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5 10: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的第4课,以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为主线,串联起帝国发展、法制建设与文明遗产三大板块。教材先梳理帝国历程,清晰呈现其兴衰轨迹。法制部分聚焦《查士丁尼法典》,详述四部法典构成《罗马民法大全》,分析其维护奴隶制的局限性与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积极性,体现法律与统治的关联。文化方面强调拜占庭对希腊罗马文化、东方文明的兼收并蓄,及其对东欧文字、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整体通过史料与地图,展现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传承中的桥梁作用,为理解中世纪文明多样性提供关键视角。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灭亡等基础史实,对“帝国兴衰”“法律作用”等概念有初步认知,为学习拜占庭帝国奠定基础。他们逻辑思维渐强,能通过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影响,但对“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的关联”“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表现”等抽象内容理解较浅。教学需结合史料与案例,平衡故事性与理论性,强化时空观念与因果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的学习,认识到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秩序的规范。(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历程、拜占庭帝国的位置和版图等,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对拜占庭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热情;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只有在扬弃中才能获得发展。(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历程;《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地位;分析帝国灭亡与封闭保守政策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史料实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为何能继续存在并进入“黄金时代”?这个帝国为何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今天就一同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创设悬念,激发探究东罗马帝国存续与发展的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续写罗马荣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
(一)拜占庭帝国的形成 【引导】出示罗马帝国分裂后的疆域图,请学生回答拜占庭帝国的形成。 【引导】出示地图和文字材料,问题思考: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为什么还能延续下去? 【回答】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庭帝国,继续存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回答】①地理位置优越(欧亚非三洲交汇)版图辽阔,社会稳定。②农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借助地图培养时空观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和经济角度分析帝国延续原因,理解客观条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环节二:编撰千古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撰
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为大家介绍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回答】查士丁尼一世于527年继位,他以恢复昔日罗马的荣光为己任,通过战争,光复了许多曾经属于罗马帝国的土地,使地中海再度成为罗马的内海。他统治时期的东罗马帝国,被认为是最后一个属于真正罗马人的时代。查士丁尼也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罗马皇帝”。 通过学生自主介绍,梳理查士丁尼时期的鼎盛表现,强化历史叙述能力。
统治措施 【提问】出示地图,查士丁尼一世是如何进行对外统治的?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对内的统治措施。 【回答】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在他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收复了许多曾经属于罗马帝国的土地,使地中海再度成为罗马的“内海”。 【回答】529年(528年,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 结合地图分析对外扩张,再过渡到对内法律建设,帮
【提问】编撰修缮法律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强调】出示图片,四部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目的是稳固社会秩序,维护皇帝专制。 【回答】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新法典》 助学生理解统治措施的全面性。
(三)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引导】出示四则文字材料,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法大全》的局限性和积极性。 【引导】问题思考:依据所学概括罗马法发展演进历程? 【回答】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回答】从罗马共和国时期起源,历经习惯法到《十二铜表法》的成文法转变;进入罗马帝国阶段,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适应多元统治需求;至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统治时《民法大全》汇编完成,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确立。 通过设问明确法典编撰的目的与构成,借助图片直观呈现四部法典,帮助学生构建对《罗马民法大全》的系统认知。
环节三:步入帝国黄昏——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过渡】小组交流合作,尝试归纳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历史进程? 【提问】这种军区制能给拜占庭带来再一个“黄金时代”吗 【提问】拜占庭皇帝能得到援助吗? 【讲授】出示地图,讲授十字军东征——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 【讲授】出示相关事实和地图,从14世纪初开始,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进攻并于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引导】出示三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归纳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和启示。 【回答】①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帝国的部分地区。为抵御外族的入侵,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回答】②9世纪后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进攻,版图不断被蚕食 【回答】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回答】③十字军东征,攻打帝国,帝国国势日趋衰落。 【回答】①封闭保守,骄傲自大。②外族、十字军入侵。③长期战争导致财政枯竭。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 通过小组合作梳理灭亡进程,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培养合作探究与因果分析能力; 从历史中提炼启示,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封闭保守使文明衰落。
(一)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引导】出示多幅图片,观察图片,想想拜占庭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借助图片直观感受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理解“兼收并蓄”的特征。
(二)拜占庭文化的评价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评价拜占庭文化。 【回答】①对西欧:保存大量希腊、罗马书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②对东欧:为字母文字的演变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材料分析文化的多方面影响,认识拜占庭在文明传承中的桥梁作用。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探寻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与《查士丁尼法典》的奥秘。从帝国兴衰来看,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在早期迎来繁荣,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更是进入“黄金时代”。但最终在1453年走向灭亡。在法律方面,《查士丁尼法典》以及《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它对罗马皇帝法令、法学家著作等进行系统整理,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奴隶制,又规范经济关系,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此外拜占庭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文明,不仅对东欧的文字和宗教产生影响,还为西欧文艺复兴提供精神源泉。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系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需加强对“法典与现代法律关系”的拓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可增加“拜占庭与中国唐朝对比”的讨论,强化中外历史关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