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制作航道浮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明白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可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创意与构想,并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制作的航道浮标。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制作航道浮标,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教学难点:根据科学原理选择合适材料并确保浮标在水中稳定漂浮,以及依据规定完善浮标。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相关的航道浮标图片、视频等课件。
2.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适时让画面静止)。提问:“大家知道这种在水面漂浮的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它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主要用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保障船只航行安全。”展示教材中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提问:“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2.新课学习
了解航道浮标的结构及功能:观察外部特征,展示教材中的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航道浮标外部特征: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组织学生交流,共同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的话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底部连接沉石等重物通过铁链相连,让其不被水流冲走,且能保持稳定直立。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引导思考:“我们了解了航道浮标的结构和功能,那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呢?”组织小组讨论,思考并交流用什么做浮标体、用什么做沉石。常见的如用塑料瓶做浮标体,螺母做沉石,用线连接。接着思考尾管是用来保持浮标体不倒的,该怎么办,如可以在尾管中装沙、装水等增加稳定性。小组合作设计航道浮标,画出结构设计图和流程设计图,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材料和步骤。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提出建议和疑问,共同完善方案。按照完善后的方案,小组合作动手制作航道浮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航道浮标:讲解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学生根据规定,对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进行装饰和完善。
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航道浮标,介绍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功能特点。其他小组从科学性(结构是否合理、能否稳定漂浮等)、实用性(是否能起到标示作用)、创新性(设计是否有独特之处)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航道浮标,如尝试不同材料、优化结构等;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航道浮标及其他水上助航标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