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拔尖测评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卷首语】四时景物皆成趣,一花一鸟总关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探索生灵百态,感悟生命之美!
活动一 赏万物之美
一、书写。(5分)
1.卷面书写:认真书写,字迹端正,卷面整洁。(3分)
2.书写句子:请用楷书抄写下面诗句,注意正确、字迹端正、美观。(2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赏名家笔下的万物之美,结合语境完成题目。(11分)
万物皆有灵,用心体会就能发现蕴藏在其中的美: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一首jīng qiǎo( )的诗,我从中看到了和谐美;许地山笔下的花生不讲tǐ miàn( )却有益于他人,我从中看到了奉献美;琦君笔下的 guì huā( )不仅可以加在chá yè( )里泡茶、制成 gāobǐng( ),还承载着她关于故乡的回忆,我从中看到了乡情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在冯骥才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达到了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我从中看到了信赖美……万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ēn huì(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dǒng de( )珍惜,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去爱护它们。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词语。(7分)
2.语段中加点的“姿态”的意思是 。“寒冬,南京梅花山的梅花开了,清新秀丽,姿态各异”中“姿态”的意思是 。(填序号)(2分)
3.通过前面词语的练习,请用“精神”的不同意思写句子。(2分)
三、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索生灵百态时遇到的一些难题,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一下吧。(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嫌弃(xián) 蓑衣(shuō) 咂嘴(zhā) 眼眸(mòu)
B. 眼脸(liǎn) 榨油(zhà) 长喙(huì) 半亩(mǒu)
C. 匣子(xiá) 杭州(háng) 雏鸟(chú) 趴着(bā)
D. 嗜好(shì) 画框(kuàng) 箩筐(luó) 允诺(n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青岛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美中不足的是偶有台风。
B.他是一位出色的素描画家,他的作品可谓是神气十足。
C.金秋时节,金华十里桂花长廊的桂花开了,随处可见的桂花迎风绽放,香飘十里。
D.白鹭悠然自得地在清水田里散步。
3.以下是一位竹溪人对家乡风物的描述,写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2分)( )
A.我看过世界各地的独特名胜,家乡的山虽非举世闻名,却比那华山可爱多了。
B.泓星月饼不像那高档月饼,把包装打造得精美别致,惹人喜爱,可我总忘不了它的滋味。
C.竹溪东门古街历经百年沧桑,书写着胸怀民族天下的家国情怀,这情怀最叫人感佩。
D.尝一口竹溪蒸红肉,比小炒肉软糯,比炸酥肉丝滑,那味道哪怕离乡多年也常令人想念。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 几天后,树叶一片片分开了,像绽开的花朵。
②三月里,柳树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叶。
③要是你从远处看,柳树就好像一团淡绿色的雾。
④ 几个星期后,柳树的枝叶就变成了深绿色的。
⑤刚冒出的嫩叶儿,一片片抱在一起,像一个个绿色的花骨朵儿。
A. ②⑤①③④ B. ②⑤①④③
C. ②⑤④③① D. ②⑤③④①
5.下列是同学们讨论借助事物抒发感情的话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落花生》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赞美了花生默默无闻的品质,同时也讽刺了桃子、石榴、苹果的艳丽。
B.琦君寄情于物,她笔下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
C.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引发作者对白鹭的赞叹。
D.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可以捕捉生活中有所感受的事物,并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感情。
活动二 品万物之情
四、同学们发现古今名人在描写事物时常常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请和他们一起品味其中的情感,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8分)
小语:郭沫若眼中的白鹭很美: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 ”。
小文:唐代虞世南笔下的蝉“垂缕饮清露, ”,他以蝉自比,借“ 、非是藉秋风”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活动三 护万物之灵
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样的景色现在只能在古诗里欣赏了。为了爱护大自然,再现蝉鸣声声的景象,五年级(1)班开展了“万物有情——爱护动植物我们在行动”的主题班会,讨论并制定了一份班级公约,号召同学们爱护动植物,形成爱护动植物的良好班级氛围。(6分)
任务一 规范班级公约
1.养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需要规范的班级公约。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班级公约限制了班级同学的自由。
B.班级公约需要同学们共同制定。
C.班级公约需要每一位同学自觉遵守。
D.班级公约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
任务二 制定动植物公约
