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认识地震的一些常见现象和危害;初步了解人类应对地震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等方式,观察和感受地震产生的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应对地震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地震的威力,认识到科学认识地震的重要性;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和危害;应对地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通过模拟实验体会地震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地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地震发生时的现场画面、地震后的地貌变化等)、模拟地震的实验材料(如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小积木等)、地震避险知识的图片或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地震的简单资料(可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或播放短视频:呈现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地面出现裂缝等场景。
2.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有什么感受?这些现象是由什么自然现象引起的呢?(引出“地震”)
3.明确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地震”,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它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1.回顾旧知:结合上一课“地表在变化”的内容,提问:我们知道地表一直在变化,地球内部是否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内部物质在运动)
2.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用两块较大的泡沫塑料块代表地球的地壳板块,在泡沫塑料块上用橡皮泥搭建一些“小房子”(代表地面建筑)。
实验操作:将两块泡沫塑料块平放在桌面上,让它们边缘部分相互接触,然后用手缓慢地推动其中一块泡沫塑料块,观察两块泡沫塑料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小房子”的变化。
观察讨论:实验中泡沫塑料块的运动像地球地壳的什么运动?“小房子”出现了什么变化?这模拟了地震时的什么现象?
3.总结成因: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受到巨大压力时会发生弯曲或断裂,当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三)认识地震的危害
1.观看视频:播放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貌改变(如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内容的视频片段。
2.交流补充: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或了解的信息,说说地震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如引发海啸、火灾、疫病传播等)。
3.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地震的主要危害,强调地震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威胁,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性。
(四)学习应对地震的方法
1.提问思考:如果发生地震,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如家里、学校、户外),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呢?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针对“室内避震”“室外避震”“被埋压后如何自救”等话题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讲解补充:
室内避震:要迅速躲在桌子、椅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旁边,用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远离窗户、阳台和墙壁上悬挂的物品(如吊灯、空调外机)。
室外避震:要远离建筑物、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体,到空旷的地方蹲下或趴下,护住头部。
被埋压后:保持冷静,不要大声呼喊(避免消耗体力),可以用敲击身边硬物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尽量寻找水和食物,维持生命。
4.情景模拟:设置简单的“地震场景”(如在教室中),让学生演练避震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课堂小结
1.回顾内容: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地震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方法。
2.情感升华:强调虽然地震很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地震知识,掌握正确的避险和自救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害。同时,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能力也在提高,鼓励学生关注科学,树立用科学应对灾害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地震
1.成因:地球内部岩层受压力弯曲或断裂,释放能量引发地表震动
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貌改变、引发次生灾害(海啸等)
3.应对方法:
室内:躲在坚固家具下,护头部,远离危险物
室外:到空旷处,远离危险物体
被埋压:冷静,敲击求救,保存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