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第三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一点“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气温计的读数方法,这节课就要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聚焦部分,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探索部分,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气温变化示意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研讨部分,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分析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思考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描述气温的优点。拓展部分,通过观测和调查了解一天中的最低气温。
【学情分析】
测量气温是在学生认识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线上课中无法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三年级学生比较难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完成测量气温的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气温变化的趋势,归纳测量规范的重要性,如“同一地点”保证数据可比性。
探究实践: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气温变化示意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感知科学测量对认识自然规律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气温测量规范,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
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一天中的气温。
【材料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气温计、记录单、彩色笔。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冷暖小侦探
1.出示图片:判断一下,哪张是夏天的深圳,哪张是冬天的深圳?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并说明理由。
2.四季的气温是有明显变化的,一天中的气温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思考:一年的气温不同,一天的气温可能也不同,可以用气温计来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以“深圳冬天和夏天的气温不同”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测量气温的必要性,如果想准确知道气温的变化需要用气温计进行测量。同时,学生明白气温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研究的气温是天气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二、探索:测温三部曲
1.活动一: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说明气象学中对气温的定义,阅读书本中关于气温计的使用方法,进而引出测量气温时的注意事项。
2.活动二:实地测量。
观看视频,学习实地测量的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通风、阴凉处悬挂好温度计,并做好小组分工,分5个时间段记录数据。
2.活动三:数据可视化。
在气温计模型图上用彩色笔标记液柱高度,连接液柱顶端形成气温变化示意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观察更多地方的一天内气温的变化,呈现什么规律?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设计意图: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理解注意事项的缘由,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严格按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变化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三、研讨:数据里的秘密
1.提问:我的记录和同学的记录相同吗?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预设:测量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测量方法不对,那么测量结果肯定是错误的。气温计放置的位置或时间不对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提问: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早晚气温低,午后温度高。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3.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这样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预设:能够直观看出气温的高低,发现气温变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气温计的深层思考,这节课学生不但会正确使用气温计,而且能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但为什么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是每天的气温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柱状图有什么优点,这些问题也许有些学生并没有思考过,通过师生的讨论,学生会对气温计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也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四、拓展
1.追踪夜间气温:从放学后到睡觉前,继续每隔2小时测一次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同时通过查阅天气资料,了解当地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
2.视频:为什么中午太阳最高,气温却在14点达到峰值?
3.视频:揭秘百叶箱。
设计意图:三个设计形成连贯的认知进阶:追踪夜间气温,如18点、20点、22点测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早晚气温低,午后温度高”的科学规律,结合查阅天气资料培养数据对比能力,构建完整的24小时气温变化模型;针对“正午太阳最高但14点气温最高”的认知冲突,视频直观揭示地表吸热-储热-释热的滞后效应,如土壤蓄热午后持续释放,化解抽象原理与观测数据的矛盾;而“揭秘百叶箱”视频通过对比露天与箱内测温差异(白色箱体反射阳光、百叶窗阻隔直射但保持通风),从操作规范升华到科学方法论层面,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核心价值,最终实现“实践发现规律→原理解释矛盾→方法验证真理”的探究闭环,延伸课堂时空,培育实证精神。
【板书设计(生成)】
测量气温
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
【学生记录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