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09: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025-2026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开学
考试生物试题
说明:本试卷 21 道题,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请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某同学绘制了一概念图如下,用于表示①由②、③、④构成或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①表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淀粉、纤维素、脂肪
B.若①表示核苷酸,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核苷、含氮碱基、磷酸基团 C.若①表示生物大分子,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多糖、蛋白质、核酸 D.若①表示线粒体,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外膜、内膜、膜间隙
细胞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其内部的细胞器在功能上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各种生理过程。下图示意有关过程。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被溶酶体消化后的部分物质通过囊泡运出细胞
图示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存在紧密的联系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合成始于核糖体,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以测定的 CO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光照相同时间,在 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温度高于 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光照相同时间,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 35℃时相等
如图表示某油料作物种子在黑暗且适宜条件下萌发过程中的干重变化,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碳元素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C.7 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
D.10 天后,使萌发种子干重(含幼苗)增加的必需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向西瓜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证明西瓜汁中有还原糖
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滴加 0.3g/mL 蔗糖溶液后,细胞吸水能力升高 C.脂肪的鉴定实验中 50%酒精的作用是杀死细胞,便于苏丹Ⅲ染色
D.可以从新鲜猪血、菜花等动植物材料中粗提取出 DNA
用于啤酒生产的酿酒酵母是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囊孢子都是单倍体
B 营养细胞均无同源染色体
e.芽殖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
D.酿酒酵母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
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由图乙可知,Ⅱ-1 的致病基因来自 I-2 B.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隐性性状
C.Ⅱ-1 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 II-5 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1/4
两种柳穿鱼植株杂交,F 均开两侧对称花,F 自交产生的 F 中开两侧对称花 34 株,开辐射对称花的 5 株。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柳穿鱼植株的 Lcyc 基因碱基序列相同,只是在开两侧对称花植株中表达,在开辐射对称花植株中不表达,二者 Lcyc 基因的甲基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控制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花的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 B.控制辐射对称花的 Lcyc 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相对较高
C. F 表型比说明柳穿鱼花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推测甲基化的程度与 Lcyc 基因的表达程度成正相关
1958 年, Meselson 和 Stahl 通过 N 标记 DNA 的实验, 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关于这一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因为 N 有放射性,所以能够区分 DNA 的母链和子链
得到的 DNA 带的位置有三个,证明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
将 DNA 变成单链后再进行离心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D 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有环状质粒 DNA
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根的分化
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植株乙、丙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天山雪莲是一种高山珍稀植物,与低海拔物种向日葵亲缘关系近。与向日葵相比,其抗冻、抗紫外
线、耐缺氧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冻基因是在高海拔环境中诱导产生的
B.天山雪莲种群耐缺氧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向日葵 C.天山雪莲高表达抗冻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高寒环境决定了天山雪莲种群的进化方向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均属于内环境 B.液体①的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比②高 C.③渗透压大于②有利于物质交换
D.内环境成分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在北京马拉松比赛 42.195km 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 A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 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细胞的激活信号来自抗原和辅助性 T 细胞
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激活的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
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均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D.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二、非选择题(6 小题,共 70 分;请把结果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16.(12 分)因含 N、P 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 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该水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 的生物积累量 (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 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 N、P 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
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17.(10 分) 学习以下材料, 回答(1)~(4)题。
光合产物如何进入叶脉中的筛管
高等植物体内的维管束负责物质的长距离运输,其中的韧皮部包括韧皮薄壁细胞、筛管及其伴胞等。筛管是光合产物的运输通道。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移动到邻近的小叶脉,进入其中的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再逐步汇入主叶脉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
