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3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声音
1 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能辨别不同声音的差异(如高低、强弱、清脆与沉闷等);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动手操作等活动,学会用简单的方式描述声音的特点;能对听到的声音进行分类和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探究兴趣,乐于观察和思考声音的奥秘;培养爱护听力、安静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鼓、鼓槌、钢尺、橡皮筋、小铃铛、装水的玻璃杯等);安静/嘈杂环境的图片。
2.学生准备:提前留意生活中听到的声音,记录2-3种自己感兴趣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感知声音存在
1.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声音的音频(如清晨的鸟鸣、街道的车声、校园的铃声、同学的笑声),提问:“同学们仔细听,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
2.学生自由发言,描述听到的声音。教师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探究新知:认识声音的多样性与特点
1.倾听与分类: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展示更多生活声音的例子(结合课件中的音频/视频),如狗叫声、钢琴声、敲桌子声、风吹树叶声等,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引导总结声音的常见差异:有的声音高(如小鸟叫),有的声音低(如大象叫);有的声音强(如打鼓声),有的声音弱(如悄悄话);有的声音清脆(如铃铛声),有的声音沉闷(如敲大鼓声)。
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课前记录的声音按“高低”“强弱”分类,同桌间互相交流。
2.动手实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提问:“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导学生猜测。
分组实验:
实验1:用鼓槌敲鼓,观察鼓面上放置的小纸屑(或轻小物体)的变化;用手按住鼓面,感受鼓面的状态,同时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2:把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状态并听声音;用手按住振动的钢尺,观察现象和声音变化。
实验3: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状态并听声音;捏住振动的橡皮筋,感受变化。
学生分享实验发现:敲鼓时鼓面在动,纸屑会跳;钢尺、橡皮筋被拨动时会“晃”,手按住后“晃”停止,声音也消失了。
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三)巩固拓展:声音与生活
1.讨论:“不同的声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结合安静环境(适合学习、休息)和嘈杂环境(可能让人烦躁、影响听力)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爱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中,不大声喧哗。
2.小游戏:“听声辨物”——教师在幕后用不同物品(如钥匙、书本、杯子)发出声音,学生猜是什么物品发出的,巩固对声音特点的感知。
五、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顾,教师补充总结: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它们有高低、强弱等特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听力。
六、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1.生活中的声音:多样(鸟鸣、车声、乐器声……)
2.声音的特点:高低、强弱、清脆/沉闷……
3.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4.爱护听力:远离嘈杂环境,不大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