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7 11: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说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能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声音是怎样通过介质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声音传播的现象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教学难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理解;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闹钟(或手机播放声音)、玻璃罩、抽气机、水槽、水、石块、细线、课桌、耳朵贴桌听声音的演示工具(如小锤、钉子)等。
2.学生准备:提前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声音,比如老师讲课的声音、窗外的鸟鸣声。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是凭空飞过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教师演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讲台上,学生在座位上能清晰听到声音。
提问:闹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大家耳朵里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得出“空气”)
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介质。
2.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比如水里的鱼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
学生猜想:部分学生可能根据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等经验猜想能传播。
实验演示:将发声的手机用塑料袋密封好,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学生贴近水槽壁听声音(或教师描述能听到声音)。
补充实例: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吸引鱼群,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小结: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液体也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3.探究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体验:让一名学生把耳朵贴在课桌一端,另一名学生在课桌另一端用小锤轻轻敲击桌面,体验是否能听到声音;再让该学生不贴桌面听敲击声,对比两次声音的清晰程度。
交流感受:学生分享两次听到声音的不同,贴桌时声音更清晰。
生活实例:古代士兵趴在地上听马蹄声判断敌军距离,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较好。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也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4.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介质(处于真空环境),声音还能传播吗?
实验演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观察声音的变化(声音逐渐变大)。
分析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变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
小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巩固总结
1.师生共同回顾: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提问: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太空中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例子,如“隔墙有耳”(固体传声)、游泳时能听到水下发声(液体传声)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空气传声(如闹钟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液体:水传声(如水中听声音)
固体:课桌传声(如贴桌听敲击声)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玻璃罩抽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