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声音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了解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不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如拨动不同长度、松紧的橡皮筋,敲击不同力度的鼓面等),学习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实践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声音的变化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掌握声音高低和强弱对应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准确归纳出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橡皮筋(不同长度、粗细)、鼓(带鼓槌)、钢尺、音叉、盛有水的烧杯、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声音变化的场景,如琴弦振动、鼓面振动等)。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同上)、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场景——敲鼓时轻敲和重敲的声音、弹吉他时按不同琴弦的声音。提问:“同学们仔细听这些声音,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声音有大小、高低的区别。
3.引出课题:“声音确实会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敲鼓,用力敲和轻轻敲,声音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2.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每组拿出鼓和鼓槌,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轻敲、中敲、重敲),仔细听声音的变化,同时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可在鼓面上放少量纸屑辅助观察)。
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记录单上填写“敲击力度”“声音特点”“鼓面振动情况”。
3.交流讨论:各小组分享实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力大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时,鼓面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明确“强弱”是声音的一种变化,振动幅度决定声音的强弱。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
1.提出问题:“弹吉他时,为什么按不同的琴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2.实验探究:
实验一(橡皮筋实验):每组拿出不同长度、松紧的橡皮筋,将橡皮筋固定好后,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听声音的高低变化,观察橡皮筋振动的快慢。
实验二(钢尺实验):把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中、短),用相同力度拨动钢尺末端,听声音高低,观察振动快慢。
记录现象:学生在记录单上填写“实验材料状态”“声音高低”“振动快慢”。
3.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明确“高低”是声音的另一种变化,振动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
(四)巩固与应用
1.课堂练习:出示音叉,提问:“用不同力度敲击同一音叉,声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相同力度敲击不同频率的音叉,声音又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的强弱、高低变化的现象,并解释原因,如“男生声音低、女生声音高”“说话声音大、小”等。
五、总结与拓展
1.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梳理声音的两种变化——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
2.拓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乐器(如钢琴、口琴等),思考它们发出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原理,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1.强弱
现象:声音有大、小之分
决定因素:振动幅度(幅度大→声音强;幅度小→声音弱)
2.高低
现象:声音有高、低之分
决定因素:振动快慢(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