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5 10: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的第3课,包含城市复兴、自治斗争与大学兴起三大核心板块,展现了中世纪西欧社会从封闭到活跃的转型轨迹。教材先通过对比罗马城市的兴衰,揭示中世纪城市复兴的背景,强调生产力提升是根本动因,并结合地图与数据凸显城市的特点。接着剖析城市自治的斗争方式及成果,明确自由城市与自治城市,阐述市民阶级的形成与分化,为理解早期资产阶级起源奠定基础。对于大学兴起,教材分析背景,介绍了早期名校与课程设置,体现教会影响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性。整体而言,本课通过史料实证与逻辑推演,展现城市与大学对西欧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兼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学生理解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提供关键线索。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封建制度”“庄园经济”等概念有初步认知,这为理解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奠定基础。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有所发展,能通过材料归纳历史现象,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深层逻辑的理解仍需引导。该阶段学生对“自由”“斗争”等主题兴趣浓厚,琅城起义、大学自治等故事性内容易引发共鸣,但对抽象问题可能理解模糊。同时,学生对中西方历史对比的意识较弱,需通过具体案例强化时空观念。教学中需平衡故事性与理论性,用直观史料降低理解难度。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中世纪欧洲大学分布图》和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初步认识早期的欧洲大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法兰西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战斗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自治、大学的兴起。
五、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意义;把握生产力的发展与城市、大学兴起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史料实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展示罗马帝国时期繁华城市的图片和中世纪初期城市衰败的材料,曾经繁华的罗马城为何会变成这般景象?后来这些衰败的城市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今天就一同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激发学生对城市兴衰变迁的探究兴趣,自然引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渴望自由——从庄园到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 【引导】出示图文史料,失掉文明的城市是如何再次兴起的呢? 阅读材料,理解蛮族入侵,灰飞烟灭的百年之城。 为后续分析城市兴起做好铺垫
(二)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特点 【引导】出示地图,观察右图,找出欧洲中世纪的著名城市。 【引导】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问题1:分析材料思考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问题2:阅读相关史事,思考:西欧城市复兴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回答】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旧城市不断复苏,新城市不断产生。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许多著名的城市。 【回答】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德意志科隆等。 【回答】农业技术提高剩余产品增加、人口增长、商业贸易发展。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回答】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城市的规模小、人口较少。 通过地图观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和特点,锻炼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理解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动力。
环节二:争取自由——从压迫到自治
原因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在领主的土地上,但是佃户不反抗的原因。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回答】同样是在领主的土地上,为什么佃户不反抗。 理解城市居民反抗的必要性,为学习城市自治铺垫。
斗争方式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1:琅城坐落于哪里? 问题2: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方式是怎样的? 问题3:琅城成功取得自治权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①法国。②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③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证书——“特许状”。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问题,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斗争结果
【提问】阅读课本,找到斗争的结果和影响。 【回答】出现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①削弱了领主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工商业获得发展,巩固王权;②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辩证分析斗争结果的积极与消极面,培养全面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
城市居民的构成 【引导】出示关键词和文字材料,请学生依次回答基本居民?居民的来源?市民身份的获得? 【回答】手工工匠和商人。周围农村的农民。农民和农奴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为农民和农奴。 清晰掌握城市居民的构成与市民身份的获得方式。
市民阶级的形成 【引导】提问学生市民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后出示关系图。 【回答】周围农村的农民或农奴来到城市成为基本居民,随着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之后分化出富裕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通过关系图直观呈现市民阶级的形成与分化过程,帮助理解其与早期资产阶级的联系。
环节三:绽放自由——大学的兴起
(一)背景、兴起时间 【引导】合作探究,分析大学兴起的背景。 【提问】大学是何时兴起的? 【讲授】“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你都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大学吗? 【回答】①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②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根本原因) 【回答】公元12世纪。 【回答】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巴黎大学(法国)、牛津大学(英国)、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 通过合作探究背景,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介绍著名大学,增强学生对早期大学的感性认识,拓展历史视野。
(二)大学的特权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思考:牛津大学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获得了哪些特权? 【回答】特权1:免赋税特权;特权2:教育自主权;特权3:司法特权。 史料实证,理解大学自治的相关内容。
(三)大学的课程 【引导】阅读课本,说一说大学的课程。 【提问】出示巴黎大学部分年份的各科教师人数表,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①基础课程:西欧“七艺”。②专业课程:法学、医学、神学。 【回答】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及影响因素,理解文化发展的时代性。
【拓展】自由之风,冲破封建神学的代表人物——罗杰·培根、但丁、彼特拉克。 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介绍杰出人物展现大学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三) 课堂小结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居民为争取自由和自治进行斗争,形成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的分化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同时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大学的兴起,大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它们共同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可能存在对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的情况,如城市和大学兴起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具体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