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噪声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噪声的定义,能区分噪声和乐音;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如对人体健康、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掌握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噪声现象、讨论交流,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对噪声控制途径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噪声控制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噪声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自觉减少噪声、维护安静环境的良好习惯,体会环保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噪声的定义、来源,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场景分析噪声控制所采用的具体途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不同场景的噪声视频或图片,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噪声控制的实例资料(如防噪声耳塞、隔音玻璃、禁止鸣笛标志等的图片或实物)。
2.学生准备:提前观察生活中遇到的噪声现象,记录噪声的来源和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声音的音频(如优美的音乐、汽车鸣笛声、工地施工声、人们的争吵声等),提问:“同学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哪些声音让你感觉舒适,哪些声音让你觉得烦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声音带来的感受,进而引出“噪声”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噪声的定义
教师结合导入中的声音提问:“大家觉得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举例说明:如钢琴演奏的优美旋律,在正常欣赏时是乐音,但如果在深夜影响他人休息,就变成了噪声。
2.噪声的来源
让学生分享课前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噪声现象及来源,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总结噪声的主要来源:
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
工业噪声:工厂里机器运转产生的声音,如机床声、鼓风机声等。
生活噪声:家庭中的洗衣机声、电视声,公共场所的喧哗声等。
3.噪声的危害
提问:“噪声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和了解的知识出发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噪声会损害人的听力,长期处于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感到烦躁、失眠,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对心血管系统等造成危害。
4.噪声的控制
提出问题:“既然噪声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应该怎样控制噪声呢?”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环节入手可以减少噪声。
结合实例讲解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在声源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如给机器安装消声器、禁止汽车在市区鸣笛、晚上限制工地施工等。展示禁止鸣笛标志、带有消声器的机器图片等辅助讲解。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在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房屋安装隔音玻璃、在噪声源周围种植树木等。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这类实例。
在人耳处控制: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等。展示防噪声耳塞实物,让学生观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声音是否为噪声,并说明理由:①图书馆里的说话声;②音乐课上的钢琴声。
2.分析下列实例采用了哪种控制噪声的途径:①摩托车安装消声器;②在教室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玻璃;③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噪声的定义(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噪声的三大来源、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强调在生活中要主动参与到噪声控制中,为营造安静的环境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1.回家后观察家里及周边环境的噪声情况,记录噪声来源,并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控制这些噪声。
2.设计一个简单的减少家庭噪声的小方案。
六、板书设计
噪声控制
1.噪声的定义
物理学角度:无规则振动;环境保护角度:妨碍、干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业、生活
3.噪声的危害:听力、神经、工作学习等
4.噪声的控制
声源处(消声器、禁鸣等);传播过程中(隔音板、隔音玻璃等);人耳处(耳塞、耳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