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了解其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能通过类比推测空气是否有质量,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会使用天平,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如天平)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有质量;了解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类比推测空气是否有质量,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规范地使用天平进行测量,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瘪气球、充足气的气球各一个,细木条做的小天平(带铁架台),气球、气球夹各若干,铁垫圈若干,教学PPT。
2.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物比较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和一盒牛奶,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盒牛奶,大家猜一猜,它们谁更重呢?”请几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觉。
教师:“我们用手掂量能大概感觉出物体的轻重,那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知道它们质量的大小呢?”引出质量的概念及测量工具(电子秤)。
用电子秤分别称出苹果和牛奶的质量,向学生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克),并让学生观察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了解物体质量是可以用具体数值表示的。
2.提问引发思考
教师:“苹果和牛奶有质量,那么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空气,它有质量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没有质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空气有质量,但说不出具体依据。
(二)认识天平
1.展示天平:教师拿出托盘天平,向学生介绍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2.讲解结构:依次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如托盘、横梁、指针、分度盘、游码、砝码等,让学生对天平有初步的认识。
3.演示使用方法
- 天平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表示天平平衡。
测量物体质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托盘,用镊子向右托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在演示过程中,强调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如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拿;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等。
(三)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实验一:利用皮球和打气筒探究
提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皮球打入更多的空气,皮球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假设空气有质量,打入空气后皮球质量会增加;假设空气没有质量,打入空气后皮球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
用天平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记录数据。
用打气筒给皮球打入一定量的空气。
再次用天平称出充满空气的皮球的质量,记录数据。
进行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打气时不要过度用力,防止气筒损坏或皮球爆炸。
分析数据: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瘪皮球和充满空气的皮球的质量数据,思考:从数据中能发现什么?质量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说明了什么?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充满空气的皮球质量比瘪皮球大,从而证明空气有质量。
2.实验二:利用小天平、气球和铁垫圈探究
设计思路:教师展示细木条做的小天平、气球、铁垫圈等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质量。启发学生:如果在小天平的两端分别挂一个相同的气球,使天平平衡,然后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步骤:
在小天平的两端各挂一个相同的瘪气球,调节小天平,使天平平衡。
取下一端的气球,用打气筒给它充入适量的空气,然后再挂回小天平原来的位置。
观察小天平的指针是否还指向中央,如果不平衡,偏向哪一端。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在给气球充气时要适量,不要充得过多导致气球破裂。同时,注意观察小天平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充气后的气球一端会下沉?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充气后的气球质量增加了,从而进一步证明空气有质量。
(四)拓展与思考
1.思考:教师提问:“除了我们今天做的这两个实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空气有质量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拓展学生的思维。
2.资料分享: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和方法,感受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同时,简单介绍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千克,让学生对空气的质量有更具体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1.回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质量的概念、单位,天平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空气有质量等。
2.总结收获: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积极探索,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如塑料瓶、气球、橡皮筋等,设计一个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有质量这一特性,写一篇简短的科普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