蔗糖进入 SE-CC 有甲、乙两种方式。在甲方式中,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 SE-CC。胞间连丝是相邻细胞间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通道。在乙方式中,蔗糖自叶肉细胞至 SE-CC 的运输(图 1)可以分为 3 个阶段:①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运输到韧皮薄壁细胞;②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W 顺浓度梯度转运到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包括细胞壁)中;
③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 SE-CC 中,如图 2 所示。SE-CC 的质膜上有“蔗糖-H 共运输载体”(SU 载体), SU 载体与 H 泵相伴存在。胞内 H 通过 H 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在此形成较高的 H 浓度,SU 载体将 H 和蔗糖同向转运进 SE-CC 中。采用乙方式的植物,筛管中的蔗糖浓度远高于叶肉细胞。
研究发现,叶片中 SU 载体含量受昼夜节律、蔗糖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呈动态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提高,叶片中 SU 载体减少,反之则增加。研究 SU 载体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调控机制,对于了解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规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在乙方式中,蔗糖经 W 载体由韧皮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空间的方式属于 。由 H 泵形成的
有助于将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转运进 SE-CC 中。
与乙方式比,甲方式中蔗糖运输到 SE-CC 的过程都是通过 这一结构完成的。 (4)下列实验结果支持某种植物存在乙运输方式的有 。
A.叶片吸收 CO 后,放射性蔗糖很快出现在 SE-CC 附近的细胞外空间中 B.用蔗糖跨膜运输抑制剂处理叶片,蔗糖进入 SE-CC 的速率降低
C.将不能通过细胞膜的荧光物质注射到叶肉细胞,SE-CC 中出现荧光
D.与野生型相比,SU 功能缺陷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积累更多的蔗糖和淀粉
(5)除了具有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为生命活动供能等作用之外,本文还介绍了蔗糖能调节 SU 载体的含量,体现了蔗糖的 功能。
18.(12 分)阐明早期触觉感受调控动物行为的机制,可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爱抚和拥抱是亲子沟通的重要方式。研究者通过给予幼鼠轻柔温和的抚触刺激,引起感觉神经元产生 ,通过神经传导至 产生愉悦感,以模拟母鼠对幼崽的爱抚行为。
选择发育早期的小鼠随机分组,开展为期 3 天、每天 4 次、每次 5 分钟的实验。将小鼠放置在棉絮上,爱抚组使用棉球以 3c m/s 的速度来回抚摸小鼠背部,对照组则不给予爱抚。跟踪小鼠成年后图 1 所示的社会交往行为。图 2 实验结果显示 ,表明早期接受过爱抚的小鼠,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一组用棉球以 10cm/s 的速度来回抚摸实验,其他操作与上述两组相同,若实验结果与未爱抚组无显著性差异,则该组实验进行的意义是 。
催产素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由位于下丘脑的催产素神经元合成,随后运输至垂体释放。研究者进行了多项实验,结果如图 3 所示。希望验证的假说是 。
转 H 基因小鼠可在催产素神经元特异性表达受体H,接受药物C 刺激后,催产素神经元即被激活。请补充实验方案为(3)中的假说提供一个新证据,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字母填入下表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 操作 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组 实验组小鼠成年后的社交接近和社交探究时 长均大于对照组
对照组 a
a.转空质粒小鼠 b.转 H 基因小鼠 c.敲除催产素基因的小鼠 d.注射药物 C e.注射药物 C 的溶剂
f.幼年期给予爱抚 g.幼年期不给予爱抚
19.(12 分)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国科研人员探究了野火燃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野火燃烧后群落的演替属于 。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 调节共同完成。
研究发现烟雾中存在一种植物产生的微量化学物质 KA,科研人员利用拟南芥构建了 KA 合成突变体,研究不同条件下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如图 1 所示,结果表明 。
已有研究表明赤霉素 GA 也能够促进种子萌发。为进一步探究 KA 和 GA 在调控种子萌发中的上下 游关系,研究人员按照表开展实验(光照条件下),该实验选择 KA 和赤霉素双突变种子的原因是 。实验结果表明,GA 位于 KA 的 (填“上游”、“下游”或“不能判断”),依据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I 材料: KA 和赤霉素 双突变的种子 清水
Ⅱ 10 MKA
Ⅲ 10 MGA
IV 10 MKA、10 MGA
科研人员认为 KA 也属于植物激素,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20.(12 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 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 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 1
/4 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 A/a。将 A 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 A 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 A 基因已插入 a 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1.转基因玉米× 野生型玉米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Ⅱ.转基因玉米× 甲品系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Ⅲ.转基因玉米自交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Ⅳ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现已确认 A 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 a 基因是 A 基因中插入了一段 DNA(见图 1
),使 A 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 1 中的引物 1、2 进行 PCR 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
为确定 A 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 M/m 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 mm 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 与基因型为 MM 的甲品系杂交得 1, 1自交得 2。用M、m 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 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 ( 2)胚组织的 DNA 进行 PCR 扩增,扩增结果有 1、2、3 三种类型,如图 2 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 )的数量,发现类型 1 最多、类型 2 较少、类型 3 极少。请解释类型 3 数量极少的原因

21.(12 分)人β防御素(由 H 基因编码)是一种抗菌肽,科研人员欲利用酵母对其进行生产。
获得 H 基因的序列信息后,可以其表达的 mRNA 为材料,通过 方法获得该基因。将得到的该基因片段连接到质粒中时需要用到 酶,其作用位点是 键。
由于人β防御素会损伤酵母细胞,组成型表达(持续表达)H 的酵母菌最大种群数量偏低,限制了最终产量。科研人员在酵母菌基因组 DNA 中插入 P 和 S 基因,它们表达的蛋白质使质粒上 H 基因的表达受到红光控制。红光调控 H 基因表达的原理如图 1 所示。
P 和 S 基因的启动子应为 (填“组成型表达”或“红光诱导表达”)启动子。
发酵后菌体和产物分离是发酵工艺的基本环节。定位于细胞表面的 F 蛋白可使酵母细胞彼此结合,进而沉淀在发酵罐底部。科研人员引入蓝光激活系统(图 2),在酵母菌基因组中插入了 2 个 E 基因,使 F 基因的表达受到蓝光控制(图 3)。
图 3 中两个 E 基因作用分别是 。
工程菌泄露到环境中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科研人员利用两种阻遏蛋白基因(T 和L)和调控元件,使酵母细胞在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射时才激活致死基因 N 的表达,进而诱导工程菌死亡(图 4)。
图 4 中①②应选用的启动子为:① ,② 。
A. Jub B. ACT C. CYC
图 4 中③④处结合的阻遏蛋白为:③ ,④ 。
T 蛋白 b. L 蛋白
利用该工程菌发酵生产人β防御素的需要四步,请写出每一步的光照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