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地表的变化
3.1 地表在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了解一些导致地表变化的自然力量(如风化、侵蚀等)和人为因素;能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分析等方式获取关于地表变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表图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地球表面变化的探究兴趣,认识到保护地表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导致地表变化的部分自然力量。
2.教学难点:理解风化、侵蚀等自然力量如何缓慢改变地表形态。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不同时期的地表对比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过去与现在、河流两岸的变化等)、关于风化(如岩石碎裂)、侵蚀(如流水冲刷土壤)的视频或动画片段、常见地表形态(山地、平原、峡谷等)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搜集自己知道的地表变化的例子(可以是图片或文字描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山地、平原、峡谷、海洋等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呢?”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地表的多样形态。
2.进一步提问:“这些地表形态是一直这样的吗?它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地表在变化》。
(二)探究地表在变化
1.分享已知的地表变化例子
让学生分享自己提前搜集的地表变化例子,如“河边的土地被水冲走了”“山上的石头慢慢变小了”等,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梳理和肯定。
2.对比观察,感受地表变化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相关资料:呈现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地区有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结合现在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屋脊的事实,提问:“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示河流两岸的对比图片(如过去河岸较平直,现在因水流冲刷变得弯曲),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两岸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了解导致地表变化的自然力量
播放风化现象的视频(如岩石在昼夜温差、雨水作用下逐渐碎裂),提问:“视频里的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岩石变成了碎石和沙子?”总结:温度变化、水的作用等会让岩石逐渐破碎,这就是风化,风化能改变地表的形态。
播放流水侵蚀的动画(如雨水冲刷山坡形成小沟,河流携带泥沙冲刷河岸),讲解:流水流动时会带走地表的土壤和碎石,慢慢改变土地和河岸的形状,这就是侵蚀,侵蚀也是改变地表的重要力量。
补充:除了风化和侵蚀,地震、火山喷发等也会在短时间内让地表发生巨大变化(可结合简单图片简要说明)。
(三)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除了自然力量,我们人类的活动会不会影响地表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开垦土地、修建公路、植树造林等。
2.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人类活动会让地表变好?哪些可能会对地表造成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做?”
3.总结:人类活动能改变地表,我们要合理利用土地,多做植树造林等保护地表的事,减少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等破坏行为。
五、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内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自然力量(风化、侵蚀、地震、火山等)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地表。
2.鼓励学生:地球的地表藏着很多秘密,课后可以继续观察身边的地表变化,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五、板书设计
地表在变化
1.地表是不断变化的
2.导致变化的力量:
自然力量:风化、侵蚀、地震、火山等
人类活动:开垦、修路、植树等(合理利用,保护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