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改变沉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重量、体积或液体的性质等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了解轮船、潜水艇等利用改变沉浮原理工作的实例。
2.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乐于动手操作;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常见方法,如改变物体重量、体积或液体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原理,能结合实例分析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含轮船、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图片或视频)、水槽、水、食用油、盐、鸡蛋、橡皮泥、小石块、塑料瓶、沙子、天平等。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水槽、水、鸡蛋、橡皮泥、小塑料瓶、沙子)、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不同物体在水中会有沉或浮的现象,谁能说说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引导学生回忆,如小石块沉、塑料瓶浮等)
2.提出问题:“那能不能让原本沉的物体浮起来,或者让原本浮的物体沉下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改变沉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改变物体重量改变沉浮
出示小塑料瓶(空瓶):提问“这个空塑料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观察后回答:浮)
引导操作:“如果往瓶里加沙子,它的沉浮会变吗?大家动手试试,边加边观察,并记录瓶内沙子的量和瓶子的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记录实验现象(空瓶浮,加少量沙子仍浮,加较多沙子后沉)。
总结:空瓶重量轻时浮,增加重量到一定程度后沉——改变物体重量可以改变沉浮。
2.探究改变物体体积改变沉浮
出示橡皮泥(块状):提问“块状橡皮泥在水中会沉还是浮?”(学生观察:沉)
引导思考:“能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改变它的形状试试(比如做成船型、碗型)。”
学生分组实验:将块状橡皮泥捏成船型后放入水中,观察到橡皮泥浮起来。
讨论分析:“同样是这块橡皮泥,为什么形状变了,沉浮就变了?”(引导发现:船型橡皮泥体积变大了,排开的水更多)
总结:块状橡皮泥体积小易沉,做成船型后体积变大易浮——改变物体体积可以改变沉浮。
3.探究改变液体性质改变沉浮
出示鸡蛋和清水:提问“鸡蛋在清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观察:沉)
演示实验:往清水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盐不再溶解(制成浓盐水),再放入鸡蛋,学生观察到鸡蛋浮起来。
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沉,在浓盐水中浮?”(引导了解:浓盐水比清水重,液体性质改变了)
总结:鸡蛋在清水(密度小)中沉,在浓盐水(密度大)中浮——改变液体性质可以改变沉浮。
(三)联系生活
1.出示轮船图片:提问“轮船是用钢铁做的,钢铁块在水中会沉,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结合前面“改变体积”的实验,引导学生回答:轮船做成空心的,体积大,排开的水多,所以能浮)
2.播放潜水艇工作原理短视频:提问“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和下潜?”(引导学生结合“改变重量”的实验思考:潜水艇通过充水、排水改变自身重量,从而改变沉浮)
3.小结:生活中很多发明都利用了改变沉浮的原理,科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共同回顾: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哪些?(改变重量、改变体积、改变液体性质)
2.强调:这些方法的本质是通过改变物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沉浮变化。
六、拓展延伸
回家后试试:用家里的材料(如土豆、白糖、水杯),能不能让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明天和同学分享你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改变沉浮
1.改变物体重量(如塑料瓶加沙子)
2.改变物体体积(如橡皮泥做船型)
3.改变液体性质(如清水加盐)
应用:轮船、潜水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