2.小语阅读了很多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文章,内心很受触动,决定制作一份“守护万物之灵”的海报宣传,其中包含保护动植物公约,请你帮小语完善这份公约。(3分)
活动四 阅万物之趣
六、北京植物园正在举办小型的座谈会,艾里香先生正在讲述童年吃槐花饼的故事,一起来看一看他与槐花不解的情缘吧!(16分)
香甜莫过槐花饼
艾里香
①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②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的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③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鸡蛋和盐,我就围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儿,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噬噬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④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⑤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
(选自《四川政协报》,有删改)
1.既能导致槐花为“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请按文章记叙的顺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2.短文第①自然段“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中的“浸”字表现了(2分)( )
A.槐花的香气四溢,无处不在。 B.槐花浸泡在雨水里散发芬芳。
C.槐花开得茂盛,到处都是。 D.槐树特别多,遍及村庄四野。
3.下面的动词是从第③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摘录出来的,联系短文内容,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捋 洗 脖 脖 剁 揉 擀
这些动词描写出母亲的 ,也表现了槐花饼对“我”的巨大 。
A.善良 诱惑力 B.勤劳 感染力
C.心灵手巧 诱惑力 D.慈祥 感染力
4.演读要求关于本文抒发情感的方法,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像课文《白鹭》那样,寓情于物,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B.像课文《落花生》那样,根据事物的特点引发我们思考:做人要勤奋,不要忘记生命的根本。
C.像课文《桂花雨》那样,描写童年的快乐回忆,寄托深情。
D.像课文《珍珠鸟》那样,写自己对槐花和槐花饼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5.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根本”这句话的。(4分)
[阅读链接]不管游子的旅程走得多远,生命的根本永远植在故乡。(选自《故乡吟》)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 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选自《家乡味》)
七、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学校特地邀请了生态摄影师李元胜为大家讲解有关萤火虫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与萤火虫的故事吧!(14分)
黑夜里的小灯笼
李元胜
①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萤火虫时的情景,那是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我看见一只艳丽的甲虫,正在草丛中拼命地向高处爬。在最高处,它突然弹开鞘翅,甩出了半透明的柔软翅膀,飞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它有着漆黑的甲壳,橙红的背板,细长的触角,就像一个戴着红色头盔的武士。它背后不时扇动的翅膀,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神话中的角色。
②我顾不得身边的东西,像着了迷一样,跟着它跑,凭着直觉追踪着天空中的那一个小点。终于,在它笨重地降落时,我赶到了它的附近。几乎所有甲虫,在结束飞行时,都会重重地下坠一下。这个艳丽的小东西也不例外,它像有点儿力不从心的样子,栽落到草地上。我得以细细打量它。老实说,它躲在盔甲下,灵活地伸来伸去的头,贼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我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为它验明正身。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萤火虫,不过,算是萤火虫中比较好看的,叫窗萤。我略感惊异,没想到萤火虫会如此漂亮。因为我过去从书上看到的都长得比较朴素,一副不起眼的样子。
④我有很长的时间没再看到窗萤。
⑤有一次郊游,在农家小院,看到一只小灯笼冉冉上升,又突然下降,最后停在农家的窗台上。我跟过去,看到的是另一种毫不起眼的萤火虫。虽然没有窗萤漂亮,但它发出的光亮却相当迷人。感觉它的灯笼,比它自己身体的实际大小还要大得多。
⑥其实,比起讨论萤火虫的长相,它们的发光更有意思。每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有限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发出光。
⑦ 一只萤火虫成虫,能照亮周围的一小块黑暗。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这样的奇观,多次被萤火虫爱好者观察到。
(选自《昆虫之美》,有删改)
1.作者的文章真精彩,他向我们分享了两次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的经历,请你将相关信息填写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5分)
2.下列对作者所说的“验明正身”的理解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检验身份,确定是本人,而不是冒名顶替的人。
B.翻阅书籍,查找这只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
