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火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了解火山的组成部分(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等),能说出火山喷发时的主要现象以及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有利和不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火山图片、视频资料,结合模拟实验(如有条件),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对火山相关问题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地球内部运动的探究兴趣,认识到自然现象的两面性,树立正确看待自然力量的意识,同时增强防灾减灾的初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部分和火山喷发的主要现象,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辩证看待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火山结构示意图、火山喷发视频(如真实火山喷发片段)、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材料(如橡皮泥、小瓶子、红墨水、小苏打、白醋等,可选);不同火山地貌图片(如富士山、火山岛等)、火山喷发引发灾害(如熔岩流、火山灰掩埋等)及带来好处(如肥沃土壤、矿产资源等)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火山的简单资料(可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之前了解过地表的变化,知道地震会让地表发生改变,那还有一种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能让地表出现锥形的山,还会向外喷出岩浆、石块等,这种现象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火山”)
2.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火山,看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它喷发时会有哪些现象,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二)认识火山的组成
1.展示火山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片提问:大家看这张图,火山看起来像一个“锥形”的山,它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
2.讲解:火山主要包括火山锥(喷发物堆积形成的锥形山体)、火山口(火山顶端的凹陷处,是岩浆等喷出的出口)、岩浆通道(连接地下岩浆库和火山口的通道,岩浆通过这里向上运动)。
3.补充:简单说明地下有“岩浆库”,里面是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岩浆受到的压力足够大时,就可能沿着岩浆通道向上运动,最终从火山口喷发出来。
(三)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1.播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火山喷发时,我们能看到哪些现象?
2.学生交流后总结:火山喷发时,会有炽热的岩浆从火山口涌出(岩浆流出后冷却会形成岩石);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如二氧化硫等)和火山弹(较大的石块);有时还会伴随浓烟、巨响。
3.结合实例:可以提到一些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如历史上的火山喷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喷发时的剧烈程度。
(四)分析火山喷发的影响
1.提问:火山喷发看起来很可怕,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大家可以从“不好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好处”两方面思考。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不利影响:熔岩流会烧毁房屋、农田;火山灰会掩埋城市、农田,影响空气质量,甚至导致气候暂时变化;火山喷发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有利影响: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让土壤变得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火山活动可能形成矿产资源(如硫磺等);一些火山地貌(如火山口湖、温泉)会成为旅游景点;火山喷发也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一种方式,维持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
3.总结: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有破坏性,但也并非全是危害,我们要客观看待,同时学会应对火山灾害(如了解火山预警,在火山活动区做好防护等)。
五、课堂小结
1.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火山的哪些知识?(火山的组成、喷发现象、影响)
2.强调: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它和地震一样,都是地球“活力”的表现,虽然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也让我们更了解地球的内部奥秘。
六、板书设计
火山
1.火山的组成: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连接岩浆库)
2.喷发现象:岩浆涌出、喷火山灰、气体、火山弹,伴随浓烟、巨响
3.影响:
不利:毁房屋农田、埋城市、影响气候、引发次生灾害
有利:肥沃土壤、矿产、旅游资源、释放能量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可记录学生对火山结构的理解程度、对火山影响辩证分析的参与情况,以及教学环节中是否需要调整(如实验是否适合课堂操作、视频资料是否清晰等)。