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重点)3.体会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被《美国INC杂志》赞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的罗迦 费 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对于创意的思考。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论证思路
提问1: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
⑴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⑵分析问题(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⑶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保持好奇心、探索新思路、相信小灵感。
‖学法指导‖1.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以提高阅读的速度。2.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所以”……‖教学提示‖
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目标导学二:分析论证方法提问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明确:第一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第三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②道理论证法。如“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学法指导‖
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可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教学提示‖
可用多媒体展示四种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目标导学三
:体会议论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问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还有承接、过渡作用。提问4:分析“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一句所体现的语言特点。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作者在此句中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思维方式可以多样,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用词是严密的。
‖学法指导‖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答的修辞方式。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目标导学四:拓展创新思维
提问4: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
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的太阳。在太阳的左上方,看到了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的文明的地方。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教学反思可取之处先整体理解,理清行文思路,然后分析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最后进行拓展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拓展想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不足之处1.本文是由问题引出观点,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够。2.对于重点语段的理解缺少指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