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时练习卷(23课)
23* 月 迹
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的精灵,让我们跟随课本的脚步开启一段寻月之旅吧!
课文基础进阶
第一站 品词句,赏月之趣
一、用“ ”选出加点的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1.秋天的夜晚,月亮悄(qiǎo qiāo)悄地爬上了树梢,月光悄(qiǎo qiāo)没声儿地溜进院子。
2.月光下,他望着那满树累(lèi léi lěi)累的果实,这些是他通过日积月
累(lèi léi lěi)的劳动换来的,瞬间他觉得所有的劳累(lèi léi lěi)都
是值得的。
二、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月亮 的过程,读来活泼、有趣。“长了腿”赋予了月亮人的情态,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写太阳: 。
阅读素养攀升
第二站 入意境,悟月之情
三、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15分)
月下春江美
李桂玲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着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而
这一小块的晕,映照在苍茫的河面上,随着荡起的水波呈现
出圈圈美丽的倒影,竟有着雨后彩虹隐没前的轮廓。越看越
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让我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块的光晕就让满河的水以船为界,西侧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东侧则阴阴暗暗、晦涩苍苍。
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 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别有一番情韵。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那是苏轼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张若虚的困顿。其实,何必问“明月何时照古人” 月圆月缺,每时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时的月,照耀我们的也只是我们同时代的月。日新月异,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今晚,这美丽森江上的月,因为我们游玩的心情愉悦,也是愉悦的。夜幕弥散,河面开始起风,不刺骨,却也陡然觉得冷。我们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贴近船边的月和那颗越来越亮的星,碎成点点闪闪的锦鳞帛片跳跃着,一路跟随我们。夜,越来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远处的更是如雾如梦一样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梦境中了,那弯新月倒是越来越明朗,还有稀稀疏疏闪烁不定的星。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思维导图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2.月下春江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下列说法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迷离朦胧的美B.梦幻诗意的美C.动静相宜的美D.豪放磅礴的美
3.阅读多素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景物的动静之美。(6分)
4.批注阅读画“ ”的句子是作者由月下的春江美景想到的诗句。你由此想到了哪两句诗(词)呢 请将诗(词)句补充在文中的批注栏里。(2分)
综合探究拓展
第三站 跨学科,探月之旅
四、路学科知识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探测器登月,中国人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止。阅读下面的材料,月全食时月亮的位置在图中()处。
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进入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
23· 月 迹
一、1. qiāo qiǎo 2. léi lěi lèi
二、动态 慢慢升高 示例:清晨,太阳公公从云彩中露出了笑脸
三、1.(1)夕阳西下 (2)新月初升 (3)河面平静 水流汩汩 (4)夜幕弥散 月明星朗(每空1分)
2. D(3分)解析:文章主要描绘的是月下春江的宁静、朦胧、诗意之美,并没有展现出豪放磅礴的气势。
3.(1)静态 比喻 河水的平静、蓝,非常美丽(2)动态 比喻、拟人 水泡的多而密,以及作者此时欣喜、愉悦的心情(每空1分)4.示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2分)
四、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