C.翻阅书籍,详细了解萤火虫的种类与特点。
D.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了解窗萤的知识。
3.听了作者的介绍,你知道了萤火虫之所以能在夜间发光,是因为(3分) ( )
A.它要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B.它有着橙红的背板。
C.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
D.它的腹下挂着发光的灯笼。
4.作者说:“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能把一座夜色里的山峦,装点成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这样讲有什么好处 (3分)
活动五 话心爱之物
八、习作。(30分)
要求:1.写出这种动物的样子和特点,并通过这种动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2.注意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3.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第一单元拔尖测评
一、1. 略(3分) 2. 略(2分)
二、1.精巧 体面 桂花 茶叶 糕饼 恩惠 懂得(每空1分) 2. ② ①(每空1分) 3. 示例:这个孩子大大的眼睛,挺精神的 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每空1分)
三、1. D(2分) 解析:A项, “蓑衣”的“蓑”应读“suō”, “咂嘴”的“咂”应读“zā”, “眼眸”的“眸”应读“móu”;B项, “眼睑”的“睑”应读“jiǎn”、“半亩”的“亩”应读“mǔ”;C项, “趴着”的“趴”应读“pā”。
2. B(2分)解析:“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骄傲的样子。此处用来形容画家的作品,不合语境。
3. C(2分)解析:A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家乡的山与华山进行比较,强调了家乡山的独特魅力。B项,通过对比泓星月饼和高档月饼,突出了“我”忘不了泓星月饼的滋味,表达了“我”对泓星月饼的喜爱。C项,运用抒情,表达了对竹溪东门古街深厚情感和敬意。D项,通过与小炒肉、炸酥肉的比较,突出了竹溪蒸红肉的味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竹溪蒸红肉的喜爱。
4. A(2分)解析:这几句话描写柳树的叶子长大的过程,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三月里”“几天后”“几个星期后”来排列。
5. A(2分)解析:《落花生》围绕“种花生一收花生一尝花生一议花生”来写,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没有讽刺桃子、石榴、苹果的艳丽。
四、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每空2分)
五、1. A(3分)解析: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班级成员都应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制定班级公约时,讨论后要作小结,既要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要说明不同意见。制定好的班级公约贴在教室里,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要自觉遵守,并没有限制班级同学的自由。
2.示例:(1)保护动物的生活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污染河流湖泊,不乱丢垃圾。(2)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不随便投喂食物;不随意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3)看见受伤的动物,要主动寻找方法帮它治疗,动物伤愈后要把它放回大自然。(每空1分)
六、1.(1)槐花开放的时节,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2)每天放学后,“我”拿着香甜的槐花饼,爬上老槐树,感到无比幸福。(每空2分)
2. A(2分)解析:联系上文故乡槐树极多,槐花香气远远地扑鼻而来可以推测“浸”表现了槐花的香气四溢,无处不在。
3. C(3分)解析:这些词是母亲收槐花、做槐花饼的动作,一气呵成,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母亲心灵手巧,整个过程“我”都在一旁观看,也可以体现出槐花饼对“我”的巨大诱惑力。
4. C(3分)解析:本文主要描写童年的回忆,以此来抒发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与《桂花雨》一文是相似的。
5.示例:“它”指的是故乡的槐花与槐花饼,“生命的根本”指的是故乡。游子走得再远,也永远忘不了生育自己的母亲和故乡,还有那浓浓的家乡味道。作者借对槐花和槐花饼的回忆,表达自己对母亲和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4分)(评分建议:结合“阅读链接”的内容作答,得2分:语句通顺、合理、得2分。)
七、1.果园山坡 外表艳丽 农家小院 光亮迷人 喜爱(每空1分)
2. B(3分)解析:联系前文可知,“我”在某个果园的山坡上看见了一只艳丽的甲虫,这只甲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想知道这只特别的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就翻阅有关昆虫的书籍,得知这只甲虫就是萤火虫。由此可知,“验明正身”指的是翻阅书籍,查找这只甲虫到底是什么昆虫。
3. C(3分)解析:由“每个萤火虫的腹部,都有数千个发光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发光车间,依靠有限的某种物质的氧化作用,高效率地发出光”可知,萤火虫之所以能在夜间发光,是因为它的腹部有许多发光细胞。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夜色里的山峦比作水晶一样透明的庞大建筑,(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照亮山峦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萤火虫的喜爱和赞美。(1分)
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