉特征,如彩虹与普通雨天的区别。
探究实践:用多个维度描述天气特征,如“凉爽的多云天气”,在记录单中用图文记录当日天气。
态度责任:通过“天气发现墙”建立持续观测兴趣,讨论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多维观察体系,冷热/阴晴/刮风/雨雪/特殊现象。
难点:理解大气圈与天气的关系。
【材料准备】
教师: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磁贴式板书组件。
学生:记录单,彩笔,晴天、雨天的生活照片或简笔画。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美丽的彩虹
1.教师播放彩虹情境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雨后天空的变化。抛出锚定问题:“彩虹出现前后,天气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踊跃描述现象,如“先下大雨再出太阳”、“从乌云密布到晴空万里”。
2.教师顺势展示“聚焦”版块文字——“关于天气,我们还知道什么”,组织学生用便签纸写下已有认知,将便签分类张贴形成“天气知识树”。
设计意图:用动态情境激活生活经验,诊断前概念,生成天气词汇库,聚焦观察描述能力培养,明确本课目标。
二、探索:气象三重奏
1.活动一:天气词语宝藏。
学生以小组竞赛形式完善教材图1表格,补充刮风(微风/狂风)、阴晴(多云/放晴)等类别词汇,能力强者可创建新类别如特殊现象(彩虹/雾)。教师为薄弱组提供天气词卡支架。同时,组织天气表演秀——学生用肢体表现“电闪雷鸣”等词汇,在具身认知中强化对天气的认识。
2.活动二:今日天气画报。
学生领取记录单,画出太阳、云朵、下雨等天气,画图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参考天气卡片;在结构化描述栏填写“看到灰色层云,感到凉爽”等语句。
3.活动三:大气舞台。
学生用荧光笔精读课本科普文本,圈出“大气圈”、“风、云、雨、雪”等关键词;教师播放大气圈的介绍视频。
设计意图:三重探索活动对应教材设计:词语分类任务通过竞赛与表演实现生活语言向科学术语的转化;分层记录单用画图和结构化描述栏,实现差异化表达;大气圈文字介绍与视频科普,破解“大气圈”的陌生概念。阶梯式设计遵循“经验→原理→应用”的认知逻辑,落实新课标“做中学”的理念。
三、研讨:发现异同
1.教师选取三份差异化记录单投影展示:第一份突出温度感受(穿着外套仍觉冷),第二份聚焦云型变化(云朵像棉花糖),第三份记录特殊现象(15:09操场出现彩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什么观察同一天气会得到不同记录”,学生通过辩论发现主观感受与客观现象的区别。
2.教师追问核心问题:“所有天气现象的共同家园在哪里”,学生齐指板书大气圈模型,总结“风、雨、虹都在大气圈发生”。此环节通过思辨深化认知,强化“描述需兼顾客观与主观”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份聚焦不同维度的记录单(温度/云型/特殊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主观感受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直接呼应教材研讨问题①——不同记录维度。大气圈模型的集体指认环节,则通过具身参与强化核心概念,解决问题②——天气发生场所,在思辨中培养“描述需主客观结合”的科学态度。
四、拓展:21天观天计划
教师发布长周期任务:改造教材记录单——增加“新发现”记录特殊天气,如“早上起来有浓浓的雾”。学生现场制定首周目标,如“每天放学记录云量变化”、“追踪彩虹出现规律”等。教师建立线上分享群,鼓励上传“天气故事”短视频,如“与晚霞的邂逅”等。
设计意图:“21天观天计划”改造教材记录单——增加“新发现”强化特殊现象捕捉,对接“多次观测”要求,同时将课堂观察延伸至真实生活。该设计通过长周期任务培育持续探究习惯,体现新课标“跨课时实践”的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生成)】
我们关心天气
【学生记录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